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绍玺

作品数:43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9篇诗歌
  • 9篇少数民族诗歌
  • 9篇民族诗歌
  • 6篇文学
  • 6篇西南联大
  • 6篇联大
  • 5篇诗人
  • 4篇风景
  • 3篇诗歌创作
  • 3篇文化
  • 3篇文化认同
  • 3篇小说
  • 3篇民族
  • 3篇冯至
  • 3篇边地
  • 2篇意象
  • 2篇语文
  • 2篇人民
  • 2篇人民性
  • 2篇生命

机构

  • 26篇云南师范大学
  • 8篇云南民族学院
  • 6篇云南民族大学
  • 2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安徽省太和中...

作者

  • 40篇马绍玺
  • 1篇刘建波
  • 1篇刘丽
  • 1篇刘丽
  • 1篇孙淑芳
  • 1篇王珍
  • 1篇陈友康

传媒

  • 8篇民族文学研究
  • 2篇文学评论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现代中国文化...
  • 1篇南方文坛
  • 1篇语文建设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思想战线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四川三峡学院...
  • 1篇华文文学
  • 1篇成都大学学报...
  • 1篇云南民族学院...
  • 1篇曲靖师范学院...
  • 1篇楚雄师范学院...
  • 1篇写作(中)
  • 1篇诗探索

年份

  • 6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暗夜中,诗性之火点燃的生命——穆旦诗歌《停电之后》主题的一种解读
2000年
:“九叶诗人”穆旦因其创作实绩深厚而成为中国诗坛上一颗最亮丽的星宿。近年来诗界对他进行了严肃、认真、虔诚的研究 ,从多方面考察了他的诗歌艺术。穆旦生命中的独特的品质由他生命的高蹈意志和生命的悲剧意识构成 ,正是这两者共同演绎了诗人丰富而痛苦的一生 ,以及形成了他那独具个性的诗歌品质。
马绍玺
关键词:诗歌九叶诗人
山毛榉
1994年
马绍玺
关键词:中文系学生
鲁若迪基诗歌中的“爱的风景线”
2020年
鲁若迪基的诗歌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生的普米族作家文学的代表。他的诗是他用一个人的歌喉唱出来的一个民族的爱,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民族、故乡、亲人、生命强烈的爱。这些情感构成了他诗歌爱的风景线。他的诗朴素、自然、亲切,充满了健康的生命意识和向上的力量。
马绍玺
关键词:诗歌
“文化流散”与西南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的家园情感被引量:5
2010年
"文化流散"是一种"跨文化"的生存状态,所有的流散者"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居住于一个多种文化之间的世界,于矛盾的和冲突的传统中创造自我的身份认同"。当代少数民族先锋诗人大都属于文化流散者;在他们的"流散写作"(diasporic wrting)中,"家园情感"是与文化身份的模糊或丧失紧密相连的情感形式,并通过文本中的"非家幻觉"(unhomely)得到集中表现。文化流散既是一种精神与情感上的创伤,又是一种文化特权、一种不可多得的优势,它所带来的这种独特经历,有助于诗人们在诗歌中从"跨文化"的场域去书写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有利于少数民族诗歌走出传统的樊篱,获得一种全球性的诗歌品质。
奔厦.泽米马绍玺
关键词:少数民族诗歌民族文学
从文化流浪到文化还乡:佤族青年诗人聂勒诗歌阅读被引量:2
2006年
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里,自佤族诗人聂勒从自己族群的弱势文化“时—空结构”拥挤到都市的强势文化“时—空结构”那天起,他就处于一种因“身份迷失”而导致的“文化流浪”的遭遇中。“文化还乡”是聂勒的诗歌策略,他在个人与社会文化两个方面使用着这一策略。在个人策略上,聂勒不断地在诗歌中想象性地回归和重建过去,使自己摆脱“流浪者”的命运,从而实现“文化居家”。在社会文化策略上,聂勒在诗歌中寻找、回归、重塑民族的文化“时—空结构”,最终实现自我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还乡”。聂勒诗歌还指出,“文化还乡”只是诗人的精神之旅,而不能是民族文化的现实追求,否则将会陷入民族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泥潭。
马绍玺
关键词:少数民族诗歌
西南联大旅行散文的边疆书写
2025年
西南联大散文家的边疆行,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旅行。他们旅行的终极目的是要在边疆寻找中国的现代品质,为中国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边疆力量。他们的行走以及对“路”的书写,让边疆走进中心、让陌生变为熟悉、让中心与边地彼此接纳。他们努力寻找边疆生活的现代品质,发现边疆人民和文化的抗战品质。面对邻国野心尽显的大民族主义,他们的实地考察和文学书写,宣告了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固有领土。他们的边疆行和文学书写,为边疆的开发与治理提供了文化思考,是西南联大知识分子文化抗战的鲜活实例。
马绍玺
关键词:西南联大人民性
发现与会通:于坚、雷平阳诗歌的风景体验
2018年
于坚和雷平阳是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云南诗人。他们诗歌的独特魅力与他们生活其间的云南风物文化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这种文本与地方文化间的联系,许多研究者都很看重他们作品的地方性特征,都在努力探究他们作品中独特的云南体验,他们也乐于自称为'故乡诗人'。然而,一方面,属于诗人的云南体验是一个多重的复杂概念,时至今日,对两位诗人作品中的这一问题的研究还较为笼统。
马绍玺
文化抗战中的学府风貌——读《靛花巷三号:西南联大书信录》
2025年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是一所值得从不同文献去认识和研究的著名大学。《靛花巷三号:西南联大书信录》是首部以书信录的方式展现西南联大故事和西南联大精神的书籍,为读者呈现了西南联大绵密、温情、生动的历史,是一本特色鲜明,雅俗共赏,值得认真阅读和研究的好书。通过这些穿越历史的书简,可以更好地领悟联大人以天下为己任、关心民族命运的爱国精神,探索知识和真理、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或庄严肃穆,或潇洒从容、正直坦荡的个性风范。阅读《靛花巷三号:西南联大书信录》可以更深入地感知西南联大的人和事,净化我们的灵魂,获得向上的力量,从而转化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精神力量。
马绍玺
关键词:西南联大书信
“小小的小民族,生我育我的小母亲”——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三诗人论
2010年
人口较少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对其文学的关注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学生态的真实呈现,有利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最终落实。德昂族女诗人艾栗木诺民族志写作的有益尝试,普米族诗人曹翔诗歌现代性痛苦的表现,鲁若迪基"在故乡中"写作的"土地根性",为我们呈现了当下人口较少民族诗歌探索道路的不同风景。
马绍玺
关键词:少数民族诗歌人口较少民族
拾起闪闪发光的儿童诗——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诗的编排特点与教学策略
2024年
统编教科书聚焦核心素养,重视儿童诗这种文体,与时俱进编排童诗,以抒情诗歌为主,主要在第一、第二学段编排。根据以上编排特点,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不同学段对诗歌学习的要求,解读与教学儿童诗需要重视三个策略:关注审美价值,兼顾字词教学;丰富朗读感受,重视情感抒发;读写融会贯通,激活创意表达。
马绍玺刘丽
关键词:文体教学儿童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