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晓辉

作品数:7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折
  • 3篇髓内
  • 3篇固定器
  • 3篇关节
  • 2篇带锁
  • 2篇带锁髓内钉
  • 2篇髓内钉
  • 2篇锁髓内钉
  • 2篇内固定
  • 2篇内固定器
  • 2篇结核
  • 2篇机器人
  • 2篇骨折固定
  • 2篇骨折固定术
  • 2篇股骨
  • 2篇固定术
  • 2篇关节结核
  • 1篇带锁髓内钉治...
  • 1篇一期手术
  • 1篇盂肱关节

机构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天津市第四中...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7篇郝晓辉
  • 6篇赵志辉
  • 6篇王永清
  • 4篇毕红宾
  • 3篇杨志强
  • 2篇孙静涛
  • 2篇张庆杰
  • 2篇綦凤桐
  • 2篇战颖
  • 2篇熊超
  • 2篇尹鸣熹
  • 2篇陈居文
  • 2篇郝宝喜
  • 1篇白滨
  • 1篇郭科民
  • 1篇高庆
  • 1篇李毅

传媒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复位机器人系统联合三微固定器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2025年
目的探讨复位机器人系统联合三微固定器[取微创(minimally invasive)、微环境保护(mic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微应力遮挡(micro⁃stress shielding)固定器的第一个字母,简称为“3M固定器”]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26例(26足)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27~69岁[(46.5±2.5)岁]。左侧10例,右侧16例。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10例。手术均采用复位机器人闭合复位联合3M固定器微创治疗。记录术前等待时长、手术时长及骨折愈合时长。比较术前和术后1、3个月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及Böhler角和Gissane角;术前和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7±1.1)个月]。术前等待时长为1~4 d[(2.0±0.8)d]。手术时长为36~66 min[(53.2±9.5)min]。骨折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长为3~4个月[(3.2±0.4)个月]。术后1、3个月,跟骨长度分别为(83.3±3.7)mm、(83.6±3.6)mm,跟骨宽度分别为(44.3±5.8)mm、(44.3±5.7)mm,跟骨高度分别为(50.1±3.8)mm、(50.3±3.6)mm,Böhler角分别为(29.8±2.9)°、(29.8±3.0)°,Gissane角分别为(121.1±6.7)°、(123.9±5.9)°,均较术前的(79.3±4.5)mm、(53.6±4.1)mm、(46.2±3.7)mm、(18.9±3.8)°、(109.0±7.5)°改善(P<0.05),但术后2个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分别为(3.2±0.6)分、(1.9±0.5)分、(1.6±0.3)分,均低于术前的(7.1±0.5)分,且随随访时长延长逐步降低(P<0.05);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分别为(73.5±6.9)分、(90.1±4.3)分、(92.0±3.6)分,均高于术前的(32.0±4.6)分,且随随访时长延长逐步升高(P<0.05)。术后1例患者出现跟骨外侧疼痛,经康复锻炼后好转。无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
郝晓辉王永清徐占敏张熙南赵志辉孙静涛杨志强刘美月吴维勇郝宝喜陈居文
关键词:跟骨机器人骨折
多向锁定带锁髓内钉顺行固定股骨远端骨折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总结多向锁定股骨带锁髓内钉(multi-interlocking femoral intramedullary nail,MIFIN)顺行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MIFIN治疗股骨远端骨折43例患者资料,男29例,女14例;年龄21-78岁,平均35.5岁;左侧20例,右侧23例;新鲜骨折40例,陈旧性骨折3例;开放性骨折5例,闭合性骨折38例。AO分型:A1型12例,A2型11例,A3型7例,C1型6例,C2型4例,C3型3例;闭合复位10例,切开复位33例。结果43例患者中,除3例陈旧性骨折和9例髓腔较小的患者经扩髓后穿入MIFIN外,余31例均未扩髓穿钉。术后1~4周,行无痛膝关节功能锻炼。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3-57个月,平均33.5个月。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为4.3-25个月,平均6-2个月。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为55-97分,平均85.2分;其中优26例,良7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76.74%(33/43)。正位X线片示下肢力线外翻〈4°8例,4°~6°30例,〉6°5例。侧位x线片示膝关节伸直位均在0°;屈曲超过90°38例,70°-90°3例,45°-70。2例。结论顺行MIFIN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可避免两次膝关节开放手术的损伤,降低膝关节粘连、功能障碍和感染率。
王永清高庆毕红宾战颖赵志辉杨志强郝晓辉尹鸣熹綦凤桐熊超白滨郭科民
关键词:股骨骨折内固定器骨折固定术髓内
锁定多向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胫骨锁定多向带锁髓内钉(tibial locking multidirectional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TLMIIN)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5月采用TLMIIN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8例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6例;年龄28~67岁,平均48.7岁;左侧24例,右侧14例;均为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1~18 d,平均6 d。胫骨平台骨折采用AO/OTA分型:B1型4例,B2型1例,B3型14例,C1型8例,C2型5例,C3型6例。其中采用闭合复位TLMIIN固定患者4例(10.5%,4/38),采用有限切开复位TLMIIN固定患者34例(89.5%,34/38)。术后采用改良Hohl?Luck胫骨平台骨折评价系统评估疗效。结果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3个月,平均18.1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时间48~131 d,平均87.4 d;完全负重时间80~128 d,平均108.9 d。取出TLMIIN前1 d,按Hohl?Luck系统评估,其中功能评价:优28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4.7%(36/38);放射学评价:优23例,良9例,可6例,优良率84.2%(32/38)。术后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锁钉松动及断裂、畸形愈合及不愈合。术后膝关节和小腿肿胀严重6例,经抗凝、脱水、理疗等对症治疗,7 d后肿胀均消失;切口少量渗出液2例,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分别在术后16 d和18 d愈合,但皮缘出现少许干性结痂坏死;术后1周,1例因负重发生复位丢失,膝内翻25°,未做处置,未影响骨愈合和关节功能。结论利用TLMIIN的髓内支撑、限制性和非限制性多向立体固定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满意,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方法,软组织的二次损伤范围小,相应降低术后并发症。
