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6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抑郁
  • 4篇抑郁障碍
  • 4篇双相
  • 4篇双相障碍
  • 4篇重性抑郁
  • 4篇重性抑郁障碍
  • 4篇静息态
  • 4篇磁共振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造影
  • 3篇精神分裂症
  • 3篇分裂症
  • 3篇成像
  • 2篇动脉疾病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造影术
  • 2篇少年
  • 2篇首发

机构

  • 13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常妙
  • 7篇汤艳清
  • 7篇王菲
  • 6篇周千
  • 5篇姜晓薇
  • 4篇魏胜男
  • 3篇徐克
  • 3篇李佩玲
  • 3篇耿海洋
  • 2篇赵宇
  • 2篇赵丽
  • 1篇王大海
  • 1篇王强
  • 1篇刘婷
  • 1篇范国光
  • 1篇韩昱晨
  • 1篇吕晶
  • 1篇张然
  • 1篇孔令韬
  • 1篇吴枫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CT和M...
  • 1篇军事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根据CIS发生情况,分为CIS组(n=38)和非CIS组(n=62),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性质情况。结果经CTA检测,CIS组检测颈动脉血管314支,非CIS组检测颈动脉血管496支,CIS组关于颈动脉血管无狭窄及轻度狭窄率低于非CIS组,中度以上颈动脉血管狭窄率高于非CIS组(P<0.05)。CIS组314支颈动脉血管中,88支存在粥样硬化,硬化斑块占比为28.03%,斑块分布以颈内动脉颅内段处为主;非CIS组496支颈动脉血管中,62支存在粥样硬化,硬化斑块占比为12.50%,斑块分布以颈动脉分叉处为主(P<0.05)。CIS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规则形态、斑块溃疡以及环形状为主,非CIS组以规则形态、无斑块溃疡以及无环形状为主(P<0.05)。CIS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软斑块和混合斑块为主,非CIS组以钙化斑块和纤维斑块为主(P<0.05)。结论CTA能够较好诊断CIS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粥样硬化斑块分布以及斑块性质。
韩雨辰王津津侯鹏春常妙
关键词:CT血管造影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弥散张量成像的比较研究
目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及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均为较严重的两种精神疾病,二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它们在临床诊断上虽属于不同分类,但在症状、认知功能、脑...
常妙耿海洋姜晓薇周千魏胜男周一芳汤艳清王菲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
文献传递
1415例飞行员脑白质高信号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分析飞行员脑白质高信号(WMH)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9月至2023年8月在某医院接受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的1415名飞行员,年龄19~58岁,根据是否发生WMH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WMH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219例(发生WMH者),对照组1196例(未发生WMH者)。WMH总发生率为约15.48%,其中轻度、中度、重度WMH分别占70.78%、24.20%及0.47%。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1.625,95%CI:1.099~2.404)和飞行时间过长(OR=1.282,95%CI:1.033~1.592)是飞行员发生WMH的危险因素。结论飞行员WMH发生率约为15.48%,分级以轻度为主。年龄增加和飞行时间过长是飞行员发生WMH的危险因素。
宋钰婷李相生常妙孙鹏方圆方红张金龙
关键词:飞行员磁共振成像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被引量:42
2013年
目的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CD)患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并行CT检查的22例CD患者资料,并将CT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临床分型局限型18例,包括胸部5例、腹膜后8例、盆腔及腹股沟5例;弥漫型4例。18例局限型CD病理分型均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平扫CT值为(45±16)HU,边缘清晰,内部可见斑点状、分叉状钙化及灶状或条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即明显强化,CT值平均升高(56±22)HU,延迟期仍有强化,内部低密度灶更明显。强化方式呈均匀强化、渐进式强化和不均匀强化3种。4例肿瘤周围见丰富的强化血管影。4例弥漫型病理分型均为浆细胞型,表现多发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增强后亦明显强化,但较透明血管型强化程度低,CT值平均上升(32±10)HU。结论局限型CD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尤其是肿瘤内部的钙化及增强CT表现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弥漫型CD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
