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邹春燕

作品数:9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脂肪
  • 3篇脂肪肝
  • 3篇脂肪性
  • 3篇细胞
  • 3篇酒精
  • 3篇酒精性
  • 3篇非酒精性
  • 3篇非酒精性脂肪
  • 3篇非酒精性脂肪...
  • 3篇肝病
  • 2篇血清
  • 2篇幽门螺
  • 2篇幽门螺杆菌
  • 2篇脂肪性肝病
  • 2篇维生素D
  • 2篇螺杆菌
  • 2篇酒精性脂肪性...
  • 2篇基因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机构

  • 9篇秦皇岛市第一...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包头医学院第...

作者

  • 9篇邹春燕
  • 6篇谢长顺
  • 5篇李莉
  • 4篇付丽坤
  • 3篇何焰鹏
  • 3篇李京龙
  • 2篇崔红梅
  • 1篇南月敏
  • 1篇纪桂贤
  • 1篇高福来
  • 1篇马振华
  • 1篇卢坤玲

传媒

  • 2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19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血清25(OH)维生素D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清25(OH)维生素D(25(OH)D)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集中选取同一地区秋季人群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8~10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者120例,根据肝纤维化评分(NFS)分为<-1.455亚组(可排除肝纤维化亚组),-1.455~0.676亚组(不确定亚组),>0.676亚组(肝纤维化亚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年龄、性别、地域相匹配的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OH)D、CK18及YKL40水平。使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肝纤维化指标和血清25(OH)D含量用(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NFS>0.676组随着血清肝纤维化指标CK18、YKL40的升高,血清25(OH)D含量减低,呈负相关关系(P<0.05)。其他各组与血清25(OH)D含量未发现相关关系(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肝纤维化趋势,血清25(OH)D与肝纤维化的进展密切相关。
付丽坤崔红梅邹春燕李莉李京龙谢长顺南月敏盛丽娜
关键词:肝炎脂肪肝
IL-17在幽门螺杆菌不同亚型菌株感染AGS细胞中的表达
2014年
目的探讨人白介素-17(IL-17)在幽门螺杆菌(HP)不同亚型菌株感染AGS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IL-1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P不同亚型间的关系。结果 HP I型与II型分别感染AGS细胞24 h、48 h后较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 I型与II型感染AGS细胞24 h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 I型与II型感染AGS细胞48 h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不同亚型均可诱导IL-17的表达,且HP I型更易诱导IL-17的表达。
马振华邹春燕
关键词:AGS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
一种一次性医用垫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次性医用垫,包括主体,主体的顶端表面上向下开设有与掌型相近的凹槽,主体的顶端表面上设置有凸台,主体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带,主体的另一侧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带,第一固定带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魔术贴...
邹春燕何焰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与T1WI同/反相位测定肝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8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者120例,根据肝纤维化评分(NFS)将患者分为NFS<-1.455亚组(n=35, A组),-1.455≤NFS≤0.676亚组(n=41, B组)及NFS>0.676亚组(n=44, C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年龄、性别、地域相匹配的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使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肝纤维化指标和肝脏脂肪相对含量用(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组随着血清肝纤维化指标CK18、 YKL40、 APRI、 GPRI的升高,肝内脂肪含量减低,呈负相关关系(r=-0.850、-0.584、-0.784、-0.684,P<0.05),A组及B组未发现相关关系(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肝纤维化趋势,肝内脂肪含量与肝纤维化的进展密切相关。
付丽坤盛丽娜邹春燕李京龙谢长顺南月敏李莉
关键词:脂肪肝肝炎
ABCA1与PAK4相互作用调节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和p21激活激酶4(PAK4)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系(GIST-T1)生物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在2021年3月至2022年11月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肿瘤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ABCA1和PAK4在胃肠道间质瘤病人肿瘤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表达;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ABCA1和PAK4在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系GIST-T1和人正常肠上皮细胞NCM-460中表达;qRT-PCR确定ABCA1和PAK4在GIST-T1的相互作用;免疫荧光确定ABCA1和PAK4在GIST-T1内的表达;CCK-8研究ABCA1和PAK4对GISTT1细胞增殖能力影响;Trans-well小室探究过表达ABCA1和PAK4对GIST-T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影响;划痕愈合观察ABCA1和PAK4对GIST-T1细胞划痕愈合能力影响。结果ABCA1在肿瘤组织(29.15±3.98)中染色阳性面积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3.89±0.87);PAK4在肿瘤组织(16.90±2.85)中染色阳性面积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3.95±0.73);ABCA1在GIST-T1的阳性细胞数(48.00±6.35)显著高于NCM-460(13.070±5.38);PAK4在GIST-T1的阳性细胞数(42.00±5.03)显著高于NCM-460(13.67±3.74);ABCA1过表达细胞株细胞48h后增殖能力(1.09±0.03)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0.75±0.01);PAK4过表达细胞株细胞48h后增殖能力(1.03±0.06)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0.62±0.04);PAK4随着ABCA1过表达而增加(pcDNA3.1-NC比pcDNA3.1-ABCA1为1.03±0.01比3.63±0.74);ABCA1随着PAK4过表达而增加(pcDNA3.1-NC比pcDNA3.1-PAK4为0.98±0.01比2.52±0.03)。结论ABCA1和PAK4相互作用促进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高福来李莉谢长顺刘烨张晓宇邹春燕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
