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燕丽

作品数:109 被引量:280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卫生厅医学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5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2篇细胞
  • 41篇白血
  • 41篇白血病
  • 28篇急性
  • 23篇淋巴
  • 21篇骨髓
  • 13篇肿瘤
  • 13篇淋巴瘤
  • 12篇化疗
  • 11篇多发
  • 11篇多发性
  • 1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1篇基因
  • 11篇骨髓瘤
  • 10篇淋巴细胞
  • 9篇地西他滨
  • 9篇贫血
  • 9篇粒细胞
  • 7篇髓系
  • 7篇髓系白血病

机构

  • 72篇江苏省人民医...
  • 40篇南京医科大学
  • 6篇东南大学
  • 5篇江苏省中医院
  • 4篇南京军区南京...
  • 2篇复旦大学
  • 2篇贵阳医学院附...
  • 2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2篇常州市第一人...
  • 2篇无锡市人民医...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扬州市第一人...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连云港市第一...

作者

  • 107篇徐燕丽
  • 41篇张学忠
  • 33篇张磊
  • 28篇张秀群
  • 19篇苏爱玲
  • 12篇张秀群
  • 12篇张学忠
  • 12篇戴丹
  • 11篇曹世斌
  • 10篇胡明秋
  • 9篇邓银芬
  • 9篇苏定雷
  • 8篇戴丹
  • 7篇王秀华
  • 6篇李建勇
  • 5篇李方方
  • 4篇田韧
  • 4篇金娟
  • 4篇钱思轩
  • 4篇张苏江

