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海宁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长输管道
  • 1篇岩石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油
  • 1篇应力敏感
  • 1篇油田
  • 1篇胜利油田
  • 1篇石化
  • 1篇天然气
  • 1篇天然气长输管...
  • 1篇齐鲁石化
  • 1篇流体
  • 1篇流体特性
  • 1篇孪生
  • 1篇关断
  • 1篇赋存
  • 1篇赋存状态
  • 1篇爆管
  • 1篇CO

机构

  • 3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石化石油工...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3篇范振宁
  • 3篇梁海宁
  • 2篇张建
  • 2篇李萌
  • 1篇梁海宁
  • 1篇王文东
  • 1篇李阳
  • 1篇苏玉亮
  • 1篇潘杰

传媒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油气储运
  • 1篇油气藏评价与...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O_(2)长输管道数智化关键技术与创新实践被引量:6
2024年
二氧化碳(CO_(2))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关键环节之一,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O_(2)长输管道工程作为我国第一条百公里、百万吨级、超临界压力CO_(2)管道示范工程,将数智化作为保障管道安全运维的重要技术手段,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建设新进展。为此,以该示范工程为例,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从流动保障、腐蚀防控及泄露监测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底层机理模型构建、多系统数据融合等长距离管道安全运维的关键技术及其数智化技术应用,最后对CO_(2)长输管道数智化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工程建设100%数字交付+多元机理数据驱动”的方式,打造了基于CO_(2)管输的水热力流动模型、管道腐蚀速率模型、管外土壤中气—固两相迁移模型,构建了站线一体化的多机理融合数字孪生管道;(2)形成了超临界CO_(2)管输流动保障关键技术体系;(3)揭示了超临界CO_(2)管输内腐蚀机制,建立了管道腐蚀预测模型;(4)创建超临界压力下密相CO_(2)管道小孔泄漏扩散模型,构建了CO_(2)管道泄漏数智化预警模型。结论认为,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O_(2)长输管道以数智化建设为导向,在流动保障、腐蚀防控及泄露监测方面取得了理论创新成果,对“碳中和”目标下CO_(2)管道数智化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李阳李阳张建范振宁潘杰潘杰李萌张钧晖梁海宁
天然气长输管道爆管时线路截断阀关断压降速率的选取被引量:11
2015年
针对国内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线路截断阀压降速率设定值主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值,缺乏针对性且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利用SPS软件建立了天然气长输管道模型,对管道爆管这一典型泄漏工况进行案例仿真模拟,定性和定量分析管道内压力波的变化及传动规律,分析线路截断阀关断压降速率设定值的选取依据和注意事项。模拟结果表明:需要了解并收集管道运行中各种需关断的事故工况,然后选取恰当的泄漏点一一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较为合理的截断阀关断压降速率参考阈值。
范振宁梁海宁
关键词:天然气长输管道爆管关断
考虑岩石和流体特性的页岩油流动规律模拟
2025年
相较于常规油气储层,页岩储层呈现出孔渗极低、有机质丰富、应力敏感性强、岩性叠置现象明显和流体赋存形式多样等特点。现有页岩油流动规律研究往往仅针对单一特征开展,导致结论认识存在局限性。以纹层状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岩石物性变化,同时引入反应模型刻画流体赋存特征,实现对页岩油渗流过程的精细表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页岩油流动规律,探讨不同因素对页岩油产量的影响,并结合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沧东凹陷页岩储层特征开展了实例分析。研究表明:发育的层理构造对页岩油开采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游离态油,层理构造为其流动提供了高渗通道;对于吸附态油,发育的层理构造有利于提高解吸速率。纹层状储层中采出的页岩油主要为纹层中的游离态油,且多通过砂岩纹层流出。此外,砂岩纹层应力敏感性对流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初期,而页岩纹层应力敏感性对流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中后期。该研究揭示了纹层状储层中页岩油的流动规律,可为实现陆相页岩油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李萌李萌王文东苏玉亮张建范振宁
关键词:页岩油赋存状态应力敏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