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晓艳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稳定性
  • 3篇冰川
  • 2篇多分辨
  • 2篇多分辨率
  • 2篇数字高程
  • 2篇数字高程模型
  • 2篇分辨率
  • 2篇高程模型
  • 1篇地貌
  • 1篇读图
  • 1篇虚拟现实
  • 1篇伊比利亚半岛
  • 1篇维度
  • 1篇可视化
  • 1篇基督
  • 1篇基督徒
  • 1篇
  • 1篇DEMS
  • 1篇GIS
  • 1篇冰川地貌

机构

  • 5篇河北师范大学
  • 3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5篇赵晓艳
  • 3篇赵志斌
  • 3篇刘强
  • 1篇易朝路
  • 1篇杨成
  • 1篇陈鑫

传媒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列康吉斯达运动探析
列康吉斯达运动是伊比利亚半岛的基督徒在中世纪的主要活动,被视为“十字”与“新月”间争夺土地和生存空间的斗争,共持续783年,以穆斯林政权被完全驱逐出半岛结束。列康吉斯达运动的完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近代初期的海外扩张奠定了...
赵晓艳
关键词:伊比利亚半岛基督徒
文献传递
冰斗形态参数提取的稳定性研究
2023年
冰斗是一种典型的冰蚀地貌,它的形态与冰川发育时期的气候及环境密切相关,对判断识别某区域是否发育古冰川、恢复区域古气候和环境信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冰斗形态参数的提取往往受到绘图者对冰斗认识和冰斗发育程度等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通过15名人员对天山天格尔峰地区11个冰斗边界的多次绘制,使用基于Python编写的自动提取冰斗形态参数的软件包(automated cirque metric extraction,ACME)提取冰斗的16个形态参数,分析冰斗形态参数提取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发育良好、边界特征清晰的冰斗提取的形态参数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小,稳定性高;发育较差、边界特征不明显的冰斗提取平均坡向和平面闭合度时,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小,而圆度、最低高程、面积高度积分等形态参数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较小,稳定性高,总的来说冰斗形态参数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赵志斌赵志斌杨成刘强易朝路杨成李英奎
关键词:冰斗GIS稳定性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冰川地貌表达维度的研究
2024年
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含有重要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也是冰川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冰川地貌的表达研究经过1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冰川地貌制图方案,为冰川形成过程、冰川类型及冰川作用的动力学特征判断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冰川地貌专题图的专业性为古冰川重建和古环境研究提供支撑的同时,也提高了非专业人士的解读难度。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地图、混合现实地图、微地图、语义地图和隐喻地图等的泛地图表达机制提供了更多维度的表达方案,在传统的空间几何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状态和读图者视角等维度,为冰川地貌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使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构建了卡若拉冰川西沟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场景,增加了三维、动态和读图者视角等表达维度。通过前期研究工作基础(沉积物特征、测年等工作)对场景内典型的冰川地貌进行标注,将前期冰川地貌的研究认识与VR场景进行较好的对应。该场景可以720°自由变换,包含末次冰盛期-晚冰期、早全新世、新冰期、小冰期和现代冰川共40个分场景,可以激发读图者的沉浸感、交互感和构想感。VR等技术对冰川地貌进行泛地图式的更多维度表达,可以为冰川地貌教学、科普及学术交流提供良好的交互式三维冰川地貌素材,也可以辅助读者更加准确地判别冰川遗迹和认知冰川发育条件。
刘强刘金花王磊斌陈鑫陈鑫赵晓艳赵志斌
关键词:冰川地貌虚拟现实
多源多分辨率DEMs对宁金康桑峰地区冰川模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研究宁金康桑峰地区第四纪冰川面积、体积、冰厚及平衡线高度特征参数的变化,将加深对该区气候响应的认识。数字高程模型(DEM)描述地面的起伏形态特征,为冰川模拟的基础数据,对冰川模拟影响较大。已有研究通过DEM空间分辨率来探究对流域、坡度等的影响,然而目前尚缺乏对古冰川重建影响的研究。文章分别选择4种DEMs(ALOS PALSAR RTC HIGH RES 12 m DEM(简称ALOS 12 m DEM)、ASTER 30 m GDEM、SRTM 30 m DEM、SRTM 90 m DEM)采用改进的冰川流线模型来模拟宁金康桑峰地区卡若拉西沟冰川、枪勇冰川、西坡冰川和岗布沟冰川自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冰川厚度及规模,基于变异系数法比较计算不同DEM模拟冰川参数的稳定性,分析不同DEM模拟的冰川冰储量变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1)冰川的塑性流变使其对细微的高程变化可能并不敏感。冰川模拟和实测数据的对比表明,ALOS 12 m DEM的高精度地形数据和SRTM 90 m DEM的低分辨率高程数据对冰川的模拟都差于SRTM 30 m DEM数据,说明30 m分辨率的DEM可能与冰川塑性流变的尺度较一致,能够更好地模拟冰川的变化。同时SRTM 30 m DEM比ASTER 30 m GDEM具有更好的数据质量和高程精度,更加适合本地区的冰川模拟。2)从现代冰川到末次冰盛期冰川,随着冰川面积增大,不同DEM模拟的冰川面积、体积、冰厚和平衡线高度变化总体趋于稳定,DEM的影响减小。3)不同DEM模拟的冰川变化影响对区域水资源的评估。从小冰期到末次冰盛期,不同DEM模拟的冰川水当量的差异在15%以内。
赵晓艳赵晓艳刘金花赵志斌李英奎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稳定性
多源多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对卡若拉垭口周边地区冰川模拟影响研究
第四纪是地质史中最接近现代的时期,全球气候冷暖交替。青藏高原卡若拉垭口冰川位于喜马拉雅山北坡,受季风和西风共同控制,该区第四纪冰川留下了轮廓清晰、系列齐全的冰川作用遗迹。这是过去冰川变化最直接的证据,对古冰川的恢复具有重...
赵晓艳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