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炜

作品数:15 被引量:101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篇长江
  • 3篇亚热带
  • 3篇生态
  • 3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经济带
  • 3篇长江经济
  • 3篇长江经济带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农业
  • 2篇县域
  • 1篇动因
  • 1篇遥感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密度
  • 1篇原位
  • 1篇植被

机构

  • 15篇南昌大学
  • 7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江西省生态环...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作者

  • 15篇万炜
  • 13篇郑博福
  • 5篇黄云
  • 3篇朱锦奇
  • 2篇刘尧兰
  • 1篇汪江
  • 1篇李俊杰
  • 1篇刘静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5篇2025
  • 8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服务流视角的长江经济带水供给服务供需匹配特征及驱动机制
2025年
水供给服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掌握水资源的动态平衡对区域水资源管理和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基于InVEST模型和社会经济发展视角定量评估大流域尺度下的水供给服务供给量和需求量;采用ESDR和Z-score指数揭示水供给服务空间匹配关系,结合D8流向法和深度优先搜索算法构建水供给服务流模型;依据热点分析和服务流空间格局将研究区划分为供给区、连接区和需求区,并从自然-社会系统探究影响各区水供给服务供需匹配关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水供给量从2000年的9100亿m^(3)增加至2020年的10300亿m^(3),需求量先上升后下降.②水供给服务ESDR从0.17升至0.24,赤字范围持续收缩;供需空间关系以HL型空间错配集群为主,HL型和LH型空间错配集群转移至HH型和LL型空间匹配集群.③长江经济带水供给服务流以水系河网为主要流动路径,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流量负值比例分别为1.2%、1.7%和3.7%,2015年和2020年分别为2.2%和1.3%,负值比例先上升后下降.④影响供给区供需匹配关系的主导因素是降水(q=0.44),连接区影响因子的贡献度均较低,影响需求区的主导因素是建设用地占比(q=0.29).供给区和连接区中降水和其他影响因子交互作用较强,而需求区社会经济类因子之间交互作用显著增强.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的管理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参考.
黄云刘静郑博福何刘洁吴叔阳张吉洪梁涵吴之见朱锦奇万炜
关键词:服务流长江经济带
2022年江西省极端干旱对柑橘种植经济损失的遥感评估被引量:1
2024年
2022年江西省发生极端干旱灾害,对柑橘生长及产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地评估干旱受灾程度对柑橘种植减损及后续稳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22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江西省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Google Earth柑橘监督分类样本点数据识别并提取了江西省柑橘种植区;在此基础上,利用2021年及2022年MODIS数据产品分别计算江西省柑橘关键生育期(6~10月)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LST),用以联合反演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再结合江西省统计年鉴中的柑橘种植面积数据及实地调研数据,定量评估了4种情形下2022年江西省极端干旱对柑橘种植造成的经济损失。研究结果表明:①2021年和2022年6月~10月江西省柑橘种植区TVDI平均值分别为0.83和0.62,2022年干旱胁迫明显加重;②2022年6月~10月江西省柑橘种植区重度干旱占66.1%,中度干旱占33.7%,且干旱空间分布具有赣北大于赣南的空间格局;③2022年7月初~11月初,江西省柑橘种植区TVDI长时间维持在0.8以上,表现为重度干旱,此时段与柑橘关键生育期重合,对柑橘果实生长影响巨大;④2022年江西省柑橘产量平均减产率达到58.2%,柑橘种植的经济损失呈现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赣南、赣中以及赣北的直接经济损失依次为49.64亿元、45.17亿元、19.84亿元。研究结果有助于政府部门快速摸清江西省果农受灾情况,并为后续柑橘种植的抗旱救灾、减损保产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吴叔阳郑博福汪江刘忠万炜师纪博
关键词:柑橘经济损失
公共项目管理研究: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实例
十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在中华民族农业史上续写了辉煌的篇章。目前,我国政府把仍然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战略性措施之一,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含量不...
