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英

作品数:1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汪曾祺
  • 5篇小说
  • 4篇汪曾祺小说
  • 3篇高职
  • 2篇第二课堂
  • 2篇课堂
  • 2篇高职语文
  • 1篇的士
  • 1篇性描写
  • 1篇虚构
  • 1篇艺术
  • 1篇艺术魅力
  • 1篇语境
  • 1篇哲理
  • 1篇正文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散文
  • 1篇散文
  • 1篇山林
  • 1篇生活化

机构

  • 13篇江苏联合职业...

作者

  • 13篇陈英
  • 3篇吕泉
  • 1篇吴柯颍
  • 1篇刘月娜

传媒

  • 10篇常州工学院学...
  • 1篇黄冈职业技术...
  • 1篇科教导刊
  • 1篇佳木斯职业学...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汪曾祺小说恒久魅力探源——《大淖记事》与1981年获奖同类小说比较研究
2015年
文章以汪曾祺创作的《大淖记事》为代表,与同一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也写少男少女爱情的作品作比较,认为汪曾祺小说不同于同时期小说的魅力主要在于:(1)抒写真实自然的感情需求与生活方式;(2)我行我素、去功利化的写作方式;(3)继承了民国文学的优秀传统。
陈英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
从《名士与狐仙》看汪曾祺的士大夫情怀
2014年
汪曾祺是士大夫文化熏陶出来的最后一位作家。其"士大夫文化"主要来自于家庭,来自于他的祖父和父亲。他的小说创作与自己的生活贴得近,虚构的成分较一般小说家少,作品人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家自己的生活理想。最典型地写出了士大夫神韵,写出了汪先生的士大夫情结的是写于1996年的《名士与狐仙》,作品主人公杨渔隐就是晚年汪曾祺心灵的投影,精神的慰藉。
陈英
关键词:汪曾祺
毛泽东求学经历与个性形成对当今精英教育的启迪
2010年
毛泽东独立不羁的个性,天马行空的思想,舍我其谁的气魄,很大一部分是在青少年时代形成的,且与其早年求学经历密不可分:六年孔夫子、七年洋学堂使其形成了追求大本大源的思想基础,他具备了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显现出实践者的品质;湘学士风注重经世致用的传统对于毛泽东个人的成长、思想的形成乃至我党实事求是优秀传统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宽松的人文教育环境使毛泽东的俊秀资质不至被扼杀,特立独行得以认同。所有这些,均对当今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有所启迪。
陈英
关键词:毛泽东求学经历精英教育
沉郁悲愤——也谈瞿秋白《多余的话》的“作意”被引量:1
2008年
瞿秋白就义前狱中所作《多余的话》的创作动机历来众说纷纭,文章认为在众多因素中,作者的情感因素不容忽视,不妨将之归纳为"悲愤说":他的气质性格、他在党内长期受到王明路线残酷迫害的事实以及私人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使他在临死前需要把这种长期郁结于胸的悲愤宣泄出来。
陈英
关键词:瞿秋白沉郁悲愤
文章或有山林意——论汪曾祺作品的“现实疏离感”
2013年
汪曾祺作品有一种与现实的疏离感,不主张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注重表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这与他的个人遭遇、性格气质、师友交往、创作年龄有关。正是这种现实疏离感成就了汪曾祺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因为它更贴近生活本身,更贴近民族传统,达到了现实疏离感与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陈英
关键词:汪曾祺
在气势与哲理的背后——梁衡政治散文魅力探微
2007年
学界对梁衡政治散文的赞誉很多,笔者认为其政治散文的魅力,主要在于气势与哲理。梁文之所以气势如虹,除阅历、知识、态度、理想之外,根本点在于作者的抱负与胸襟,写政治散文时他的心与那些伟人是相通的。梁衡政治散文的哲理之美主要表现在形象和深刻两个方面,前者是其形,后者是其魂。"形象"的原因在于梁衡善取独特新颖、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深刻"则来源于他本人的哲学修养和辩证思维。
陈英
关键词:政治散文艺术魅力
论汪曾祺小说“性描写”的文化倾向被引量:2
2012年
汪曾祺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但他又是"五四"精神哺育的一代知识分子,从他的作品——尤其是涉及性爱描写的作品看,中西文化很自然地融为一体,有时甚至是非常矛盾地杂糅在一起:作者的描写方法是中国式的、传统的,而人物的性观念(也是作者的观念)则是西方式的、反传统的。文章探讨了其背后传递出的文化信息。
陈英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性描写文化倾向
论汪曾祺小说“纵”与“收”的艺术
2011年
写文章就像放风筝,既要放得高远,又要能收得住。汪曾祺小说就体现出了比较高超的"纵"与"收"的艺术。所谓"纵",就是文章结构布局铺得开,信马由缰,涉笔成趣;所谓"收",就是结尾处韵味独特,或戛然而止,使人回味;或出人意表,让人忍俊不禁。
陈英
文章淡淡忆儿时——论汪曾祺小说的“非虚构”元素
2013年
汪曾祺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他的散文化小说比较接近当今流行的"非虚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小说的背景都在家乡等作者居住过的地方,表达的感情大都是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文章淡淡忆儿时"的真实感和与现实的疏离感,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独特魅力的核心。
陈英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
“季野有皮里春秋”——评《我不是潘金莲·第三章正文:玩呢》
2017年
刘震云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全书由三章组成,共370页。第三章只有16页,却被作者本人定为"正文",并在创作谈中直言只在第三章里着墨较多的县长史为民才是全书的主角。因此要真正读懂《我不是潘金莲》,就须读懂第三章,读懂寄予在史为民身上的"皮里春秋":《我不是潘金莲》不是要写一个农村妇女告状的俗套故事,而是要直击故事背后所反映的"中国生活"。
陈英
关键词:小说主人公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