一种肠道冲洗器前端防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肠道冲洗器前端防护装置,防护圈、齿轮架、箱体和安装架,所述箱体下端设置有连接管,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上端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外壁套接有转盘,所述转盘上端设置有...
邹春燕何焰鹏
文献传递
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细胞白细胞介素-22 mRNA表达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cagA基因多态性与胃癌AGS细胞、SGC7901细胞白细胞介素22(IL-22)mRNA表达的关系,并探讨HpcagA基因多态性对胃癌AGS细胞、SGC7901细胞IL-22mRNA表达模式的影响。方法37℃、5%CO2孵育箱培养AGS细胞、SGC7901细胞;采用微需氧产气袋培养Hp,用cagA基因东亚型HPK5菌株、西方型HP26695菌株感染AGS细胞及SGC7901细胞0.5h、3h、6h、9h、12h、24h;姬姆萨染色方法评估Hp感染AGS细胞、SGC7901细胞效果;RT-PCR法、ELISA法分别检测上述6个时间段AGS细胞、SGC7901细胞IL-22mRNA相对表达量和IL-22浓度。结果cagA基因东亚型HPK5和西方型HP26695菌株感染AGS细胞0.5h、3h、6h、9h、12h、24h所诱导IL-22mRNA的相对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亚型菌株诱导AGS细胞IL-22mRNA表达随时间增加而增加,而西方型菌株诱导AGS细胞IL-22mRNA表达3h、12h出现峰值。cagA基因东亚型和西方型菌株感染SGC7901细胞0.5h、3h、6h、9h、12h、24h所诱导IL-22mRNA的相对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亚型和西方型菌株诱导SGC7901细胞IL-22mRNA表达均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结论①HpcagA基因东亚型HPK5菌株更易诱导IL-22mRNA及其浓度的表达;②HpcagA基因东亚型HPK5菌株感染AGS细胞诱导IL-22产生呈时间依赖性,西方型菌株感染AGS细胞诱导IL-22产生在3h、12h时出现峰值;③HpcagA基因东亚型菌株和西方型菌株感染SGC7901细胞产生的IL-22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邹春燕谢长顺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AGS细胞胃癌SGC7901细胞
血清25(OH)维生素D与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脂肪含量的相关性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清25(OH)维生素D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肝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8月我院健康体检及住院的NAFLD者120例,将患者分为血清25(OH)维生素D>75nmol/L(n=25,A组),50~75nmol/L(n=35,B组),25~50nmol/L(n=32,C组),<25nmol/L(n=28,D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OH)维生素D浓度,应用T1WI同/反相位测定肝内脂肪含量。全部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组(28.66±6.45)%及C组(38.74±11.47)%肝脏脂肪含量高于A组(22.79±6.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54.79±5.28)%肝脏脂肪含量高于A、B、C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清25(OH)维生素D含量减低,肝脏脂肪含量升高,呈负相关关系(P<0.05,r=-0.125)。结论血清25(OH)维生素D越低,肝脏脂肪含量越高,血清25(OH)维生素D有望成为NAFLD的预测指标。
付丽坤崔红梅卢坤玲邹春燕纪桂贤李莉李京龙盛丽娜谢长顺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HCC组织CDC20表达及其与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2023年
目的肝细胞癌(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肝恶性肿瘤之一.HCC的病因和潜在的分子事件尚不清楚.我们应用综合生物信息学技术识别与HCC相关的关键致病基因细胞分裂周期20(CDC20),并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从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GSE36376基因表达谱,共433个样本,其中HCC组织240例,正常肝组织193例,用综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应用RStudio中的R软件筛选HCC和正常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DEG),从STRING数据库中构建DEG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应用Metascape在线工具进行富集分析,采用MCODE法对Hub基因进行鉴定.结果筛选GSE36376数据集得到706个DEG,其中共鉴定出554个下调基因和152个上调基因;从PPI网络中鉴定出DEG关系基因,显著上调基因是UBE2C、CDC20、COL4A1、NUSAP1、HSP90AB1和CD-KN3;Metascape富集分析表明,在GO生物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小分子分解代谢过程、一元羧酸代谢过程、类固醇代谢过程、辅因子代谢过程、药物分解代谢过程、初级酒精代谢过程、对有毒物质的反应、有机阴离子转运、单糖代谢过程、芳香族氨基酸家族代谢过程、解毒作用、伯醇分解代谢过程和有机环状化合物分解代谢过程等;在KEGG信号通路中,主要集中在碳代谢、脂肪酸降解、补体和凝血级联、色氨酸代谢和过氧物酶体等过程;MCODE分析显示Hub基因是UBE2C、CDC20和HSP90AB1.结论应用综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的CDC20基因是HCC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对HCC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临床意义,为HCC的防治提供了有效的靶点.
邹春燕何焰鹏柴秀坤谢长顺李莉付丽坤
关键词: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