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雯
- 作品数:16 被引量:203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一起CV-A5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疫情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 2025年
- 目的对2022年5月广州市某幼儿园一起疱疹性咽峡炎(HA)疫情进行病原学鉴定及病原基因特征分析。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某幼儿园于2022年5月23-31日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及同一幼儿园有发热,伴咽痛、口腔疱疹等症状之一患儿进行个案调查。采集本次疫情7名患者大便样本,使用荧光RT-PCR和半巢式PCR法鉴定病原。对病毒VP1区全长进行测序,氨基酸位点变异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7份样本经检测为肠道病毒阳性,均为柯萨奇病毒A5(CV-A5)。共获得4条CV-A5 VP1全长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均为100.0%;与CV-A5原型株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79.3%和94.6%;与C1亚型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9.7%~96.9%和95.6%~99.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此次疫情CV-A5均属于我国广泛流行的C1亚型。与CV-A5原型株相比,在VP1区存在16个氨基酸位点变异;与CV-A5 C1亚型毒株相比,存在2个氨基酸位点变异。结论CV-A5是引起此次HA疫情的病原,属于中国内地主要流行的C1亚型株。与C1亚型流行株相比,本次疫情在VP1区出现新的氨基酸变异,对于是否会引起病毒免疫逃逸及毒力改变还需进一步研究。
- 曾庆张晓杨结仪刘静雯耿进妹李魁彪狄飚谢华萍
- 关键词:疱疹性咽峡炎VP1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 诺如病毒重组株GⅡ.P16-GⅡ.2在广州地区引起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揭示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广州市诺如病毒暴发流行的源头及其规律。方法通过哨点医院和各级疾控中心收集病例信息和粪便标本,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标本中的诺如病毒核酸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标本核酸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BLAST比对寻找同源性最接近的参考序列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通过广州市感染性腹泻监测网络共收集标本854人份,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0.67,78.33%的病例为7岁以下学龄前儿童,共检出诺如病毒GII组核酸阳性220份(25.76%,合并GI组核酸阳性5份);2016年下半年流行的主要型别是GII.Pe-GII.4.Sydney_2012型(94.64%),2017年上半年流行的主要型别是GII.P16-GII.2型(67.65%)。2016年9月份开始广州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的报告数逐渐增多,至2017年2~3月份迎来发病高峰,4月份疫情报告数开始下降,5~6月份之后腹泻疫情报告数下降至2~3起/月。2016年9~11月份的暴发疫情均由GII.Pe-GII.4.Sydney_2012型引起;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的暴发疫情由GII.P16-GII.2型引起;部分疫点的厨工和保育员标本中有检出诺如病毒GII组阳性,且与病例标本的型别一致。结论2016至2017年冬春季节在广州地区暴发的诺如病毒疫情是诺如病毒重组株GII.P16-GII.2型在本地的首次暴发,各疫点间病毒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提示可能是同一来源;部分疫点的厨工和保育员可能在部分疫情的扩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苏文哲耿进妹赖赛麟刘静雯汪慧陈纯王大虎狄飚张周斌谢华萍
- 关键词: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分子分型分子流行病学
- 2015年广州市3447份外环境标本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分析2015年广州市禽类市场H5和H7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污染情况,为人禽流感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按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禽类市场进行相关标本采集,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禽流感病毒,阳性标本再进行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检测。结果全年共采集标本3447份,A型、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分别为12.56%、0.75%和1.54%。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区禽类市场均受到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污染,病毒阳性率冬春季节大于夏秋季节。宰杀环节A型禽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15.16%),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检出率最高的标本均为地面涂抹拭子(阳性率为别为1.95%和3.41%)。结论广州市禽类市场普遍存在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共污染的现象,尤其以冬春季节最为严重。在加强禽类市场全面清洗消毒的基础上,应重点关注宰杀环节和地表面环境等高危险因素,采取基于风险的针对性防控措施。
- 曹蓝陈艺韵鲁恩洁苏文哲刘静雯陈宗遒陆剑云刘艳慧马钰李魁彪
-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环境监测H5H7流行病学
