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师资学院(教育部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办公室、职教研究所)

作品数:60 被引量:222H指数:9
相关作者:吴霞葛莎莎余春梅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4篇教育
  • 21篇职业教育
  • 12篇院校
  • 8篇高职
  • 7篇职教
  • 7篇教师
  • 7篇高职院校
  • 5篇招生
  • 4篇职业院校
  • 4篇校企
  • 4篇校企合作
  • 4篇教学
  • 3篇代职
  • 3篇影响因素
  • 3篇育发
  • 3篇文化
  • 3篇现代职业教育
  • 3篇教育发展
  • 2篇董事
  • 2篇董事薪酬

机构

  • 52篇重庆师范大学
  • 3篇山西大学
  • 3篇西南大学
  • 2篇重庆市地理信...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宁波职业技术...
  • 1篇重庆市环境科...
  • 1篇天津职业技术...
  • 1篇重庆市人民政...
  • 1篇苏州工业园区...
  • 1篇重庆市教育科...
  • 1篇伊犁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南海
  • 3篇李月臣
  • 2篇陈娟
  • 1篇申文缙
  • 1篇何志明
  • 1篇李瑞丽
  • 1篇张菊霞
  • 1篇刘春霞
  • 1篇龚德才
  • 1篇吴雪萍
  • 1篇胡莉彬
  • 1篇刘建
  • 1篇袁潇
  • 1篇周春燕
  • 1篇余春梅
  • 1篇王超
  • 1篇史红敏
  • 1篇靳小玲
  • 1篇黄晶晶
  • 1篇葛莎莎

传媒

  • 9篇江苏教育
  • 6篇教育与职业
  • 6篇职教论坛
  • 6篇职教通讯
  • 4篇职业技术教育
  • 3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中国职业技术...
  • 2篇高教探索
  • 2篇中国民族教育
  • 1篇教育理论与实...
  • 1篇教育评论
  • 1篇世界教育信息
  • 1篇群文天地
  • 1篇职业教育研究
  • 1篇职业技术
  • 1篇产业与科技论...
  • 1篇创新人才教育
  • 1篇教育测量与评...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4
  • 8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8篇2019
  • 4篇2018
  • 8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转学法案的内容框架、实施经验与启示
2025年
转学法案是助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系统转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加州转学法案从立法协作、政府治理、路径标准化及入学机会公平等方面构建了转学法律框架,为加州经济水平的提升、高校的分类发展与学生转学成功率的提升做出了制度性规范与约束。借鉴加州转学法案的经验,可从顶层设计、省级统筹、校际衔接及升学支持方面构建中国特色职普融通法制框架,健全学分银行标准体系,推动院校间课程与学分互认,构建符合我国本土情境的不同类型高等教育衔接机制。
袁潇马筱颖
关键词:衔接机制
“三教”改革贵在创新
2020年
随着1+X证书制度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愈来愈成为职教改革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把握这一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呢?事实证明,"三教"改革贵在创新。改革,在其本来意义上就意味着创新。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意味着创造一个更富有教育生产力、更加繁荣、更加健康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创新的源泉就在职业教育实践之中,要求"三教"改革者有合乎时代要求的创新意识,思维要"跨界",语言要"职业",行动要"专业"。推进"三教"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南海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践教育生产力职教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改革
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薪酬的影响因素及最佳报酬
确定独立董事的合理薪酬一直是上市公司迫切希望解决而未能妥善解决的问题。影响独立董事薪酬的因素来自多方面、多层次,既包括独立董事自身的特点,还包括公司的治理特征。本文通过对以沪市19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的多变量相关分析和...
李洪
关键词:独立董事报酬影响因素
文献传递
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构建被引量:9
2020年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新时代学校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其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构建是有效开展研学旅行的基础,有助于推动研学旅行课程质量的提升。在实践中,要基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在厘清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属性、定位、意义的基础上,将素质教育作为确立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多个层次的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体系;将系统性、主题化、本土化作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建构的基本理念,采用学科融合的方法,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国家、自我、科学五大关系的课程内容主题化框架。
曹华盛周春燕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初中生数字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建构
2025年
在教育数字化大背景下,数字素养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和未来。良好的数字素养不仅能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构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也能为其在数字社会中的终身学习能力发展奠定稳固基础。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数字素养教育起步略晚,目前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培养与评价体系。在梳理借鉴国内外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框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初中生数字素养认知发展特征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具体要求,构建包括“数字意识”“数字合作与交流”“数字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问题解决”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及若干三级指标的初中生数字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在后续研究和实践中,需着力探索技术革新驱动下的数字素养测评体系动态演进机制,架构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数字素养测评模式创新路径,形成多维能力框架下的数字素养评价标准建构策略。
赵彬竹申文缙邹行行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测评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初中生
新时代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的政策逻辑、实践问题与改革路径被引量:3
2023年
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对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的价值旨归、目标愿景、培养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的分析,发现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中还存在招生未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培养主体单一、课程体系封闭、实践环节薄弱以及考核评价未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问题。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追求卓越的新阶段,职教专硕研究生培养应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生源选拔机制;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构建“校—企—校”协同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复合型课程结构;强化实践培养环节,发挥双导师在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
赵敏袁潇
加强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2019年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已由过去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必须全面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升级。"这种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让我们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南海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策教育科学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现代学徒制师徒互动中知识传递与转化的机制解析--基于野中郁次郎SECI理论模型的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做中学"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义与精髓所在,其本质是师徒互动过程中知识的传递、转化、共享与创新。基于SECI理论模型对师傅与学徒之间知识传递与转化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应建立知识共享激励补偿机制、知识联盟、学习型组织和师徒实践共同体,以提高师傅与学徒之间知识传递与转化的效率与质量。
郭达申文缙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知识传递知识转化隐性知识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改革探析被引量:8
2019年
对口招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的重要方式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经历了统考统招、包分配(1985—1987年),省级统考、高职院校自主实施(1997—2010年)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分类考招模式(2011年至今)三个阶段。对口招生实施过程中存在中职生升学比例低,生源质量差;笔试内容多,技能操作比重低;缺乏行业企业的参与监督等问题。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要扩大中职生的招生比例,提升生源质量;调整文化课考试内容并扩大职业技能考试的分值比例;行业企业以多角色参与考试招生。
董照星袁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生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服务外包创新人才培养探讨被引量:2
2019年
服务外包是智力人才集聚的新兴产业,其人才规格具有典型的行业特征,单靠院校专业教育或企业内部培养,都不能满足我国服务外包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要求,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上达成共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共同培养服务外包创新人才。据此,高职院校需要主动构建基于产教融合服务外包不同人才需求层次的人才标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并构建校企"双主体"、具有"跨界性""动态性"的服务外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李瑞丽南海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外包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