万炜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小康社会农业发展
文献传递
DNDC模型耦合遥感技术的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模拟被引量:4
2024年
不同耕作措施会改变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揭示自实行保护性耕作以来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响应规律,对增加土壤碳库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遥感反演技术耦合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从县域和栅格尺度,精细刻画保护性耕作下2000-2020年吉林省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SOCD)的空间分布格局,并模拟不同秸秆还田情景下SOCD增长潜力。结果表明:1)20 a间土壤有机碳储量由6.08×10^(8)t增加到1.22×10^(9)t,增量主要与耕地面积扩大相关。县域尺度SOCD在4.46~98.09 t/hm^(2),栅格尺度SOCD在3.34~139.2 t/hm^(2),呈现中高北低的格局。2)保护性耕作对表层土的影响更大,0~10 cm土层的SOCD增长率最高达4.4%,>10~20 cm土层增长率最高为0.09%。3)吉林西南及中部具有巨大的SOCD增长潜力,达0.24~0.57 t/hm^(2)。研究结果可为保护性耕作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刘泓君许昭辉周永馨孙君龄万炜刘忠
关键词:DNDC模型情景模拟有机碳密度
基于改进型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江西省生态环境评价
2025年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对于促进区域生态保护、评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指导区域开发与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数据,采用综合评估方法对生态环境开展评价,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为基础,建立改进型生态环境状况指数(IEI),动态评价了江西省2000~2020年生态环境及其演变特征,并进一步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分区。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江西省平均IEI为69.74,处于优、良和一般等级面积占比较多,均占比40%以上。②整体上看,近20年来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较为稳定,显著性降低区域分布范围小且集中,仅占全省面积的1.96%;显著性升高区域分布范围大且分散,占全省面积的9.44%。③11个地市中南昌为一般等级,其余均为良等级,其中景德镇、萍乡、赣州、吉安、抚州市超过平均水平。④根据IEI将江西省划分为11个生态地理单元,其中赣南、罗霄山东麓、武夷山西麓地区以及饶河、抚河、修水流域一带具有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的问题;鄱阳湖核心区和赣江下游丘陵平原过渡区则存在生境质量和植被长势较差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其他地理单元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罗甜郑博福黄云罗诚康张吉洪刘忠万炜
关键词:遥感生态环境
长江流域干旱评估指标、时空特征及成因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4年
在梳理长江流域干旱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3个角度评述了当前长江流域干旱评估指标的研究现状,阐述了长江流域干旱的时空特征及成因。指出当前研究在区域干旱的精准识别和多因素交互作用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未来长江流域干旱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提高多源数据综合利用水平,增强干旱监测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完善干旱监测及预报体系,提高干旱预测的科学性与可靠性;深化人类活动对干旱的响应研究,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在干旱事件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郑博福肖德利万炜万子健吴之见朱锦奇
关键词:干旱成因长江流域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5年
厘清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水生态空间划定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采用标准差椭圆、Kernel密度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除2015年水生态空间规模小幅下降外,20年来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规模呈上升趋势,总体增加6085km^(2),以横断山区、长江中下游经济较为发达的平原地区等地的变化情况最为典型。水生态空间分布重心整体向西迁移,迁移距离为19.8km。(2)在水生态空间与各类空间转化过程中,与农业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最为突出,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丹江口水库以及长江沿岸地区。其中水生态空间转为农业空间9236km^(2),农业空间转为水生态空间规模达11404km^(2),城镇空间与水生态空间转化规模最小,转入、转出规模分别为1799 km^(2)和1079 km^(2)。(3)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演化受到多种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以双因子增强以及非线性增强作用为主,自然环境类及区位交通类因子在单因素及多因素交互作用中的贡献度q值大部分在0.7以上,这2类因子是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郑博福张吉洪何刘洁吴之见罗甜朱锦奇万炜
关键词:土地利用长江经济带
