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音乐学院
- 作品数:284 被引量:313H指数:7
- 相关作者:冯芸孙德芬冒小瑛胡晓玲刘跃华更多>>
-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 女大学生职业期望问题研究——基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分析
- 2016年
- 基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通过对苏州3所高校的部分女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女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存在求稳心理强、重福利收入以及忽视自我发展等问题。从高校角度出发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构建合理的职业期望,从而摆脱就业困境,顺利实现就业。
- 胡晓玲
- 关键词:女大学生社会性别
- 勋伯格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Op.5)中的主导动机探析被引量:1
- 2013年
- 文章通过对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各个主导动机的形态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与定性归纳,具体阐述了这些动机的形态构造、表现作用、性格特征与相互关联,并指出勋伯格通过对作品中"主导动机"精心的设计与发展,将这些动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作品显得层次清晰、逻辑缜密。
- 唐荣
- 关键词:勋伯格交响诗主导动机
- 数智引领新风潮模式古乐传播年轻化研究
- 2024年
- 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智能技术在中国传统古乐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吸引年轻人和克服传统传播局限方面的潜力。分析了如何通过增强互动性和沉浸感来支持文化保护和创新,并提出了多种前沿技术在古乐器传播中的实际应用。研究表明,数智技术不仅能够跨越时间和地理的限制,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还能通过新的互动方式提升用户体验感。尽管目前存在技术成本高和用户隐私保护等问题,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跨领域合作,这些数字技术在古乐器文化传播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强调了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并建议未来研究应结合新兴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同时关注技术应用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以推动古乐器文化的蓬勃发展。
- 杨如星
- 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基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视角被引量:1
- 2014年
- 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许多先进元素,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我国高校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本文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队伍三个层面的国际化来阐述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推进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队伍管理模式的改革,不断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
- 顾志勇
- 关键词:高等教育
- 草根间的祥符遗音——地方戏在民间底层考察报告
- 2018年
- 时间:2015年2月,2016年10月地点:开封市(鼓楼区、龙亭区、祥符区、顺河区)祥符,是宋朝第三位皇帝赵恒的年号。这位皇帝体恤苍生,善待百姓,勤于政事,心地良善却性格柔弱,能力不强还有些虚荣心。澶渊之盟后,在一些谀臣的撺掇下,他搞了许多"天降祥符"的夸大宣传.
- 张平
- 关键词:地方戏草根澶渊之盟虚荣心
- 李斯特的艺术互动与标题音乐理论被引量:4
- 2014年
- 以混合不同的媒介为主的艺术互动是李斯特标题音乐的特色之一,他将视觉艺术融入音乐创作,并非建立在音乐与视觉作品的二元关系,而是在于音乐、文学与视觉作品三者间的联姻关系之上。以李斯特的钢琴作品《沉思者》为例,音乐、雕刻与文学这三种媒介间在表达上所形成的冲突与张力,为听者提供了多元的诠释可能。《沉思者》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体现艺术互动的定律,是跨越古今的"群策群力"之作,是以"未来的贝多芬"自诩的李斯特与米开朗基罗共同实践艺术互动的结果,更进一步挑战了李斯特标题音乐理论中强调标题能解决诠释模糊性的观点。
- 刘彦玲
- 关键词:视觉艺术标题音乐
- 传播学视域下苏州评弹艺术生态建设思考被引量:1
- 2015年
- 苏州评弹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弹词音乐曲调丰富、委婉优美,以生动的苏州方言进行说唱,反映了江南水乡的人文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当今社会下,苏州评弹的生存状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逐渐失传甚至消亡的趋势。因此,保护传承评弹文化,使之长久流传,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我们要善于利用大众传媒的手段,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加强评弹的传播,对评弹进行改革创新以吸引大众的目光与兴趣,并且通过学校的音乐教育加强学生对评弹艺术的了解及传承。但目前评弹与传媒的结合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借助大众传媒的优势来传播保护评弹,使得这一吴地瑰宝在新时期下得以长久发展,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具有现实意义。
- 吴磊
- 关键词:苏州评弹传播学生态空间大众传媒
- 基于标准本位评量的音乐创造学习表现评价过程与特色
- 2025年
- 音乐创造作为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重要学习内容,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价值。结合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我国台湾地区也开始探索基于标准本位评量的音乐创造学习表现性评价,并颁布了《小学评量示例》和《中学评量示例》等评量示例汇编。通过对评量示例的分析,探究基于标准本位评量的音乐创造学习表现性评价的背景、评价依据、评价标准以及实施流程。研究发现,台湾地区的音乐创造学习表现性评价关注“音乐创造学习的完整性、强调音乐创作的生活情境性、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 刘江峡王慧莹
- 关键词:音乐创造
- 中国室内乐歌剧中的心理剧和先锋音乐——以《狂人日记》为例
- 2020年
- 在20世纪40年代,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为了改善二战之后萧条的音乐市场和大型歌剧演出设施不完备的缺陷,他选择了以室内乐和合奏团为主的小乐团编制即室内乐歌剧(Chamber opera),这种新型歌剧体裁广泛地流行于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音乐世界。20世纪末室内乐歌剧在中国逐渐兴起,与西方创立此体裁的初衷不同,中国室内乐歌剧成为主张标新立异、竭力打破一切传统准则的先锋派音乐的载体。其中应1994年荷兰艺术节之约,作曲家郭文景创作的室内乐歌剧《狂人日记》最具代表性,它是一部以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为蓝本进行改编而创作的独幕四场室内歌剧,并且整部作品充斥着先锋派音乐的技法,比如勋伯格Sprechstimme风格和韦伯恩的点描主义等。由于中国室内乐歌剧属于新的领域,目前有关中国室内乐歌剧的研究多集中在创作风格和技法的分析,为突破当前研究的局限,本文以《狂人日记》这部中国室内乐歌剧的“开山之作”为文本,剖析作曲家如何融合西方表现主义作曲家的创作手法与操弄汉语本身的声调,以无调性的风格来表达主人公“狂人”丰富的心理活动。
- 孙嘉敏
- 关键词:室内歌剧《狂人日记》心理剧先锋音乐
-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钢琴织体中的声乐式情感
- 2025年
- 聚焦于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围绕其核心内容展开剖析,深入探究作品中声乐式情感与钢琴织体的映射关系。研究发现,声乐式情感精准地通过钢琴织体的疏密、节奏的变化得以呈现。这一结论不仅丰富了音乐理论,更具有极高的演奏实践价值。演奏者可依据这些理论,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合理运用演奏技巧,从而将作品蕴含的情感更精准、更细腻地传达给听众。
- 李韵浛
- 关键词:《G小调第一叙事曲》钢琴织体音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