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晓静 作品数:27 被引量:88 H指数:6 供职机构: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近端型上皮样肉瘤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近端型上皮样肉瘤(PE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收集5例PES患者资料,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第一抗体选用细胞角蛋白(CK)、波形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34、β-catenin、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调节蛋白(MyoD1)、结蛋白、HMB45、CK7及CK20,观察和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5例PES中女1例,男4例;发病年龄19—46岁,发生部位分别为:会阴部2例,下腹部、髂前上棘和臀部各1例,均表现为进行性增大的无痛性单发肿块。光镜下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排列,浸润性生长,瘤细胞大部分由相对独特的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卵圆形,肿瘤中心常见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5例瘤细胞均表达波形蛋白,4例表达CK、EMA,3例表达β—catenin、CD34,1例表达S-100蛋白;而SMA、MyoD1、结蛋白、HMB-45、CK7及CK20均阴性。结论根据PES组织学和病理学特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汪春年 安晓静 石群立 徐艳 周晓军 李南云 周航波 马恒辉关键词:软组织肿瘤 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预后特点。方法对13例原发性皮肤AL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3例原发性皮肤ALCL中,男女之比为1.6∶1,平均年龄47岁。临床表现为皮肤斑块、结节、肿块;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组化示CD30均(+),大多数CD3和/或CD43(+),部分EMA、GranB和perforin(+),ALK、CKpan、CD20、CD79a、HMB45、CD68、CD15和CD117(-)。13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局部病变,再辅助以化疗和∕或放疗;9例随访时间5~55个月,1例死亡。结论原发性皮肤ALCL是低度恶性淋巴瘤,预后相对较好。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本病应与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黑色素瘤、低分化腺癌等鉴别。 姜锦贵 朱伦 石群立 周晓军 安晓静 杨杰 马恒辉 吴波关键词:皮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化 预后 移植小肠黏膜的组织学观察五例 2012年 目的探讨移植小肠黏膜的形态学改变规律,以对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5例小肠移植受者术后324个肠黏膜活检样本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并在电镜下观察。结果5例移植后的肠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一致,均先后经历再灌注损伤、淋巴回流恢复、AR、肠功能改变等过程。术后0~3个月间3例发生移植肠黏膜活检病理学诊断为不确定(IND)级至轻度(1级)AR4次,术后3~6个月2例发生IND级至1级AR3次,术后7~12个月2例发生中度(2级)AR4次,重度(3级)AR2次。AR的一般形态学改变包括移植肠黏膜结构改变、隐窝上皮损伤、炎症细胞浸润等。结论小肠移植后肠黏膜活检是监测AR比较可靠的手段,连续动态地观察可以有效地监测术后AR的发生、发展以及评价治疗效果。对于AR须进行综合性诊断,单一形态学改变不具备特异性。移植肠超微结构改变对判断黏膜屏障功能及确定病原微生物有帮助。 吴波 李元新 安晓静 章如松 马恒辉 李幼生 周晓军关键词:小肠移植 移植物排斥 病理过程 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后肠粘膜形态的连续观察 通过对4例小肠移植后连续肠粘膜活检标本的动态观察,探讨移植肠形态学改变的规律,以期对小肠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的诊断、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吴波 李元新 安晓静 章如松 马恒辉 李幼生 周晓军关键词:同种异体 小肠移植术 肠粘膜形态 急性排异反应 文献传递 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2008年 2001年WH0出版的“造血和淋巴组织系统肿瘤分类”将自然杀伤(NK)细胞肿瘤分为3种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NKTCL)、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其中,前两者为成熟NK细胞起源.后者属前体性NK细胞肿瘤。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发现后者其实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而非EB病毒(EBV)相关且表达CD4、CD56、CD123及BRCA-2等pDC表型的非NK细胞肿瘤。结外NKTCL是最多见的NK细胞肿瘤.本文对NKTCL的临床病理学及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张正祥 安晓静 石群立关键词:病理学 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监测指标 2011年 小肠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小肠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近年来虽有一些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小肠移植成为可能,但其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概率远高于肝或肾等器官移植。