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治政 作品数:7 被引量:0 H指数:0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E+A星系的研究进展 2011年 E+A星系的光谱具有很强的巴耳末吸收线,缺乏与恒星形成相关的发射线,将典型的椭圆星系(E)和A型恒星的光谱进行线性组合就能够拟合出这类星系的光谱。它们的颜色、形态、星族年龄等参数介于典型的早型和晚型星系之间。E+A星系近期经历了星暴活动,在星系演化进程中,它们处于晚型到早型的过渡阶段,可能在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介绍了E+A星系的基本观测特征,并讨论了它们的形成机制、演化去向、所处的环境以及它们与AGN的关系。 李金荣 林宣滨 潘治政 孔旭关键词:星系形成 星系演化 星暴星系 银河系卫星星系搜寻和物理性质研究进展 2022年 近十几年来,银河系卫星星系搜寻取得了重要进展。截至2021年,已发现卫星星系60余个,并且该数目随着下一代图像巡天的开展还将继续增加。全面普查卫星星系族群不仅对准确刻画近邻宇宙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还能用来检验星系形成模型和暗物质性质。卫星星系作为星系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物理性质的研究也是理解星系形成与演化不可或缺的一环。首先介绍了近十几年来卫星星系的搜寻进展,对卫星星系物理性质做了总结,最后展望下一代巡天对该领域带来的机遇。 潘治政 潘治政 房敏 杨超关键词:银河系 矮星系 星系群HCG 95中的星系群内光观测研究 2022年 星系团/群内光(ICL(Intra-Cluster Light)/IGL(Intra-Group Light))可以用来研究星系群和星系团的动力学演化.Hickson致密星系群密度高并且速度弥散低,其致密的环境可以用来研究星系并合和相互作用星系的性质,是研究IGL理想场所之一.利用中国近地天体巡天望远镜(Chinese Near Object Survey Telescope,CNEOST)的观测,获得了星系群HCG 95的g波段和r波段深度成像数据.采用模型拟合方法来测量HCG 95星系群中的IGL光度,并计算了IGL的光度占星系群总光度的比例f_(IGL),在g和r波段的结果分别为3.55%±0.38%和3.78%±0.59%.此外,利用常规的表面亮度阈值截取方法,在g和r波段的结果分别为1.9%-10%和1.5%-10%,与前述结果一致.估算的IGL颜色(g-r=0.78±0.37)与星系群中的HCG 95A和HCG 95C星系的颜色(g-r=0.82-0.85)一致,属于年老星族,表明HCG 95星系群中的IGL可能来自HCG 95A和HCG 95C相互作用剥离出来的物质,也有可能来自近期的吸积.最后,结合其他星系群测量的结果,发现f_(IGL)和其对应的星系群总质量没有关系,但与星系群演化(即早型星系的数目)有关. 何永强 师冬冬 潘治政星系中恒星形成率指针的比较研究 2012年 利用赫歇尔空间望远镜的H-ATLAS(Herschel Astrophysical Terahertz Large Area Survey)SDP(Science Demonstration Phase)天区从紫外到亚毫米波段数据,结合星族合成方法和尘埃模型,计算了星系的红外总光度.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强恒星形成星系和弱恒星形成星系,研究了利用紫外光度、红外光度和Hα谱线计算得到的恒星形成率(Star Formation Rate,SFR)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的内在物理起因.发现对于恒星形成活动强的星系,这3种恒星形成率指针给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弥散较小、只是在高恒星形成率端,利用紫外光度算得的恒星形成率比利用Hα谱线流量算得的恒星形成率略微偏小;而在低恒星形成率端,紫外光度指针偏大于Hα谱线指针;红外光度指针与Hα谱线指针在两端无明显偏差.对弱恒星形成星系,紫外光度、Hα谱线和红外光度3种恒星形成率指针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弥散较大.利用紫外光度和Hα谱线计算得到的恒星形成率的弥散和系统偏差随着星系年龄、质量的增加而增大.系统偏差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利用紫外连续谱斜率β定标恒星形成活动较弱星系的消光时,高估了这些星系的紫外消光,使得消光改正后的紫外光度偏大.另外,MPA/JHU(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physics/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数据库中弱恒星形成星系的恒星形成率SFR(Hα)比真实值偏低. 樊东鑫 李金荣 潘治政 史菲 方官文 孔旭关键词:数据分析 星系 星际介质 星系 星系 恒星形成 COSMOS场绿谷星系研究 <正>我们在COSMOS场中选取了一个数目约为2350个,处于z=[0.2,1.0]的'Green Valley'星系样本(以下称为绿星系),研究了他们的形态、光谱和环境。我们用经过尘埃改正过的NUV-r颜色来定义gre... 潘治政关键词:COSMOS 恒星形成 文献传递 近邻宇宙大星系潮汐结构的搜寻研究 2025年 在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等级成团模型中,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并合过程是星系质量增长的重要机制,会在星系周围产生一些低面亮度的潮汐结构.观测上,需要长时间曝光并结合特定的图像处理技术以获得更深的图像,从而能够探测和研究这些较暗的结构.为寻找近邻星系周围的潮汐结构,从前人给出的源表中筛选出76个大星系样本,并利用ZTF(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时域巡天的g和r两个波段的数据进行图像叠加,得到的深场图像的平均深度(面亮度极限)为μ_(g)(3σ,10''×10'')=(28.86±0.27)mag/('')^(2),μ_(r)(3σ,10''×10'')=(28.65±0.27)mag/('')^(2)(其中为天光背景噪声标准差),与国际上多数同类深场巡天深度相当.在所有样本星系中,22个星系周围已知存在潮汐结构,成功探测到其中20个星系附近的结构,并在一个星系周围首次发现了潮汐结构.对其中的星系NGC 5907周围的星流结构分析了形态并与前人文章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单一环状星流的结论.其次,分析了在星系NGC 4725周围新发现的3个暗弱潮汐结构,其中位于东北侧的结构颜色较蓝(g、r波段星等差g-r约0.4-0.6),与东北方向的伴星系NGC 4747颜色相似,可能源于两个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位于东侧和东南侧的结构在位置和形态上对应于一个整体的环状结构,其颜色均较红(g-r约0.7-0.9)且与NGC 4725东侧外晕颜色一致,可能来源于较年老的矮椭球星系的潮汐瓦解,或者是NGC 4725在与NGC 4747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撕扯出去的盘成分.后续还需利用更高分辨率、更深的WFST(Wide Field Survey Telescope)及其他波段数据对发现的潮汐结构进一步验证,并通过数值模拟帮助理解星系相互作用过程.最后,在部分样本星系图像中发现延展的前景银河系卷云污染,其面亮度较低(暗于μ_(g)=26 mag/('')^(2))且颜色(g-r约0.41)蓝于河外星系等天体成分.结果显示,这类卷云反射光会影响星系� 黄松立 房敏 刘文浩 郑宪忠 潘治政 刘滨阳 潘治政 常江 王蕾星系环境和星系质量对星系演化的影响 星系团是宇宙中物质分布最致密的区域,是星系演化的天然实验室。在星系团中,从中心区域到外围,团成员物理性质,如形态、恒星形成率、星族年龄等,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星系环境的研究则是从星系分布最致密的区域到最稀疏的区域,分析... 潘治政关键词:星系团 星系演化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