- 2013年广州市禽流感职业暴露人群及市场环境禽流感病毒H7N9监测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禽流感职业暴露人群中禽流感病毒H7N9、H9、H5亚型隐性感染状况以及禽类市场环境中H7N9病毒污染状况。方法采集从事家禽养殖、宰杀、贩卖等职业暴露人群以及H7N9疫情专项调查人群血清标本,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检测H7N9、H9、H5亚型抗体;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禽类市场环境标本进行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3年采集职业暴露人群常规监测血清394份,广州某市场首次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后采集密接从业人员专项血清259份,H7、H5检测抗体均为阴性,H9抗体阳性血清分别为23份(5.83%)和7份(2.70%);6 264份市场环境标本中共检出流感A阳性标本204份,其中H7N9亚型阳性5份(0.07%)、H5亚型阳性13份(0.20%)、H9亚型阳性80份(1.27%)、A未分型106份(1.69%)。结论广州市禽流感职业暴露人群在2013年市场首次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前后尚未发现H7N9隐性感染者,广州市禽类市场环境中禽流感病毒亚型仍以H9等低致病性亚型为主,但不排除今后H7N9亚型增多的可能。
- 鲁恩洁陈艺韵刘静雯曹蓝谢华萍耿进妹曹毅敏陈宗遒狄飚李魁彪
- 关键词:禽流感
- 2017-2021年广州市病毒性腹泻病原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5
- 2023年
- 目的分析2017-2021年广州市病毒性腹泻主要病原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特征,为病毒性腹泻病例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各哨点监测医院的疑似及确诊腹泻病例标本,使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病毒核酸。结果5年内共采集粪便或肛拭子等标本共5364份,检测为阳性的有1583份,阳性率为29.51%;A组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11.26%、20.74%;检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混合感染134份,GI和GII混合感染30份。诺如病毒GII型主要在秋冬季高发。轮状病毒全年均可发病,其高发季节为冬春季。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A组轮状病毒阳性者的男女比为1.27∶1,诺如病毒阳性者的男女比1.52∶1,GII.4[P31]型和GII.2[P16]型是诺如病毒最主要的2种基因亚型。A组轮状病毒以G9P[8]型最多,其次分别是G8P[8]、G2P[8]、G3P[8]型,同一病例多重基因型别感染的情况暂未发现。结论广州地区诺如病毒的高发季节为秋冬季,轮状病毒则是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两种病毒均在5岁以下儿童更易感染,GII.4[P31]型和GII.2[P16]型是诺如病毒最主要的2种基因亚型,轮状病毒以G9P[8]型流行为主,G8P[8]型出现小流行。应加强病毒性腹泻的日常监测,分析该病毒病原谱的变化,做好预防控制措施。
- 刘静雯曾庆耿进妹鲁影李魁彪狄飚谢华萍
- 关键词: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病原学特征
- 广州市柯萨奇病毒A10型VP1区基因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病例中柯萨奇病毒A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VP1区基因特征。方法采用荧光RT-PCR法对2017—2020年广州市HFMD病例标本进行检测确定病毒型别。对CV-A10阳性病例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挑选CV-A10阳性代表样本进行病毒培养和VP1区基因扩增测序,采用DNAstar7.1及Mega 6.0对测序序列进行分析。结果2017—2020年共检测肠道病毒阳性样本8430份,其中CV-A10阳性样本564份(6.69%)。CV-A10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5-7月,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42∶1。本研究共获得68株CV-A10毒株VP1区全长序列,对其进行序列分析表明,CV-A10毒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8%~100%和96.9%~100%,与原型株Kowalik(AF081300)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为69.8%~71.8%和91.4%~93.8%。分子进化树分析显示,广州市CV-A10毒株均位于C2亚型中的Cluster1和Cluster32个分支上。结论CV-A10是引起广州市HFMD的优势病原体之一,其基因型均为C2亚型,2017—2020年共有2个分支在广州市共同流行。
- 曾庆刘静雯耿进妹苏文哲狄飚谢华萍
- 关键词:肠道病毒系统进化树
- 广州市2015年禽类市场禽流感流行病学监测被引量:16
- 2016年
- 为了解2015年广州市禽类市场的禽流感病毒污染情况,为科学制定人感染禽源流感病毒的防控措施提供基础数据,对2015年广州市12个区部分禽类市场的3 447份样本进行了禽流感病毒荧光RT-PCR检测。结果显示:全部样品的A型禽流感病毒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12.56%和6.24%。1月份为A型和H9亚型禽流感阳性率最高的月份,阳性率分别为23.94%和14.73%。从化区的A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最高(24.48%),黄埔区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14.76%)。不同类型样品中,A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最高为砧板、刀具类(15.16%),最低为冰鲜生鲜(7.78%)。H9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为笼具(8.25%),最低为置物台面(2.84%)。结果表明:广州市禽类市场冬春季节禽流感病毒阳性率较高;全市各区禽类市场普遍存在禽流感病毒污染;禽类交易各环节中,宰杀和饲养环节的污染最为严重。建议在加强活禽交易市场全面清洗消毒的基础上,对不同季节、不同交易环节,采取差异化的和基于风险的消毒、监测措施,以降低人通过禽类市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风险。
