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
- 作品数:18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湖州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乡土文化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 2024年
- 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乡土性”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特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乡土文化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蕴和现实困境,有效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要以乡土文化知识为基础,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涵养“源头活水”;以乡土文化资源为支撑,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胜任力;以乡土文化情感为动力,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
- 程华鑫王晓丽
- 关键词:乡村教师乡土文化
- 从“在乡”到“在县”——乡村教育在地化发展县域转向的可能与实现被引量:1
- 2024年
- 乡村教育的在地化发展是激活乡土文化价值、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已有的研究大多将乡村教育在地化发展的诠释空间默认在乡村地域,而此种研究倾向忽视了乡村教育景观消逝所带来的理实割裂问题,并且容易导向对乡村教育的非正义性承认,造成乡村教育的浪漫化叙事以及对政府逻辑的背离。通过将学理视角上升至县域空间,会发现行政架构的显性优势与乡土文化的内在赋能使乡村教育在地化发展的县域转向成为可能。通过县域学校共同体的构建“、互联网+在地化”教育模式的开发、在地化教育变革科学导向的确立等路径来助力乡村教育在地化发展,能够促成乡村教育在地化发展县域转向真正实现。
- 卢鉴策王晓丽
- 关键词:乡村教育县域
- 主体间性视域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路径探究
- 2025年
- 城乡教育共同体作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优化区域教育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城乡学校地位失衡、主体间交流不充分、城乡学校共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主体间性理论为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清晰的实践逻辑。该理论强调主体间平等对话、互动交往以及互惠共生,为解决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中的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高质量地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要树立平等对话的思维,彰显城乡学校的主体地位;营造积极的共同体文化,激活教师的主体自觉;搭建多元主体的互动平台,助推不同主体的共同成长;完善共同体运行机制,促进主体间的互惠共生。
- 王晓丽刘剑虹
- 关键词:主体间性教育优质均衡
- 乡村教师公共性身份建构的类型考察与逻辑遵循——基于“嵌入性—公共性”框架的分析
- 2024年
-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作为乡村社会的重要人才资源,乡村教师被寄予重振自身公共性身份的路径期待。过往研究多聚焦于乡村教师公共性身份建构的理论性方案与对策性逻辑,轻视了乡村教师如何在现实教育语境下实现公共性身份建构的内隐机制与深层逻辑。本研究立足经验事实的搜集积累,搭建起乡村教师公共性身份建构的“嵌入性—公共性”分析框架,由两个维度的解释变量交叠形成四种乡村教师公共性身份建构类型:成熟型、淡薄型、边缘型、潜力型。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原初身份建构有效性的差异决定了个体需要借由嵌入性抑或公共性的补足来实现公共性身份的建构。主体惯习、他者承认与情感获得等条件的耦合共同推动教师个体由公共性身份建构的原初状态向成熟状态转变。
- 卢鉴策王晓丽
- 关键词:乡村教师嵌入性公共性身份建构
-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风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被引量:2
- 2014年
- 高校的类型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学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建议。
- 王晓丽
-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
-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区域比较研究——以浙江省Q市和H市为例被引量:2
- 2023年
- 高素质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提升农民人力资本,对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受条件限制,我国不同区域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呈现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以浙江省Q市和H市为例,从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对两市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异质特点、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进一步提质增效、协同发展的策略。
- 王晓丽
- 关键词:职业教育
- 新时期高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初探
- 2013年
- 新时期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对于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试从思想重视、理论武装、行为实践、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探讨高校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推进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促进校园和谐安全稳定发展。
- 王晓丽
- 关键词:高校纯洁性党建
- 成为文化创新型审辨性实践者:教师教学角色的新审视被引量:5
- 2023年
- 文化创新型审辨性实践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建构的终极指向,是在对现有教师角色固化研究下的新思考,更是教师审辨式实践和文化创新实践所融生的一个新概念,其揭示了教师作为教育者围绕教学进行知识审辨的创新特性和教学实践的反思特征。成为文化创新型审辨性实践者的教师,文化是其教学的逻辑起点、对多元文化为资源的审辨是实践中介、培养文化旨趣是教育目的。基于此,建构教师文化创新型审辨性实践者身份应坚持素养化教学,实现转识成智;立足知识生成逻辑,促进深度文化学习;培养元能力,实现身心浸润。
- 梁晨廖园园李伟健王晓丽
- 关键词:文化创新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角色
- 从象牙塔尖到数字旷野:延期毕业博士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状况——基于社交媒体使用的考察
- 2025年
- 通过对15名延期毕业博士生的深度访谈,分析其压力类型与寻求社会支持的行为,发现延期博士生主要面临来自社交、资源、发展等方面的压力,在现实外部环境中延期博士生往往倾向于依托社交媒体向弱联系对象寻求信息、情感与认同的社会支持。据此,建议通过推动校园心理健康“监测—反馈”体系建设、建立导师帮扶制度性机制、加强社交媒体使用引导来缓解延期博士生压力,改善其生存处境。
- 卢鉴策王晓丽王晓丽
- 关键词:社会支持
- 国际视域下教师教育政策发展研究——以OECD 2008-2019年教师教育政策为例
- 2020年
- OECD组织及其成员国围绕“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颁布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改革政策,对各国的教师教育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对OECD组织及其成员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梳理,发现近十年来OECD教师教育政策主要聚焦于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提升、选拔和招募优质教师、教师教育课程开发与革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同僚协作学习、教师评价及区域教师均衡发展等议题,体现出目标多元性、利益主体多样性、以项目运行方式生成教师教育政策及政策制定注重实际情况等特征,对于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王晓丽
- 关键词:OECD教师教育政策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