传媒

  • 1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0篇临床血液学杂...
  • 10篇中国实验血液...
  • 8篇白血病.淋巴...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4篇放射免疫学杂...
  • 4篇中国感染与化...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江苏医药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第八届全国难...
  • 2篇内科急危重症...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临床荟萃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8篇2015
  • 1篇2014
  • 6篇2013
  • 14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18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10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源异型盒基因与急性白血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近年来研究发现,同源异型盒基因(homeoboxgene)不仅在造血干/祖细胞(HSC/PC)的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表达水平与急性白血病(A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也有密切关系。目前研究者认为,同源异形盒基因既与早期造血干细胞的功能有关,又参与了后期造血细胞的分化与定向过程,其表达异常可导致AI。发生,但同源异形盒基因对AL的相关调控机制仍未被完全揭示。笔者现就目前同源异型盒基因与AL发生、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进行综述,以期为AL的诊断、基因治疗和预后评估寻找新的分子靶点。
倪伟徐燕丽
关键词:同源盒基因白血病HOX基因
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初治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5年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白血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其早期病死率高达9.6%-10.6%,其中死于出血的患者占早期死亡患者的60.0%-67.0%[1]。自从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及三氧化二砷(As2O3)被用于治疗APL后,完全缓解率大大提高[2]。
戴丹徐燕丽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去甲氧柔红霉素
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失衡及相关基因甲基化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9年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ITP)为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经典发病机制为机体产生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自身抗体,从而介导血小板的破坏。近年来,研究发现ITP亦存在其他多种机制共同介导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增多,其中细胞免疫异常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细胞免疫中,CD4^+ CD25^high 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为一类存在于人外周血与脾中的T细胞亚群,具有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应答的功能;而辅助性T细胞(Th)17为新近发现的、能够分泌白细胞介素(IL)-17的淋巴细胞亚群,参与介导炎症反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多项研究结果显示,ITP患者外周血中Treg/Th17失衡,以及特异性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Foxp)3及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ROR)-γt表达异常。而DNA甲基化诱导Foxp3基因沉默、IL-6/STAT3信号通路异常活化,可能是导致Treg/Th17失衡及ITP发生的机制,由此提出的去甲基化治疗可能为ITP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但是其科学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笔者拟就Treg/Th17失衡及相关基因甲基化机制在ITP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相关治疗进行综述。
周璇徐燕丽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地西他滨
特殊类型恶性淋巴瘤3例临床分析
2001年
徐燕丽张学忠
关键词:CT恶性淋巴瘤
FLAG方案再诱导化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2010年
目的:初步探讨氟达拉滨(FDR)、高剂量阿糖胞苷(Ara-C)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即FLAG方案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再诱导化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2例经标准HA、DA、MA或IA方案化疗1疗程后未达完全缓解(CR)、骨髓原始细胞下降低于60%的AML患者,予FLAG方案再诱导化疗,即FDR30mg.m-2.d-1静脉滴注,d1~5;Ara-C1g/m2,静脉滴注,每12h1次,d1~5;G-CSF300μg/d皮下注射,第0天开始至白细胞恢复正常。结果:9例(75%)患者获得CR,3例(25%)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不明显。结论:FLAG方案再诱导化疗AML耐受性较好,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张秀群张学忠戴丹张磊苏爱玲胡明秋苏定雷徐燕丽
关键词:白血病髓细胞性急性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尼菲青霉病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2年
马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双相真菌马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引起的一种机会感染致死性真菌病,该病来势凶猛,病死率高,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在江苏省病例报告并不多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艾滋病合并PSM报道如下。
曾娟申玉英吴会玲单志伟徐燕丽
关键词:艾滋病马尼菲青霉病
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的Meta分析
2013年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对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以中文“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血小板减少症、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英文“rituximab,thrombocytopenia,systematicreview,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为检索词,进行计算机检索,筛选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与单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RCT。检索范围为PubMed,CochraneLibrary,CNKI,CBM,VIP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截至2012年11月。纳入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随机RCT和半RCT。纳入文献经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取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研究,共计4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组的总缓解率高于单纯治疗组EOR=2.79,95%CI(1.80-4.31),P〈0.00001],经异质性检验显示7个试验存在异质性(χ2=15.26,P-0.02)。结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对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疗效,有必要开展更多设计良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其临床效果。
王龙徐燕丽张学忠张秀群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血小板减少症联合化疗META分析
泊沙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荟萃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 系统评价泊沙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CBM等数据库,收集截止到2014年7月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泊沙康唑预防IFI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独立筛选、提取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最终的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泊沙康唑与其他抗真菌药预防IF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5项研究,共计1 644例患者,其中,泊沙康唑组832例,对照组812例。荟萃分析结果提示:泊沙康唑预防IFI的有效性优于两性霉素B(OR=0.17,95%CI:0.05-0.60,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发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1,95%CI:0.64-4.61,P=0.29);泊沙康唑预防IFI的有效性优于伊曲康唑(OR=0.17,95%CI:0.06-0.5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两项研究均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87,95%CI:0.42-8.24,P=0.41)、(OR=0.64,95%CI:0.11-3.61,P=0.62);泊沙康唑预防IFI的有效性优于氟康唑(OR=0.41,95%CI:0.27-0.63,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项研究表明泊沙康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氟康唑组(OR=3.93,95%CI:1.32-11.72,P=0.01)、(OR=2.11,95%CI:1.12-3.98,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项研究表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8,95%CI:0.63-1.23,P=0.46)。结论 泊沙康唑预防IFI的有效性优于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且安全性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操梅林徐燕丽张秀群张学忠
关键词:泊沙康唑侵袭性真菌感染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
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多发性骨髓瘤(MM)为1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为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而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在维持机体免疫平衡与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多项关于Treg的研究发现,其在MM的预后、治疗及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机制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拟就Treg在MM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及其研究前景进行综述。
杨丹徐燕丽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
全血细胞减少诊治病例讨论
2012年
1病历摘要患者,女,54岁。因"全血细胞减少20余年"入院。患者20余年前发现三系细胞减少,外院行骨髓病理及细胞学和相关血液学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后予以"生血片"及中药等治疗,血常规维持在Hb(60~80)g/L,WBC(2.5~3.5)×109/L,PLT(40~60)×109/L。
王磊陈宝安王建宁丁家华李建勇欧阳建翟勇平孙雪梅徐燕丽李东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论断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