- 曹蓝陈艺韵鲁恩洁苏文哲刘静雯陈宗遒陆剑云刘艳慧马钰李魁彪
- 关键词:禽类市场禽流感
- 2017—2019年广州市柯萨奇病毒A6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手足口病的病原谱,对柯萨奇病毒A6(coxsackievirus A6,CV-A6)型肠道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方法采用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法对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各哨点医院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送的手足口样本进行EV-A71、CV-A16、CV-A6及总肠道病毒检测。挑选CV-A6阳性代表样本进行病毒培养,对病毒培养阳性的样本进行VP1区扩增并测序,采用Mega5.0及SeqMen对测序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肠道病毒阳性标本7578份,其中EV-A71320份、CV-A161481份、CV-A63171份,其它肠道病毒2606份。CV-A6引起的手足口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男女发病比为1.56∶1,在每年的5~7月份及9~11月份有两个发病高峰。80份CV-A6阳性标本分离出病毒并完成VP1区基因测序。CV-A6毒株VP1区核苷酸同源性为93%~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100%;与CV-A6原型株Gdula VP1区核苷酸同源性为79%~81%,氨基酸同源性为95%~97%;与D3亚型代表株之间VP1区核苷酸同源性为92%~98%,氨基酸同源性为98%~100%。系统进化树显示所有CV-A6属于D3基因亚型,在系统进化树上呈多个分支分布。结论CV-A6是引起广州市手足口病的主要肠道病毒,其基因型为D3亚型。密切监测CV-A6分子特征及手足口病病原谱变化可以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曾庆刘静雯耿进妹苏文哲狄飚李魁彪谢华萍
- 关键词:手足口病系统进化树
- EV-A71疫苗上市后广州市EV-A71基因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了解广州市肠道病毒A组71型(enterovirus A71, EV-A71)疫苗上市后EV-A71流行强度及VP1区基因特征。方法 采集2016—2019年广州市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哨点医院上送的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病例的粪便及肛拭子样本,采用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对样本进行总肠道病毒(enterovirus, EV)、柯萨奇病毒A16 (coxsackievirus, CVA16)和EV-A71的核酸检测,挑选EV-A71阳性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和VP1区测序。使用DNAstar7.1及MEGA6.0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9年共检测到肠道病毒阳性样本10 116份。EV-A71阳性样本占7.32%(740/10 116),其中,2016年占13.79%(332/2 408),2017年占15.62%(376/2 407),2018年占1.30%(31/2 376),2019年占0.03%(1/2 925)。本研究共获得37株EV-A71 VP1区完整序列,均属于C4a亚型。核苷酸相似性为91.5%~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3%~100.0%。与C4a亚型参考株序列核苷酸相似性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3%~98.4%和97.3%~100.0%;与早期广州市EV-A71核苷酸相似性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5%~97.9%和97.6%~100.0%。通过对EV-A71 VP1区中和表位及抗原性位点比对,发现1株2017年流行株中和表位VP1-PEP27序列中发生VP1 L150V变异,抗原位点未发生变异。分子进化树显示广州市EV-A71与国内C4a亚型代表株属于同一分支,但形成多个流行簇。结论 在EV-A71疫苗上市后,广州市EV-A71检出率呈逐年降低趋势,C4a为广州市EV-A71流行的唯一基因亚型。应加强对VP1区中和表位及抗原位点的监测。
- 曾庆耿进妹刘静雯李魁彪狄飚张晓谢华萍
- 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VP1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 2010-2015年广州地区手足口病Cox A6,Cox A4和Cox A10的病原监测和流行分析被引量:22
- 2016年
- 目的 了解引起广州地区手足口病(HFMD)的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 A6)、A组4型(Cox A4)和A组10型(Cox A10)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0-2015年收集的HFMD病例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以Cox A6、Cox A4和Cox A10的VP1部分基因序列进行同源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肠道病毒引起的HFMD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从广州地区HFMD患儿的12 054份临床标本中检出8945份肠道病毒阳性,其中2174份为Cox A6(24.30%),144份为Cox A4(1.61%),155份为Cox A10阳性(1.73%)。Cox A6和Cox A10的主要感染人群为1~2岁幼儿,Cox A4为3~4岁幼儿,男性病例多于女性。HFMD发病时间集中于的4-10月。广州市肠道病毒Cox A6、Cox A4和Cox A10流行株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流行株亲缘关系接近。结论 广州地区引起HFMD流行的优势病毒株包括EV71、Cox A16和Cox A6 3种肠道病毒,并呈交替或共同流行状态。Cox A4和Cox A10也是重要的病原体。应加强肠道病毒流行趋势的长期监测及深入研究,以掌握HFMD流行的变化趋势。
- 张颖甄若楠谢华萍陈纯耿进妹刘静雯狄飚王鸣
- 关键词: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