故如何尽早发现排斥反应并加以干预治疗,则成为提高小肠移植成功率的保证。现就小肠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检测指标进行综述。 安晓静 吴波关键词:小肠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小肠移植后亚临床排斥反应的临床病理研究一例 2011年 目的探讨小肠移植后亚临床型细胞性排斥反应(SCR)的临床表现、肠镜下改变和病理特点。方法小肠移植1例,受者为女性,34岁,供者为男性。应用抗CD52单克隆抗体行诱导治疗,术后单用他克莫司(Tac)、无皮质激素的维持治疗方案。怀疑发生可疑排斥反应(IND)级至Ⅰ级排斥反应时,提高血Tac浓度,行短程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排斥反应控制不佳时,则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发生中度排斥反应时提高血Tac浓度,给予甲泼尼龙2g,随后应用皮质激素递减方案。术后头2个月内,每周行2次肠镜和病理学检查,之后频次减为1次/周。结果至随访结束患者已存活19个月(611d),期间共发生有临床症状的急性排斥反应6次,亚临床排斥反应3次。3次亚临床排斥反应时,2次肠镜下未见明显改变,1次表现为斑点状的充血、水肿,放大肠镜下绒毛数量轻度减少。3次亚临床排斥反应的病理检查中,1次以黏膜上皮剥脱为主,隐窝上皮损伤较轻,组织学改变符合轻度急性排斥反应;而另2次以隐窝上皮的损伤为主,为可疑急性排斥反应。结论SCR可能是临床排斥反应的早期阶段,无明显临床症状,肠镜下改变不明显,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但必须排除移植肠血管病变、肠梗阻、各类炎症等术后并发症。 吴波 安晓静 李元新 李幼生 周航波 章如松关键词:小肠移植 移植物排斥 亚临床型 病理过程 骨原发性腺泡状肉瘤2例临床病理研究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2009年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ASPS)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主要发生于四肢深部软组织,也可出现于眼眶、舌、女性生殖道、肺和胃等处。但原发于骨者极少见。以往常以ASPS命名,现认为发生于骨者以骨原发性腺泡状肉瘤(primary alveolar sarcoma of bone,PASB)命名更恰当。本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部分患者可发生病理性骨折。肿瘤一般生长缓慢,但易经血液途径转移至肺和脑等处,患者预后较差。为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对本院确诊的2例PASB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 安晓静 张正祥 石群立 张新华 马恒辉 周航波关键词:骨肿瘤 腺泡状肉瘤 病理 免疫组化 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IPT-like FD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肝脏IPT-like FDCT患者(40岁男性,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肝脏内有占位性病变)的肿瘤组织进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行EBV转录的核内小RNA(EBER)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肿瘤与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界限,中央可见坏死和出血。炎性背景较突出,主要包含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肿瘤细胞呈束状、席纹状排列,更多的是散在分布于炎细胞间;瘤细胞呈短梭形,胞质丰富,淡伊红染色,核呈梭形或卵圆形,具有异型性且呈空泡状,可见核仁。免疫表型示,瘤细胞表达CD21、CD35和簇蛋白(clusterin),EBER原位杂交阳性。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3个月,患者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IPT-like FDCT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标记。 安晓静 张正祥 石群立 吴波 马捷 周航波 马恒辉关键词:肝脏 炎性假瘤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指(趾)纤维骨性假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指(趾)纤维骨性假瘤(fibroosseous pseudotumor,FP)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9例指(趾)FP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观察。结果9例FP男女比为7∶2,平均年龄为24.8岁,部位分别为指2例、掌2例、趾3例和足跟2例。临床上以局部肿胀或肿块伴疼痛为主。镜检:病变主要由增生的梭形细胞及散在的不规则骨组织构成且伴间质胶原化。梭形细胞形态较温和,偶见核分裂象。其中2例梭形细胞丰富,细胞肥胖,轻度异型性,核较大,卵圆形或梭形,见较多核分裂象。免疫表型:梭形细胞及骨母细胞表达vimentin,Ki-67<1%+,α-SMA、actin、S-100、desmin、CK和EMA均阴性。9例FP患者术后随访,一般情况良好,未见复发。结论指(趾)FP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指(趾)的良性增生性病变。熟悉F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避免将其误诊为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志 安晓静 石群立 陶自坚 马恒辉 章如松 周晓军关键词:纤维骨性假瘤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