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作品数:42 被引量:141 H指数:7 供职机构: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建筑科学 经济管理 轻工技术与工程 艺术 更多>>
基于协同共生理念的区域改造与城市设计研究——以上海市划船俱乐部的二次规划为例 被引量:3 2013年 21世纪被称为"城市的世纪",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环境、交通、生态、功能、空间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与变化,城市化所带来的各种城市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协同共生理论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学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学科之中。本文基于对协同共生理论的研究梳理,以"统筹城市开发空间系统发展"为出发点,以上海市划船俱乐部的二次规划为例,对区域改造与城市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城市设计的方法,并将协同共生理论进一步引入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建立城市协同共生系统,对城市设计与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王双双 张杰关键词:城市设计 类型学方法下土坑村建筑的分析 被引量:2 2016年 土坑村因其优秀的民居建筑群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就地理位置来说土坑属于闽南泉州,所以其民居建筑不可避免地受闽南建筑文化影响,在许多建筑特点上有着闽南建筑的基因。但是,土坑民居相对于正统的闽南建筑来看,又有其格格不入的独特点,这都源于土坑特殊的地理所处。本文依照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归纳类型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了土坑民居的特点以及特点的成因。 张延安 张杰关键词:建筑类型学 宗族、祠堂变迁视野下传统聚落空间解析--以福建省石狮市永宁古卫城为例 宗族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系家族为脉系,体现家庭、房派、家族等宗亲间社会结构体系.宗族物化之一就是祠堂,它是传统聚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空间变迁影响着聚落的发展和空间演变,而祠堂及其背后宗族、宗法则是维系聚落... 张杰 庞骏关键词:文化内涵 文献传递 服务设计思维在旧街区公共交通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公交服务体验是旧街区公共交通规划的重要依据和评价标准。服务设计思维的引入是挖掘与分析公众全流程公交服务体验的有效手段。文章选取南安市水头旧街区公共交通规划为案例,以用户公交出行体验问卷调查为中心,借助服务设计手段,开展利... 蔡宇超 张杰 田蜜关键词:公众参与 公共交通 城市交通规划 闽南文化元素在城市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2023年 旨在探讨闽南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思路。由于影响城市家具设计的闽南文化元素众多,元素之间的类别差异与轻重次序难以区分,限制了设计应用策略的有效提出。为解决此问题,文章以福建安平桥的桥头广场城市家具设计为例,运用层次理论归纳总结35项闽南文化元素,借助卡诺模型与重要度问卷调查法对文化元素的感知类型与重要程度进行量化,提取“传承崇文精神,追寻古闽驿路”的兴奋型文化元素,“漫步五里长桥,体验骑楼遗风”的期望型文化元素,“感悟拼搏传统,弘扬武术魅力”的必备型文化元素共6项。针对此,提出城市家具“布点空间分区划定”“单体设计细化指引”“场景营造组合优化”的系统性应用思路,分层次实现对3类闽南文化元素的积极策略响应。 蔡宇超 张杰 王文强 仵淑玉 田蜜 王陈璐关键词:文化元素 文化层次 城市家具 KANO模型 重要度 困境交织中的史前遗址保护规划探讨--以宜兴市骆驼墩史前遗址保护规划为例 被引量:3 2009年 史前遗址是按照时间序列划分的一种遗址类型。此类遗址的保护规划编制,往往因历史跨度大、现存遗存可识辨的难度大、可查询的历史资料稀少等因素而困境重重。为解决史前遗址保护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宜兴市骆驼墩史前遗址保护规划在现有制度的框架下,重视前期考古文献的研究,以史前遗址的本质特征为基础,采用"就重避轻"的评估方法,采用"圈层式"的区划划定方法合理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措施和展示措施,以促进遗址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庞骏 张杰 张杰关键词:史前遗址 论苏锡常地区城镇化“光环”背后的“囚徒困境”——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城镇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8 2011年 苏锡常地区的城镇化模式一直是全国城镇化发展的典范。但是随着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其城镇化"光环"背后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囚徒困境"。据此,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城镇化制度变迁,城镇企业变革、农村居民进城与出城的交易成本分析,以及城乡规划制度等方面的剖析,揭示了引发"囚徒困境"的根源:制度安排失范引发社会协调机制的失效。对此,进一步提出了突困之道:修补理论研究的缺失;构筑完善的相互协作的制度体系;在规划领域,应重塑城乡规划的核心地位,建立和谐为主体的规划,形成城镇体系规划、镇域规划、镇区总体规划、控制单元规划的由宏观到微观的编制体系,以此促进苏锡常地区城镇化"质"的提升。 张杰关键词:城镇化 “大事件”下旧城遗产保护“门、槛极化论”的文化分析--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旧城遗产保护研究 被引量:7 2009年 奥运会、世博会等"大事件"为当前旧城遗产保护开启了通向"再生"的大"门",许多遗产得到了较好保护,同时也制造了一些遗产保护的"槛",致使其毁灭,演绎出"大事件"下旧城遗产保护的"门、槛极化论"。对此,本文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运用文化分析的相关方法,揭示了"门、槛极化论"的根源:在"大事件"所引发的"快"而"强"的发展需求背景下,旧城遗产保护过程中内在文化特殊性的丢弃致使遗产文化发展方向的迷失。据此,提出解决之道:寻找丢失的文化,探寻旧城遗产文化发展的航向,即针对"大事件"的特殊性,采用务实的技术手段挖掘遗产内在的文化,探寻遗产的特殊性,以保护遗产为前提,探索基于城市文化战略发展的旧城遗产复兴方向与途径。 张杰关键词:大事件 门槛 遗产 非遗技术数字化保护的发展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5年 文章旨在对比分析国内外数字化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的发展态势与未来趋势,为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设计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框架。研究基于CNKI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工具,从年度发文量、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与突现等维度,深入分析发文网络、机构分布、学科领域、期刊偏好、研究焦点及其演进趋势。综合国内外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可知,尽管非遗数字化保护设计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局限。结合当前研究重点与中国国情,从技术创新、研究对象拓展、研究领域深化、内容导向优化与教育培养强化五个方面,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预测。研究者可据此进一步挖掘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文化内涵与技术价值,推动该领域迈向更全面、深入的发展阶段。 杨佳仪 张杰 刘利平 张超 何艳伶 朱占忠关键词:数字化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城市家具设计的理论、方法与问题研究 被引量:21 2021年 城市家具设计是工业设计与城市设计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有必要对设计理论、方法与问题展开总结。文章运用归纳法对2000年以来“城市家具”为主题的中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设计理论研究具有“设施说”“空间说”“家具说”“道具说”“街道说”五个视角,形成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两大范式,反映出公共政策性、文化地域性、社会服务性、环境根植性四项特征。设计方法研究涉及人性设计、理性设计、感性设计三重维度,三者通过核心价值观念指引,科学分析手段支撑,情感交互机制反馈形成方法体系。设计问题研究分别关注配置低效与特色缺失等表层问题,关联薄弱与缺乏指引等里层问题以及标准空白与管理落后等深层问题。未来应借助复合型理论,运用跨学科方法,聚焦现实性问题,推动城市家具设计的理论丰富、方法创新和问题解决。 蔡宇超 张杰 田蜜 顾全关键词:城市家具 设计理论 设计方法 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