李佩玲常妙刘婷韩昱晨王强赵丽徐克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探讨低浓度碘对比剂(270 mgI/mL)配合低管电压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将90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60例应用270 mgI/mL碘对比剂同时使用迭代算法重建,再将A组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A1组(25例)及A2组(35例),A1组(BMI<24 kg/m2)管电压为80 kV,A2组(BMI≥24 kg/m2)管电压为100 kV;B组30例应用370 mgI/mL碘对比剂,120 kV管电压。两组均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记录扫描辐射剂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分析。结果:平均有效辐射剂量(ED)A1组为(2.00±0.56)mSv,A2组为(2.35±0.74)mSv,B组为(3.98±1.78)mSv,A1组与B组间及A2组与B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5.34和-4.95,P<0.05)。图像质量方面,A1组与B组间及A2组与B组间主观评价优秀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1.10和2.04,P值均>0.05);客观评价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亦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尽可能低浓度的碘对比剂(270 mgI/mL)配合低管电压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是可行的,超重人群(BMI≥24 kg/m2)亦可应用,同时显著的降低了辐射剂量和碘注射量。
常妙李佩玲初金刚赵宇王丽洁徐克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冠状血管造影术
低浓度造影剂在标准体质量人群冠状动脉CTA检查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低浓度碘对比剂配合低电压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体质量指数(BM I)小于24 kg/m2的临床疑诊冠心病者59例,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及B组(14例)分别应用270 mgI/mL及320 mgI/mL的碘对比剂,管电压分别为80 kV和100 kV ,C组(20例)应用370 mgI/mL碘对比剂,管电压为120 kV。三组所有病例均采用心电门控触发序列扫描,有效辐射剂量(ED),测量主动脉根部的平均CT值,并对所有病例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A组、B组和C组的ED分别为(2.00±0.56)、(2.51±0.52)及(4.17±1.55)mSv,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A、B、C组主动脉根部增强程度分别为(486.8±113.980)HU、(407.43±83.63) HU、(439.73±72.12) HU ,经统计分析,仅A、B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28,P <0.05)。A组、B组及C组分别显示225个、126个和180个冠脉节段,图像优秀率分别为94.67%、89.68%和95.56%,经统计学分析,B、C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00,P <0.05),A、B组和 A、C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分别为3.03和0.17,均P>0.05)。【结论】对标准及低体质量人群应用低浓度碘对比剂同时采用低管电压冠状动脉CTA扫描,能够在获得满足诊断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碘注射量及辐射剂量。
常妙李佩玲赵宇赵丽徐克
关键词:造影剂冠状血管造影术
首发未用药重性抑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杏仁核静息态下功能连接的研究
目的重性抑郁障碍(MDD)和精神分裂症(SZ)是两种常见的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这两种疾病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MDD和SZ在疾病早期有临床症状的重叠,并且相关基因研究报道称MD...
魏胜男耿海洋常妙姜晓薇周一芳周千白川汤艳清王菲
关键词:重性抑郁障碍杏仁核前额叶静息态
文献传递
首发未用药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前额叶-海马静息态下功能连接和解剖连接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
目的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MDD)具有高发病及高复发的特点,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晰,而对于青少年患者的研究远滞后于对成人的研究,又由于青少年尚处于神经系统发育完善阶段,青少年MDD的发生可能与青少年异常的大脑发育轨迹有关,这使...
耿海洋王菲汤艳清孔令韬周千常妙魏胜男姜晓薇周一芳
关键词:海马前额叶静息态
文献传递
不同性别的双相障碍患者在青少年及成年早期脑白质完整性改变的比较研究
陈学梅魏胜男段佳常妙周千殷志洋张然汤艳清王菲
双相障碍与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首次发病(抑郁相)时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
周千吴枫姜晓薇常妙殷志洋付师南冷海霞邓欣宋彦卓朱玥孙新雨马银珠吕晶王菲汤艳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