亚热带江河源头区径流对土地利用及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厘清不同情景下亚热带江河源头区的径流量变化,为流域水资源的综合管理调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亚热带江河源头区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赣江主要源头区域的桃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2000—2019年的气象及降水数据开展SWAT模型的率定与验证,进而模拟了不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及其组合情景下的径流响应特征。[结果]SWAT模型对于桃江流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模拟径流与实测径流拟合效果良好。建设发展情景下的产流能力最强,生态保护情景下的产流能力最弱。不同季节的产流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丰水期各情景产流能力差异较大,而枯水期不同情景地表径流量差异较小。15种气候变化情景中,流域径流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p<0.01),与温度呈负相关。相较于气温变化,降水量的变化对桃江流域的径流量影响更大,是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L_(1)&C_(5)情景(耕地扩张情景,温度不变,降水量增加20%)下的年均径流量最大,达267.15 m^(3)/s。[结论]土地利用对于径流变化影响相对较弱,气候因素在桃江流域径流变化中起主要作用。
张吉洪姚正红李俊杰李俊杰万炜郑博福
关键词:径流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SWAT模型
江西省县域农业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5
2022年
农业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厘清区域农业碳排放现状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江西省是农业大省,近几十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农业碳排放量的升高。因此基于本区域水稻种植、农资投入、土壤利用及畜禽养殖4类主要碳源,构建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评估2000-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县域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江西省农业碳排放量总量范围在1098.32万~1471.94万t;种植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范围在2.50~3.87 t/万元,畜牧业碳排放强度整体亦呈下降趋势,范围在0.76~2.03 t/万元;各碳源碳排放总量和其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水稻种植(806.72万t,61.15%)、畜禽养殖(243.57万t,18.57%)、农资投入(237.39万t,18.02%)、农田土壤利用(29.60万t,2.26%);2)江西省县域农业碳排放量空间特征明显,高碳排放区均集中于鄱阳湖平原地区以及吉泰盆地;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由相对离散到集中在赣北地区;整体上江西省碳排放总量的重心向北移动;3)农业碳排放效率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最重要的因素,各因素对农业碳排放减少量和其占总农业碳排放减少量的比例大小依次为:农业生产效率因素(1828.13万t,56.57%)、地区产业结构因素(1265.29万t,39.15%)、农业产业结构因素(86.12万t,2.66%)、农村总人口因素(52.12万t,1.62%)。整体上,各因素减少农业碳排放总量绝对值由大到小为:赣北、赣中、赣南。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其他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的测算以及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郑博福梁涵万炜刘忠朱锦奇吴之见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县域
亚热带典型森林生产力及碳利用率的气候变化响应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研究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植被生产力及碳利用率的气候因子响应,对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赣江流域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4种典型森林,利用参数本地化的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70—2021年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而揭示了4种典型森林植被生产力和碳利用率在年际和月际尺度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1)年GPP(g·m^(2)a^(-1))大小排序为常绿针叶林(2514.6)>常绿阔叶林(2467.9)>常绿针阔混交林(2285.0)>竹林(2040.1);年际尺度上,竹林GPP与积温显著正相关(r=0.41,P<0.01);月际尺度上,4种典型-森林GPP均受积温正向驱动(r>0.99,P<0.01)。2)年NPP(g·m^(2)a^(-1))大小排序为常绿阔叶林(862.4)>竹林(739.2)>常绿针阔混交林(721.1)>常绿针叶林(681.3);年际尺度上,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的NPP受降水正向驱动(r>0.32,P<0.05);月际尺度上,常绿针叶林NPP与降水显著正相关(r=0.59,P<0.05),常绿阔叶林NPP主要受积温正向驱动(r=0.93,P<0.01)。3)碳利用率在年际和月际尺度上的大小排序均为竹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相比于NPP,碳利用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强烈,年际和月际尺度上碳利用率均受积温负向驱动(r>0.51,P<0.01)。【结论】总体上,积温是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利用率的主要驱动因素;相较于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竹林的固碳能力更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有更大的碳汇潜力。
黄云徐黎亮郑博福宋旭胡方清朱锦奇万炜
关键词:植被生产力气候变化赣江流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