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艳清

作品数:97 被引量:22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46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7篇医药卫生
  • 6篇哲学宗教
  • 4篇理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2篇抑郁
  • 31篇精神分裂症
  • 31篇分裂症
  • 27篇磁共振
  • 26篇抑郁障碍
  • 25篇重性抑郁
  • 25篇重性抑郁障碍
  • 23篇静息态
  • 18篇双相
  • 18篇双相障碍
  • 15篇脑功能
  • 15篇功能磁共振
  • 15篇成像
  • 13篇精神分裂症患...
  • 13篇海马
  • 12篇首发
  • 10篇低频振幅
  • 10篇应激
  • 9篇抑郁模型
  • 9篇应激抑郁

机构

  • 95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沈阳市精神卫...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耶鲁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山东省安康医...
  • 1篇葫芦岛市中心...
  • 1篇深圳市康宁医...
  • 1篇沈阳市第五人...
  • 1篇沈阳市一五七...

作者

  • 96篇汤艳清
  • 45篇王菲
  • 28篇孔令韬
  • 26篇吴枫
  • 21篇周千
  • 20篇姜晓薇
  • 15篇魏胜男
  • 7篇常妙
  • 7篇徐克
  • 4篇刘盈
  • 4篇张然
  • 4篇王菲
  • 4篇耿海洋
  • 3篇王晔
  • 3篇吕晶
  • 3篇李艳
  • 3篇周宇宁
  • 2篇王大海
  • 2篇王洋
  • 2篇孙文阁

传媒

  • 11篇中国医科大学...
  • 5篇中华临床医师...
  • 4篇中国全科医学
  • 4篇2014中华...
  • 3篇中国行为医学...
  • 3篇中国神经精神...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神经疾病与精...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中华行为医学...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医学与社会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事业...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医学信息...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卫生经济研究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21篇2018
  • 10篇2017
  • 8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10篇2013
  • 7篇2012
  • 10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2
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高危人群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探究首次发病短病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高危人群脑白质的是否在发病初期及发病前已现出异常,如果有异常,探求这些异常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找到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前的脑神经异常危险因素与发病因素.方法 患者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31...
周一芳汤艳清王菲徐克范国光陈恺元姜晓薇吴枫刘虎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基因多态性与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关联研究
吕晶王菲汤艳清
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胼胝体亚区的弥散张量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使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探究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胼胝体亚区,即膝部、体部及亚部的异常。方法对58例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8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进行弥散张量成像的磁共振扫描,并采用ROI分析方法研究精神分裂症组的胼胝体各亚区的FA值的异常。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胼胝体的FA值分别为:膝部0.596±0.027、体部0.560±0.030及压部0.635±0.026;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胼胝体异常在首次发病时即已经出现,这些异常很有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王晔周一芳陈凯元姜晓薇王素娟周千汤艳清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胼胝体弥散
3.0T磁共振对首发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脑灰质异常的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通过对首发、未用药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进行3.0T磁共振扫描,寻找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大脑灰质体积的异常改变,探讨大脑结构异常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定法,对35例首发、未用药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者的3.0T三维脑结构磁共振图像进行全脑灰质体积的分析,对两组研究对象灰质体积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对全脑灰质体积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右侧额叶中央前回、左侧颞叶颞下回、右侧顶叶中央后回、左侧顶叶中央旁小叶和左侧后扣带回灰质体积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首次发病、未经治疗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存在额叶、顶叶、颞叶、扣带回等多个部位灰质体积减小。提示重性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多个脑区,不同脑区之间神经环路的异常可能在重性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汤艳清吴枫孔令韬徐克
关键词:抑郁症磁共振成像神经通路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弥散张量成像的比较研究
目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及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均为较严重的两种精神疾病,二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它们在临床诊断上虽属于不同分类,但在症状、认知功能、脑...
常妙耿海洋姜晓薇周千魏胜男周一芳汤艳清王菲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
文献传递
首发、未用药的成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Papez环相关通路的脑白质完整性研究--基于图谱的分析方法
目的 本研究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采用基于图谱的分析方法,探讨首次发作、未用药的成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
王晔吴枫姜文研周一芳王素娟姜晓薇周千汤艳清王菲
抗抑郁药物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蛋白激酶C表达的干预作用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氟西汀与噻奈普汀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蛋白激酶C(PKC)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抑郁模型组、氟西汀组、噻奈普汀组和正常对照组,各15只。模型组、氟西汀组和噻奈普汀组大鼠给予21 d的应激刺激,此期间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刺激期间氟西汀组每天灌胃氟西汀(10 mg/kg),噻奈普汀组每天灌胃噻奈普汀(50 mg/kg),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每天灌胃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行为学检测应用开场法和液体消耗实验。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PKC的表达情况。结果应激后,模型组大鼠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修饰次数、糖水消耗百分比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氟西汀组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修饰次数和糖水消耗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噻奈普汀组糖水消耗百分比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中,模型组大鼠海马PKC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氟西汀组大鼠海马PKC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噻奈普汀组大鼠海马PKC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但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氟西汀可以逆转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中PKC表达的降低;噻奈普汀可以部分逆转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中PKC表达的降低。
吴枫孔令韬汤艳清
关键词:慢性应激抑郁蛋白激酶C氟西汀噻奈普汀
首次发病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大脑灰质体积变化的结构磁共振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用结构磁共振手段对首发未用药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大脑灰质体积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对21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脑结构磁共振扫描,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定法,比较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大脑灰质体积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MDD患者左侧海马、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灰质体积显著增加,左侧丘脑灰质体积显著减小。结论治疗前后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存在边缘系统-皮层-丘脑神经环路相关脑区结构的动态变化,说明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的脑结构异常,并且这种异常能在有效抗抑郁治疗后随着症状缓解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边缘系统-皮层-丘脑神经环路结构异常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孔令韬胡贤吴枫汤艳清徐克
关键词:重性抑郁障碍磁共振神经环路
低频波动幅度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王鹏硕汤艳清
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研究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技术...
陈恺元汤艳清王菲周一芳李焕焕孔令韬周千孙文阁徐克
关键词:静息状态神经活动低频振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
文献传递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