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钱建兴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1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岩芯
  • 2篇氧同位素
  • 2篇有孔虫
  • 2篇同位素
  • 2篇海平
  • 2篇海平面
  • 1篇地层学
  • 1篇堆积速率
  • 1篇新证据
  • 1篇氧同位素记录
  • 1篇中古
  • 1篇生物地层
  • 1篇生物地层学
  • 1篇碳稳定同位素
  • 1篇同位素记录
  • 1篇晚更新世
  • 1篇稳定同位素
  • 1篇更新世
  • 1篇古海洋
  • 1篇古海洋演化

机构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4篇钱建兴
  • 1篇曾成开
  • 1篇岳云章
  • 1篇张忠华

传媒

  • 1篇地质学报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沉积学报

年份

  • 1篇2001
  • 2篇1994
  • 1篇199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东海晚更新世纪以来的古海洋演化及如果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对策研究
钱建兴岳云章张忠华
对东海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海洋演化、环境变迁及相关沉积学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并提出了浮游有孔虫的δ13C轻值可以作为冰融水比较突发地开始注入海洋的有效监察院视器的证据,首次发现了东海存在Younger Drys事件,详细...
关键词:
关键词:古海洋海平面上升
南海8KL岩芯的氧同位素记录与海平面变化被引量:14
1994年
通过南海8KL岩芯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的σ^(18)O记录,与新几内亚胡昂半岛(Huon Peninsula,New Guinea)海平面变化曲线的对比,发现在72kaBP至现代,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的σ^(18)O记录与海平面变化曲线吻合,特别是底栖有孔虫的σ^(18)O记录与海平面变化曲线几乎一致。线性回归表明,底栖和浮游有孔虫的σ^(18)O各变化0.9995‰和1.022‰,相当于海平面变化100m。把120—72kaBP期间底栖有孔虫的σ^(18)O记录,引入底层水温升高的温度校正后,再造了南海186kaBP以来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最低海平面发生在最末一次冰期最盛期和氧同位素第6期,其最大下降幅度约为—130m。
钱建兴
关键词:有孔虫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岩芯
南中国海8KL岩芯氧同位素第6期以来的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与堆积速率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通过对南中国海重力活塞岩芯8KL的4个浮游有孔虫种和2个底栖有孔虫的δ18O和δ13C则定,发现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种的氧同位素记录可清晰地划分出186Ka以来的氧同位素的1—6期。浮游有孔虫的碳同位素记录了氧同位素1/2和5/6期界限处两个明显变轻的事件。反映了由冰期向间冰期过渡时存在着显著的中层水和底层水上涌现象。根据浮游有孔虫种的氧同位素组成判断,各浮游有孔虫种的生存深度由浅至深依次为,Globiderinoidesruber(pink),G·ruber和G.sacculifer。氧同位素地层学研究表明,南中国海冰期时的沉积速率和沉积通量要明显大于间冰期。
钱建兴
关键词:同位素沉积速率
南中国海沉积岩芯中古生物地层学的新证据
1993年
在南中国海北部沉积岩芯中,浮游有孔虫种Globorotalia crassaformis最后一次出现层位的时代为距今15ka(由氧同位素方法确定),该结论是通过南中国海北部的6个重力和活塞取样岩芯获得。根据氧同位素和海水中盐度的相关关系,证明G.crassformis的消失,是由于从冰消作用开始(转折Ia,约为15 ka)到冰后期其栖息深度带(150—200m)的海水盐度(G.crassaformis的适宜盐度为S>35.5‰)降低(S<35.5‰)所致。
钱建兴曾成开
关键词:有孔虫海洋沉积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