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正祥

作品数:23 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病理
  • 10篇淋巴
  • 9篇免疫
  • 8篇细胞
  • 8篇临床病理
  • 8篇淋巴瘤
  • 7篇文献复习
  • 7篇复习
  • 6篇原发性
  • 6篇临床病理分析
  • 6篇病理分析
  • 5篇肿瘤
  • 5篇免疫组化
  • 4篇乳腺
  • 4篇细胞淋巴瘤
  • 4篇病理学
  • 3篇组织化学
  • 3篇淋巴母细胞
  • 3篇淋巴母细胞淋...
  • 3篇免疫组织

机构

  • 23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南京江北人民...
  • 1篇海安县中医院
  • 1篇金湖县人民医...
  • 1篇南京市妇幼保...

作者

  • 23篇张正祥
  • 22篇石群立
  • 16篇周航波
  • 9篇马恒辉
  • 9篇周晓军
  • 7篇安晓静
  • 6篇马捷
  • 5篇王海
  • 5篇吴波
  • 4篇李良
  • 4篇程静
  • 4篇陆珍凤
  • 3篇汪春年
  • 2篇杜军
  • 2篇周倩
  • 2篇潘敏鸿
  • 2篇涂频
  • 2篇张新华
  • 1篇姜少军
  • 1篇施红旗

