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涛
-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臂外侧皮神经移植加移位修复桡神经损伤被引量:6
- 2013年
- 【摘要】目的探讨前臂外侧皮神经移植加移位修复前臂上段肘关节平面桡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臂外侧皮神经移植加移位修复桡神经损伤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0~52岁,平均34.5岁。受伤原因:电锯伤7例,磨具伤2例,挫裂伤2例。受伤部位:前臂上段肘关节附近,桡神经深、浅分支处,深、浅支均断裂伴缺损。急诊行神经修复术,术中将前臂外侧皮神经切断,近端神经移位与桡神经浅支远端吻合,远端作为供体切取神经段,游离移植桥接桡神经深支的缺损。结果11例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桡神经浅支感觉功能恢复时间为4~9个月,平均5.4个月,其中5个月开始恢复功能9例,9个月开始恢复功能2例,虎口区两点辨别觉3~6mm,平均4.5mm。桡神经深支功能恢复平均时间7.6个月,6个月开始恢复4例,7个月开始恢复2例,8个月开始恢复5例。有9例肌力恢复至五级,平均时间19个月。结论前臂外侧皮神经移植加移位修复桡神经损伤应用同一神经既恢复了运动功能,又恢复了手虎口区感觉功能,为临床提供了一种修复桡神经损伤的新方法。
- 陈居文陆芸李媛孙静涛郝宝喜李超英
- 关键词: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神经损伤显微外科
- 自主设计的复位机器人系统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自主设计的复位机器人系统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5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折复位方式分为机器人组(采用自主设计的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复位髓内钉固定)和牵引床组(采用牵引床辅助复位髓内钉固定)。机器人组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78.7±9.3)岁;左侧16例,右侧15例;骨折AO/OTA分型:31-A1型17例,31-A2型12例,31-A3型2例。牵引床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78.7±7.7)岁;左侧13例,右侧13例;骨折AO/OTA分型:31-A1型16例,31-A2型9例,31-A3型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复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复位质量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患者复位时间(4.4±2.2)min、手术时间(29.0±13.5)min、术中出血量(76.5±30.5)mL、透视次数(10.2±2.6)次、复位效果良好率80.6%(25/31)均优于牵引床组[(9.4±3.2)min、(49.3±13.3)min、(115.0±38.4)mL、(14.8±3.2)次、50.0%(13/2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6.8±0.3)个月随访。术前、术后6个月机器人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6.2±1.3)、(2.4±0.8)分,牵引床组分别为(6.3±1.3)、(2.7±0.8)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机器人组和牵引床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3±1.2)、(4.8±1.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术后6个月机器人组患者Harris评分分别为(35.3±3.0)、(88.7±3.4)分,牵引床组分别为(35.6±2.9)、(87.2±3.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机器人组和牵引床组患者Harris评分分别为(57.3±3.7)、(46.7±2.8)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和牵引床�
- 郝晓辉徐占敏王永清张熙南孙静涛赵志辉杨志强刘美月吴维勇郝宝喜陈居文
- 关键词:髋骨折机器人复位
- 腘窝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一例报告
- 2013年
- 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高度恶性神经系统肿瘤,主要由原始神经上皮产生,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发生于胭窝部位罕见。2012年5月我们收治1例胭窝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现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 陈居文孙静涛乔丽葵杨天敬张凯李超英
- 关键词: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
- 复位机器人系统联合三微固定器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 2025年
- 目的探讨复位机器人系统联合三微固定器[取微创(minimally invasive)、微环境保护(mic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微应力遮挡(micro⁃stress shielding)固定器的第一个字母,简称为“3M固定器”]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26例(26足)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27~69岁[(46.5±2.5)岁]。左侧10例,右侧16例。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10例。手术均采用复位机器人闭合复位联合3M固定器微创治疗。记录术前等待时长、手术时长及骨折愈合时长。比较术前和术后1、3个月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及Böhler角和Gissane角;术前和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7±1.1)个月]。术前等待时长为1~4 d[(2.0±0.8)d]。手术时长为36~66 min[(53.2±9.5)min]。骨折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长为3~4个月[(3.2±0.4)个月]。术后1、3个月,跟骨长度分别为(83.3±3.7)mm、(83.6±3.6)mm,跟骨宽度分别为(44.3±5.8)mm、(44.3±5.7)mm,跟骨高度分别为(50.1±3.8)mm、(50.3±3.6)mm,Böhler角分别为(29.8±2.9)°、(29.8±3.0)°,Gissane角分别为(121.1±6.7)°、(123.9±5.9)°,均较术前的(79.3±4.5)mm、(53.6±4.1)mm、(46.2±3.7)mm、(18.9±3.8)°、(109.0±7.5)°改善(P<0.05),但术后2个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3.2±0.6)分、(1.9±0.5)分、(1.6±0.3)分,均低于术前的(7.1±0.5)分,且随随访时长延长逐步降低(P<0.05);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分别为(73.5±6.9)分、(90.1±4.3)分、(92.0±3.6)分,均高于术前的(32.0±4.6)分,且随随访时长延长逐步升高(P<0.05)。术后1例患者出现跟骨外侧疼痛,经康复锻炼后好转。无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
- 郝晓辉王永清徐占敏张熙南赵志辉孙静涛杨志强刘美月吴维勇郝宝喜陈居文
- 关键词:跟骨机器人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