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康
- 作品数:81 被引量:166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 一种用于为双气球结构充气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 本发明涉及探空仪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为双气球结构充气的装置及控制方法。其中,双气球结构包括内外嵌套的两个气球,该装置的气体源通过控制盒分别与两个气球连通,控制盒内设有两条控制气路,气体源通过流量计分别与两条...
- 郭启云杨荣康雷勇曹晓钟赵培涛梁丽
- 文献传递
- 探空温度传感器的动态性能分析
- 2014年
- 为了研究探空温度传感器的动态性能,提出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分析探空温度传感器从地面到32 km高空不同气压和不同上升速度条件下的热响应时间常数;并利用该方法对不同海拔高度下温度传感器的气流温度阶跃响应特性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探空温度传感器的热响应时间常数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与探空仪上升速度呈反相关。通过拟合获得不同上升速度下,气流温度阶跃变化后的传感器温度变化与海拔高度、时间的函数关系。这种数值方法和分析结果对探空温度传感器的动态性能分析有潜在的指导意义。
- 杨荣康王月刘清惓
- 关键词:计算流体动力学探空仪
- 应用于掩星探测系统的射频处理装置
-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掩星探测系统的射频处理装置,包括:放大电路、功分电路和选频滤波器和射频芯片;功分电路分别与放大电路和选频滤波器连接,选频滤波器与射频芯片连接;功分电路用于对放大电路输出的射频信号进行功分,...
- 杨荣康 郭启云 李昌兴 黄满义 刘永成 张春泽
- 文献传递
- 一种平漂气象气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漂气象气球,制备所述平漂气象气球的原料中含有浓缩天然胶乳和机械油,还含有占原料总质量0.5~3%的有机纳米纤维。本发明提供的平漂气象气球在膨胀到一定体积后停止膨胀,维持在该体积上,根据浮力公式,随着空气密...
- 杨荣康郭启云雷勇曹晓钟赵培涛潘显智谌志鹏
- 文献传递
- 一种探空观测数据的评估和修正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探空观测数据的评估和修正方法及装置,该方法针对欲进行评估的目标探空观测数据中涉及到的每一气压层,分别通过在该气压层观测到的第二探空观测数据和相应的模式背景数据,计算出用于评价该气压层的探空观测数据...
- 郭启云杨荣康钱媛杨加春雷勇曹晓钟
- 文献传递
- 切割气球的装置
- 本发明涉及气象探测领域,特别是涉及切割气球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定时器、刀片、复位件;其中,刀片与复位件相连,刀片可脱离式连接在定时器上;当刀片安装在定时器上时,复位件发生形变,当刀片脱离定时器时,复位件复位,并驱动刀片切割...
- 杨荣康郭启云雷勇曹晓钟赵培涛梁丽
- 一种探空气球球绳熔断装置
- 本发明涉及探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探空气球球绳熔断装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探空气球球绳熔断装置,挂接在探空气球的球绳上,包括装置本体,装置本体包括微控制器及分别与微控制器连接的定位数据获取单元、球绳熔断执行单元及供电单元...
- 杨荣康 郭启云 雷勇 曹晓钟 赵培涛 杨加春
- 文献传递
-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探空温度传感器太阳辐射误差修正方法被引量:7
- 2013年
- 高空大气温度是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研究所需的关键观测资料,随着对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要求的提高,希望探空温度传感器的准确度达到0.1℃量级,而太阳辐射引起的误差可达3℃量级甚至更高,已成为制约探空温度观测精度提高的瓶颈。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探空温度传感器从地面到32 km高空不同气压和多种引线夹角以及太阳高度角条件下的辐射误差效应进行求解,获得了辐射误差—海拔高度曲线族。研究结果表明,引线夹角以及太阳高度角是太阳辐射误差的重要影响因子。海拔高度与太阳辐射误差之间呈现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斜率不断增大的类抛物线关系。
- 张利张利杨荣康刘清惓杨荣康戴伟
- 关键词:温度传感器计算流体动力学探空仪
- GNSS全向天线
-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GNSS全向天线,所述GNSS全向天线包括:天线辐射单元阵、天线安装架、射频板和基带板,天线辐射单元阵,分布于球冠状天线安装架上,与射频板相连,用于将接收的射频信号发送至射频板;射频板与基带板相...
- 李昌兴郭启云杨荣康
- 文献传递
- 中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业务发展被引量:1
- 2025年
- 气象观测技术是现代气象科学的基石,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和业务的进步。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形成初期,老一辈气象学家就提出了“谋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候事业之发展”的中国气象学会宗旨。中国气象观测系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人工到自动化、从地面到空间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面观测、高空探测、卫星遥感等多元化的业务观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气象观测的不断发展,使得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及时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从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海洋气象观测、空间天气观测、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地基和空基遥感系统等7个方面概述中国气象观测系统业务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气象观测试验作为气象探测技术发展、探测方法研究、探测装备体系建设的重要创新驱动力在中国观测系统升级换代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和技术支撑作用。概要介绍了中国多源综合观测与大型试验情况。气象观测系统不仅仅是对现有工程技术的应用,更是一个充满未知科学问题、技术挑战和应用领域发展的学科分支。随着观测技术的更新换代,更高精度的传感器和更先进的遥感设备的应用,中国现有的观测设备需要不断更新以保持技术的前沿性和数据的准确性。气象观测系统正在朝着智能化、立体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将在未来气象观测系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张鹏张鹏李锐赵坤王劲松王劲松夏祥鳌雷勇夏祥鳌咸迪赵培涛陈玉宝杨荣康吴蕾颜鹏赵培涛王鑫郭启云刘磊杨荣康黄浩李翠娜颜鹏刘超王鑫桂华侨黄勇关敏李柏何建新刘黎平王宾宾傅云飞
-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