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 作品数:188 被引量:832H指数:15
- 供职机构:宁夏农林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红花和玉米套种的种植管理方法
-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花和玉米套种的种植管理方法,该种植管理方法适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红花和玉米套种,合理规划作物行间距,不仅减少了土地裸露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改善了作物通风透光条件;...
- 马斌刘华王东清牛颖包杨梅李明张新学王芳王晓军张建虎海润
- 溴氰虫酰胺对枸杞蚜虫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明确10%溴氰虫酰胺OD对枸杞蚜虫的毒力和防效。[方法]采用浸虫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在田间进行小区药效试验。[结果] 10%溴氰虫酰胺OD对枸杞蚜虫的LC50值为48.9285 mg/L。田间防效在药后7 d内持续上升,在第1天均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至第7天,50.0 mg/L处理防效达96.74%,与对照药剂5%吡虫啉EC相当;66.7 mg/L处理防效达98.26%,100.0 mg/L处理防效达99.91%,且均显著高于对照防效。[结论] 10%溴氰虫酰胺OD是防治枸杞蚜虫的理想药剂,生产中建议使用剂量50.0~100.0 mg/L为宜。
- 王芳杨旭东陈佳斌赵凤苹刘畅何嘉张蓉
- 关键词:枸杞蚜虫室内毒力测定田间防效
- 减氮对引黄灌区春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和淋失的影响被引量:3
- 2024年
- 为探究不同减氮水平下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和氮素淋失损失特征,为宁夏引黄灌区春玉米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2022年在宁夏引黄灌区基于渗漏池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先玉1225为供试玉米品种,设置了5个氮水平,施氮量分别为常规施氮420 kg·hm^(-2)(N-420)、减氮14.29%(N-360)、减氮35.71%(N-270)、减氮57.14%(N-180)、不施氮处理(CK),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氮素淋失损失量进行测定分析。两年数据均表明,农户常规施肥与减氮14.29%处理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减氮35.71%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产量降低。2021年减氮35.71%、减氮14.29%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籽粒产量分别降低了8.60%和3.59%,2022年减氮35.71%处理籽粒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降低11.46%,而减氮14.29%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籽粒产量增加1.42%。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地上部氮素收获指数两年数据均显示减氮35.71%处理高于减氮14.29%处理和常规施肥处理。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与减氮57.14%处理相比,减氮35.71%、减氮14.29%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降低19.57%、33.81%、42.59%。总氮淋失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减氮35.71%、减氮14.29%处理总氮淋失损失量较常规施氮处理降低42.51%和18.09%。各处理氮素淋失中,硝态氮是主要形式,占总氮的45.50%~54.68%。相关性分析表明,施氮量与总氮淋失量呈正相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总氮淋失量呈指数型增加(R2=0.9986)。研究表明,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少35.71%施氮量下,春玉米产量平均减少10.03%,总氮淋失量平均降低42.51%,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均提高。综合考虑认为,施氮270 kg·hm^(-2)可作为协调引黄灌区春玉米产量和环境安全的合理选择。
- 王英刘汝亮王芳王芳洪瑜冒辛平
- 关键词:春玉米引黄灌区氮素淋失
- 宁夏风沙土酿酒葡萄基地培肥地力试验研究被引量:4
- 2000年
- 应用大田试验 ,系统研究了风沙土肥力状况及培肥途径。结果表明 :各种培肥措施均能明显提高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 ,而且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及 p H值也有所降低。各种培肥措施对土壤团粒结构也有较明显的影响 ,以有机肥的影响最为明显 ,而且土壤的蓄水性能显著提高。氮磷钾配合施用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提高幅度较大。与单施无机肥和有机肥相比 ,有机无机配施的培肥效果较好。酿酒葡萄基地生产中 ,间作可使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显著地提高有机质的积累 ,而且在短期内可以提高土壤耕层有效氮、磷。
- 周涛杨文于振环白国胜王芳
- 关键词:风沙土培肥措施土壤肥力
- 宁夏青铜峡灌区管道自流引水畦灌初探被引量:1
- 2013年