传媒

  • 11篇诊断学理论与...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9
  • 11篇2008
  • 1篇2007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NK/T细胞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儿童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3例发生在儿童的NK/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观察以及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儿童NK/T细胞淋巴瘤中男女之比2:1,分别累及咽部、鼻翼和鼻腔。其中1例发病前有蚊咬超敏反应,1例病程中伴发皮疹。肿瘤组织呈弥漫性分布,细胞小到中等大,小细胞胞质稀少,核略不规则,染色质致密;中等大细胞核染色质呈点状或颗粒状,有多个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可见大量凝固性坏死灶,凋亡小体常见。肿瘤组织围绕血管生长并浸润血管壁,周围小血管常发生透明变性。瘤细胞间及坏死灶附近可见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原位杂交EBV均(+);免疫组化CD56、perforin、GranB、CD45RO和CD43(+);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蚊咬超敏者皮损组织学上呈现炎性改变,原位杂交淋巴细胞约10%EBV(+),CD56(-)。结论儿童NK/T细胞淋巴瘤是高度恶性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在发病前或病程中可出现蚊咬超敏反应或皮肤非特异性炎性皮疹。
张正祥安晓静石群立周航波马恒辉周晓军
关键词:儿童NK/T细胞淋巴瘤EBV
肾集合管癌合并肾囊性透明细胞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08年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CDC)合并肾囊性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例CDC合并肾囊性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0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血尿。影像学检查提示左肾占位。组织学示肾上极的肿瘤组织排列成不规则腺管状、乳头状,部分肿瘤细胞呈靴钉状突向腺腔内,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周围部分集合管腺上皮见异型增生。瘤细胞阳性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角蛋白7(CK7)、角蛋白19(CK19)、上皮膜抗原(EMA)、转录因子E3(TFE3)和E-钙黏素(E-cad),而角蛋白20(CK20)、CD31、CD34、CD10、CD117、肾脏特异性钙黏蛋白(ksp-cad)和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表达则呈阴性。肾中部囊性肿瘤组织学表现为典型的肾囊性透明细胞癌,癌细胞阳性表达CD10、波形蛋白和CK19,而CK7、CD117表达则呈阴性。结论:CDC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由于组织起源不同,CDC合并肾透明细胞癌的概率更小,但这种合并存在的情况仍有可能。
程静姜锦贵张正祥周航波马恒辉石群立
关键词:肾脏集合管癌透明细胞癌
中耳侵袭性乳头状肿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中耳侵袭性乳头状肿瘤(aggressive papillary tumour,APT)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点。方法对1例中耳APT进行组织形态学、影像学和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1岁,临床表现为左侧间断性耳鸣、突发耳聋。CT和MRI示左侧中耳鼓室后下方4cm×3cm肿块,颞骨岩部不规则骨质破坏。大体为灰红灰白色碎组织一堆,与骨组织紧密粘连。组织学表现为复杂的指突状乳头、类似于甲状腺滤泡的腺管样或片状实性的结构,局部侵犯骨组织,肿瘤细胞形态较温和。免疫表型:CKpan、EMA、vimentin+,S-100大部分+,Ki-67增殖指数<5%。结论中耳APT是一种少见的独特的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有复发倾向,罕见转移。
潘敏鸿石群立金行藻张正祥陈英鑫陆珍凤周晓军
关键词:中耳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外Paget病研究进展
2008年
乳腺外Paget病(extramammary Paget disease,EMPD)是一种少见的皮肤上皮性肿瘤,其组织学起源目前尚有争论。本文复习EMPD的组织起源、临床特征、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同时,对其与肿瘤的关系进行探讨。
汪春年张正祥石群立
关键词:乳腺外PAGET病病理免疫表型
Pax-5在人类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表达
2009年
Pax是一类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编码重要转录因子成对区的基因控制家族。Pax-5基因是1989年由Barberis等Ⅲ确认的一种新的B细胞核反式转录因子。肿瘤的发生是基因表达紊乱、细胞恶性增殖的结果。在正常细胞中起调控作用的基因,有可能因某种原因导致其在体细胞中的表达异常,使细胞异常分化而发生肿瘤。Pax-5基因编码的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Bcell—specific activator protein,BSAP),在正常B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同时,Pax-5基因在人类恶性肿瘤中的异常表达对肿瘤发生、发展及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正引起人们的关注。
郭安运张正祥周航波石群立
关键词:恶性肿瘤PAX-5
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IPT-like FD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肝脏IPT-like FDCT患者(40岁男性,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肝脏内有占位性病变)的肿瘤组织进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行EBV转录的核内小RNA(EBER)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肿瘤与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界限,中央可见坏死和出血。炎性背景较突出,主要包含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肿瘤细胞呈束状、席纹状排列,更多的是散在分布于炎细胞间;瘤细胞呈短梭形,胞质丰富,淡伊红染色,核呈梭形或卵圆形,具有异型性且呈空泡状,可见核仁。免疫表型示,瘤细胞表达CD21、CD35和簇蛋白(clusterin),EBER原位杂交阳性。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3个月,患者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IPT-like FDCT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标记。
安晓静张正祥石群立吴波马捷周航波马恒辉
关键词:肝脏炎性假瘤免疫组化原位杂交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22例H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影像、光镜、免疫组化及电镜进行观察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本研究HPC患者的发病年龄从18~66岁,中位年龄48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1。22例中,WHOⅡ级16例,WHOⅢ级6例。9例患者随访6个月到6年,其中3例复发,1例转移。HPC的CT和MRI常表现为单发肿瘤,呈分叶状,血供丰富,有血管流空征象,钙化及"硬膜尾"征少见。免疫组化示波形蛋白(vimentin)和CD34均为阳性,CD99阳性14例(64%),BCL-2阳性9例(41%),上皮膜抗原(EMA)阴性或灶性阳性。网状纤维染色后可见单个瘤细胞被网状纤维包绕。电镜下可见单个瘤细胞周围包绕基板样无定形结构,细胞间无完整的桥粒和缝隙连接。结论:中枢神经系统HPC较罕见,易复发和转移,需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肿瘤鉴别。
李良王海袁斯明张正祥周航波马恒辉姜少军陆珍凤刘翔宇石群立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异常表达B细胞相关抗体-CD79a
目的探讨CD79a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precursor T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中异常表达的意义和机理。方法对40例T-LBL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进行LAT、C...
石群立安晓静张正祥马捷汪春年
关键词:T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文献传递
卵巢恶性淋巴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6例卵巢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点,按WHO(2001)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结果6例患者平均年龄5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腹部包块。6例均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其组织学特点是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厚,可见核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20、CD79a和MUM-1弥漫(+),CD3、CD43、MPO、CD117、PLAP和TdT均(-)。结论卵巢淋巴瘤极少见,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该病需要和粒细胞肉瘤、无性细胞瘤、小细胞癌等鉴别。
顾芸程静张正祥马捷周航波马恒辉李凤山石群立
关键词:卵巢淋巴瘤免疫组化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预后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从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角度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预后因素。方法:复习47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D3和CD20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对临床资料、肿瘤坏死及血管周围反应性T淋巴细胞浸润(RPVI)情况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47例PCNSL患者中,25例(53.2%)有RPVI,13例(27.7%)有肿瘤坏死。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分析均显示,年龄<60岁和RPVI阳性的患者与预后好相关(P<0.05)。结论:RPVI和年龄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有效预后因子。RPVI指标简单易得,有潜在的治疗指导价值,值得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
程静张正祥石群立赵有财涂频周晓军王修来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理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