张庆杰王永清熊庆广郝晓辉熊超尹鸣熹毕红宾赵志辉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折固定术髓内内固定器
一期病灶清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活动性髋关节结核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活动性髋关节结核的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6月,行一期病灶清除THA治疗活动性髋关节结核12例(12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8~60岁,平均46.3岁。病程6~24个月,平均10.5个月。根据Babhulkar和Pande髋关节结核分期:Ⅲ期5例,Ⅳ期7例。1例并发窦道,2例有肺结核病史。术前髋关节屈伸活动度为(35.83 ± 9.25) °,Harris评分为(36.83 ± 6.44)分。红细胞沉降率为45~90 mm/1h,平均62.4 mm/1h;C反应蛋白为19~50 mg/L,平均33.6 mg/L。手术前后均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 结果病理学检查及结核杆菌PCR检测均为阳性。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60个月,平均40.8个月。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无肝损害表现。随访期间11例无结核复发;1例于术后4个月复发,行二次翻修术后痊愈。X线片检查示,术后无假体移位及松动和窦道形成;18~24个月双侧骨质密度基本相同,至末次随访时双侧骨质密度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7.08 ± 13.5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71,P=0.000);Harris评分为(88.00 ± 10.7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50,P=0.000)。 结论一期病灶清除THA治疗活动性髋关节结核,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结核复发率低,近期疗效满意。
毕红宾王永清赵志辉熊庆广孙晋保战颖綦凤桐郝晓辉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灶清除一期手术
聚乙烯界面结核分枝杆菌黏附力及生物膜的形成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研究证实结核杆菌对钴铬钼、钛合金的黏附力低,且不形成生物膜,但其对聚乙烯的黏附力及生物膜形成情况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利福平干预对聚乙烯界面结核杆菌黏附力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将聚乙烯和钴铬钼实验材料在无菌条件下分别置于Middlebrook 7H9液体培养基中,与结核杆菌共同培养2周,随机取出2块后,再加入1 mg/L的利福平溶2 m L,继续培养2周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利福平干预前后材料界面单位面积菌落数及菌落厚度,扫描电镜观察利福平干预前后材料界面细菌生物膜结构。结果与结论:利福平干预前,聚乙烯界面单位面积菌落数及菌落厚度均大于钴铬钼组(P<0.05);利福平干预后,聚乙烯界面单位面积菌落数及菌落厚度较干预前明显减少(P<0.05)。利福平干预前,聚乙烯界面可见结核杆菌黏附,形成似"雪花状"、"云雾状",可见生物膜结构;钴铬钼界面可见散在结核杆菌菌落,未见生物膜结构形成。利福平干预后,聚乙烯界面黏附菌落数减少,部分结核杆菌出现干瘪、裂解,生物膜有不同程度的破坏;钴铬钼界面未见菌落形成,偶见单个结核杆菌黏附,未见生物膜形成。表明结核杆菌可在聚乙烯界面形成生物膜,但利福平可抑制甚至破坏结核生物膜。
熊庆广王永清赵志辉毕红宾孙晋保张庆杰郝晓辉李毅
关键词:生物材料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关节结核生物膜
自主设计的复位机器人系统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自主设计的复位机器人系统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5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折复位方式分为机器人组(采用自主设计的复位机器人系统辅助复位髓内钉固定)和牵引床组(采用牵引床辅助复位髓内钉固定)。机器人组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78.7±9.3)岁;左侧16例,右侧15例;骨折AO/OTA分型:31-A1型17例,31-A2型12例,31-A3型2例。牵引床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78.7±7.7)岁;左侧13例,右侧13例;骨折AO/OTA分型:31-A1型16例,31-A2型9例,31-A3型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复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复位质量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组患者复位时间(4.4±2.2)min、手术时间(29.0±13.5)min、术中出血量(76.5±30.5)mL、透视次数(10.2±2.6)次、复位效果良好率80.6%(25/31)均优于牵引床组[(9.4±3.2)min、(49.3±13.3)min、(115.0±38.4)mL、(14.8±3.2)次、50.0%(13/2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6.8±0.3)个月随访。术前、术后6个月机器人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6.2±1.3)、(2.4±0.8)分,牵引床组分别为(6.3±1.3)、(2.7±0.8)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机器人组和牵引床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3±1.2)、(4.8±1.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术后6个月机器人组患者Harris评分分别为(35.3±3.0)、(88.7±3.4)分,牵引床组分别为(35.6±2.9)、(87.2±3.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机器人组和牵引床组患者Harris评分分别为(57.3±3.7)、(46.7±2.8)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和牵引床�
郝晓辉徐占敏王永清张熙南孙静涛赵志辉杨志强刘美月吴维勇郝宝喜陈居文
关键词:髋骨折机器人复位
盂肱关节脱位的特殊检查与临床治疗疗效观察
2017年
目的研究盂肱关节脱位的特殊检查并观察复位功能训练疗效。方法对8例患者进行复位及功能训练,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8例患者全部复位成功,肩关节功能评分:5例优,1例良,2例可。结论盂肱关节脱位复位后进行功能训练对患者恢复有较好效果。
郝晓辉
关键词:盂肱关节脱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