- 为了探讨管道自流引水畦灌的应用前景,以宁夏青铜峡灌区典型春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管道自流引水畦灌,研究不同畦田规格(2m×50m、3m×50m、3m×30m、5m×30m)对灌水质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讨论了该条件下当地春小麦耗水规律。结果表明: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内,采用管道自流引水畦灌方式,在分蘖至拔节期中、拔节至孕穗期中、抽穗至开花期末进行灌水量分别为667m3/hm2、1500m3/hm2、900m3/hm2的灌溉,可满足当地春小麦生产需要。而且,在这种畦灌方式条件下,入畦流量虽然只有160L/min左右,但小块畦田(3m×30m、2m×50m)依然能够获得较高的灌水均匀度(88.1%、85.5%)和灌水效率(90.5%、86.8%),进而获得较高的产量(5149.3kg/hm2、5085.5kg/hm2)和水分利用效率(1.07kg/(mm·hm2)、1.05kg/(mm·hm2))。从田间试验角度论证了管道自流引水畦灌能实际应有于合适地区。
- 高翔王芳郝卫平顾峰雪洪瑜李昊儒王欣
- 关键词:畦灌灌水质量水分利用效率
- 长期配施有机肥对灌淤土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2
- 2017年
- 为了寻求合理利用畜禽粪便资源与改善玉米氮素利用的有效措施,通过3a连续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较,施用有机肥土壤pH值下降了0.59~0.86,土壤容重下降了8.05%~10.74%。有机无机配施(N1M1、N2M2)处理定位施肥3a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分别增加0.86,0.44g/kg,土壤全氮含量年均分别增加0.09,0.06g/kg,土壤碱解氮含量年均分别增加4.74,3.68mg/kg,土壤速效磷含量年均分别增加6.62,5.35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年均分别增加8.46,6.66mg/kg。与常规N1处理比较,第3年N1M1、N2M2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2.38%和13.43%,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0.98%和16.20%,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4.65,10.50kg/kg,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4.65,21.02kg/kg。因此,配施有机肥可降低土壤pH值和容重,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对促进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具有积极作用,其中N2M2处理是协调作物产量和环境安全的合理选择。
- 洪瑜王芳刘汝亮李友宏赵天成陈晨
- 关键词:有机肥灌淤土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
- 枸杞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规范
- 2024年
- 阐述了枸杞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规范,明确了枸杞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的主要病虫害种类、主要害虫防治指标、主要病虫害防治关键期、农药安全使用方法。为枸杞园病虫害防治农药安全使用提供技术指导。
- 何嘉王芳王芳张蓉刘畅
- 关键词:枸杞病虫害农药安全使用
- 华北米蒿挥发油杀虫活性评价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以枸杞主要刺吸类害虫为靶标,评价华北米蒿挥发油的杀虫活性,以期获得1种枸杞园采果期应用的生物农药。[方法]华北米蒿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采用叶蝶法和点滴法测定其对棉蚜和枸杞木虱的室内生物活性;并采用包结络合法制备微囊粉剂,评价其田间杀虫效果。[结果]华北米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茼蒿素,其对棉蚜的LC_(50)值是7.33 g/L,对枸杞木虱的LC值是1.05 g/L,生物活性高于对照药剂印楝素提取物;华北米蒿挥发油制备成8.25%微囊粉剂,药后1、3、7 d,其对枸杞蚜虫防治效果低于同剂量0.3%印楝素乳油,但持效期达到21 d;木虱防治效果21 d内一直高于同剂量对照药剂。[结论]试验发现华北米蒿挥发油具有一定杀虫活性,制备成微囊粉剂应用于枸杞园中可以防治枸杞蚜虫和木虱,且持效期达到21 d,具有进一步开发成为高效植物源农药潜力。
- 刘畅张蓉王芳杨墨李佳欣
- 关键词:棉蚜木虱田间防效
- 化学农药替代品绿色防控葡萄霜霉病研究
- 2025年
- 针对葡萄产业病虫害防治长期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的现状,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手段,选择5种代表性微生物菌剂、植物源杀菌剂,旨在筛选出高效防治葡萄霜霉病的化学农药替代品,达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绿色防控、提质增效的目的。结果表明:①枯草芽孢杆菌及寡雄腐霉菌表现良好,防效较高。②5种化学农药替代品对葡萄霜霉病的预防作用均明显好于治疗作用。因此田间使用时预防性防治措施更利于其药效的发挥;另外,替代品菌剂也可与化学农药交替施用,能达到减少化学农药施用、快速控害且药效持久的效果。
- 姜彩鸽宋双王芳张怡
- 关键词:微生物菌剂植物源杀菌剂绿色防控葡萄霜霉病
- 不同畦灌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9
- 2014年
- 通过田间畦灌试验,研究了冬小麦主要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分析了不同畦灌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价不同畦灌处理下的灌水质量及节水效益。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浆期对水分需求量最大;与漫灌(CK)处理相比,冬小麦畦灌小区30m×3m的灌水均匀度与灌溉效率最高,达到93.33%和84.46%,耗水量减少了5.96%,产量增加了25.3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3.24%,增收1561.61元·hm-2。结合当地实际生产情况,推广适宜的畦灌模式是入畦单宽流量5L·m-1·s-1,畦宽3m左右,畦长30m左右为宜。
- 洪瑜王芳刘汝亮李友宏陈晨赵天成
- 关键词:畦灌冬小麦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