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1
- 供职机构:湖南省测绘科技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区域工业结构优化——以长沙市为例被引量:1
- 2007年
-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区域内部工业结构优化调整,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实现小康目标,以长沙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有工业结构基础上,进行基于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工业结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运用层次分析法优化长沙市工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型的产业体系,最后从三个层次提出了长沙市工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 杨立国李婷婷李发俊
-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念
- 1990—2020年湖南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 2025年
- 乡村聚落作为乡村空间的物质载体,探究乡村聚落分布的演变历史和规律并探索其成因,是乡村聚落优化重组、乡村空间治理的重要基础。文章运用核密度分析和位序累积规模模型等方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对湖南省1990—2020年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规模等级体系开展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斑块数量总体增加,聚落总面积阶段性增减变化不一但总体增加。在空间上表现为平原稠密、山区稀疏,呈现出洞庭湖区密度最大、长株潭地区次之、湘南地区密度较低、湘西地区密度最低的空间分布格局。1990—2020年,湖南省乡村聚落核密度变化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区和长株潭地区。(2)乡村聚落体系发育成熟度还有待加强。湖南省县级行政单元乡村聚落体系β值低值较多,中、高值分布较少且集中。β值较高的区域集中在环洞庭湖平原的洞庭湖区和经济发达的长株潭地区。1990—2020年县域β值变化幅度较大的区域为长株潭地区,其次是湘西地区。在成因分析上,文章认为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乡村聚落的发展影响较大,而人文因素对乡村聚落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影响。
- 李婷婷冯达张志坚
- 关键词:乡村聚落
- 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研究
- 通过分析湖南省14个市州耕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探讨影响耕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的因素,以确定耕地保护工作的重点。
- 冯达李婷婷
- 关键词:耕地利用耕地保护
- 文献传递
- 基于DEA的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研究被引量:12
- 2009年
- 结合湖南省耕地利用实际情况,选取耕地面积、农村从业人员、农业机械动力、化肥施用量、粮食、棉花、油料产量和农业总产值等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湖南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得出耕地利用效率较高的结论,并提出提高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的措施。
- 冯达段亚锋李婷婷
- 关键词:耕地利用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
- 长株潭城市生态绿心生物多样性调查——以陆生维管植物为例
- 2024年
-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决定因素,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以长株潭绿心区域陆生维管植物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为基础,将43个森林样方划分为6种植被类型17个群系,统计了各植被类型和群系物种数量;以重要值(IV)为依据,分析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空间结构和优势度。结果表明,调查的43个森林样方中共记录有乔木种类80种;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是调查样方中占比较大的2种植被型;马尾松、檵木、杨桐、杉木、苦槠、毛竹是样方中的常见种;不同样方树种数量、空间结构和重要值均有较明显的差别,不同群系空间结构有较明显的差别。乔木层树高为3~20 m,其中毛竹林群系树高差别较小,米槠林群系树高差别较大;乔木层胸径为3~40 cm,其中栓皮栎林群系的乔木胸径差别最小,米槠林群系差别最大。
- 康晓宇冯达李婷婷谭菊罗钰段亚锋
- 关键词:城市绿心物种生物多样性
- 黔桂地区20年间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响应
- 2025年
- [目的]研究黔桂地区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响应,为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效益评估和进一步恢复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NDVI数据,结合植被本底值和变化趋势,将区域植被分为9种状态类型;利用均一化面积指数分析不同状态类型植被对岩性、地貌、土壤和地形位指数等地理特征的响应。[结果](1) 2001—2020年NDVI年均值波动增加,平均趋势率为1.8×10^(-3)/a,恢复趋势、退化趋势和稳定状态的植被面积分别占30.8%,9.1%和60.1%;(2)稳定型植被在低、中、高覆盖植被中面积占比逐渐降低,而退化型和恢复型的面积占比均依次增加;(3)纯碳酸盐岩上高覆盖植被均一化面积指数低于均值、低覆盖植被高于均值,而碎屑岩正好相反;(4)植被对红壤和水稻土的响应与本底覆盖度相关;(5)低覆盖稳定型植被在岩溶峡谷区集中分布,峰丛洼地的高覆盖植被优势明显;(6)低覆盖植被与地形位的响应关系明显,中覆盖植被受地形位影响较小。[结论]黔桂地区植被总体呈改善趋势,不同植被状态类型空间分布不均,赤红壤和岩溶峡谷上的植被相对稳定,黄壤区和峰林平原的高覆盖植被单向退化较为明显,高覆盖和低覆盖植被分别集中分布于地形位中值和低值区。
- 冯达段亚锋李婷婷
- 关键词:地理环境
-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湖南省泸溪县为例
- 2022年
- 论文以湖南省泸溪县为研究区,在考虑区域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计算出区域永久基本农田需求面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要求,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1)泸溪县人均永久基本农田需求面积2025年为0.037 3公顷、2035年为0.036 8公顷,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2025年为11 481.67公顷,2035年为12 116.45公顷;(2)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要求,可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为14 651.40公顷;(3)从耕地质量状况、区位条件、空间形态三个方面选取6个评价指标构建适宜度评价体系,对可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进行适宜度评价,泸溪县Ⅰ类适宜区面积为8 292.67公顷,占比为56.60%;Ⅱ类适宜区面积为4 969.09公顷,占比为33.92%;Ⅲ类适宜区面积为1 389.64公顷,占比为9.48%。Ⅰ类和Ⅱ类适宜区占比90%以上,面积为13 261.76公顷,可满足2025年、2035年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需求。
- 李婷婷李婷婷刘美玲
- 关键词:永久基本农田
- 2000—2020年湖南省耕地坡谱演变规律研究
- 2023年
-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文章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数据,结合坡谱分析方法,构建了耕地上山指数,分析了2000—2020年耕地坡谱在省和区域2个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耕地坡度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1)2000—2020年时间段内,湖南省耕地的平均坡度增加了0.09°,高坡度(10°以上)地区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0.68%,湖南省耕地逐渐向高坡度地区发展。(2)在区域尺度,经济相对发达的长株潭地区和地形较复杂的大湘西地区,耕地上山现象明显;经济较发达、以平原为主的洞庭湖地区,耕地上山现象不明显;湘南地区受到地形限制和经济快速发展双重影响,耕地上山程度仅次于长株潭地区。(3)退耕还林、非农建设、土地综合整治是影响耕地坡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可通过积极稳妥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合理引导建设用地上山、严控新增耕地管理等措施,来减缓耕地在高坡度区域增加趋势,即减缓耕地上山现象。
- 冯达段亚锋李婷婷
- 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研究
- 研究目的:分析湖南省14个市州耕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探讨影响耕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的因素,以后耕地保护工作的重点。研究方法:采用湖南省14个市州1996-2005年的社会经济数据,运用指标模型进行计算。研究结果:湖南省14...
- 冯达李婷婷
- 关键词:耕地利用效益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