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管
  • 4篇静脉
  • 3篇血栓
  • 3篇血栓形成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深静脉
  • 2篇下肢深静脉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生长因子
  • 2篇静脉血
  • 2篇静脉血栓
  • 2篇静脉血栓形成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腔
  • 1篇血管腔内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造影
  • 1篇造影结果

机构

  • 5篇蚌埠医学院第...
  • 2篇成都医学院第...

作者

  • 5篇余朝文
  • 5篇王晖
  • 4篇王孝高
  • 3篇高涌
  • 3篇官泽宇
  • 2篇李博
  • 2篇陈世远
  • 2篇聂中林
  • 1篇李春
  • 1篇吴华东

传媒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皖北地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下肢深静脉的造影结果及体会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皖北地区患者的病因。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 018例皖北地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并分类统计所检查的2 841条肢体的造影结果。结果: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964条下肢(占肢体数的33.93%);髂静脉受压综合征732条下肢(占患者例数的25.77%);单纯大隐静脉曲张569条下肢(占肢体数的20.03%);先天性双股静脉症及下肢深静脉无瓣膜症、先天性静脉曲张骨肥大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等共298条下肢(占患者例数的10.49%);下肢血栓形成后综合征278条下肢(占肢体数的9.79%)。结论:皖北地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主要病因是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髂静脉受压、原发性大隐瓣膜功能不全等;以下肢深静脉造影探究下肢静脉病因是目前各种检查的最佳检查方法。
王孝高陈世远王晖官泽宇余朝文聂中林高涌
关键词:静脉曲张下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治疗时机选择的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时机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经下肢顺行深静脉造影证实的136例中央型和混合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溶栓前病程的长短,将其分为三组.A组46例,病程≤3d;B组44例,3d〈病程≤7d;C组46例,7d〈病程≤14d.患者治疗方法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置管溶栓,同时行常规消肿、活血化瘀等,比较三组患者7d疗程后治疗的效果.结果 治疗7d后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A组为95.65%,B组为90.91%,C组为69.57%,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和B、C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VT置管溶栓治疗时机的选择上,病程≤3d与3d〈病程≤7d,还不能认为有差别,而病程≤3d、3d〈病程≤7d均明显优于7d〈病程≤14d.
王晖余朝文高涌官泽宇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置管溶栓术疗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兔急性后腔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兔急性后腔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动态表达及意义。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70只,随机分为3组:A组30只、B组30只、C组10只。A、B组建立兔后腔静脉血栓模型后,A组给予尿激酶+肝素钠,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C组不做处理。分别于用药后第1、4、7天随机从A、B组取出10只切取血栓形成的后腔静脉,去除血栓,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病变段管腔VEGF表达;C组于第7天取材,方法同上。结果VEGF主要在管腔内皮细胞表达;A、B组较C组VEGF表达增强,且A组的表达较B组更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VEGF在促进管腔的再通及溶栓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尿激酶+肝素可以促进VEGF在血管内皮中的表达。
王晖余朝文李博王孝高吴华东李春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
兔急性后腔静脉血栓形成中内皮细胞VEGF与bFGF表达的变化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兔急性后腔静脉血栓形成后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溶栓抗凝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6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采用缩窄法制作急性后腔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术后第2天造影检查证实模型均构建成功后,治疗组行溶栓抗凝治疗,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用药后第1,4,7天,随机各取10只动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受累血管内皮细胞VEGF和bFGF的表达。同期以10只正常新西兰兔作为对照。结果:VEGF与bFGF在正常兔血管内皮细胞中均呈少量表达。两个实验组中,受累血管内皮细胞的VEGF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并在观察时间内呈进行性升高,但治疗组升高的程度在各时间点上均明显大于模型组(均P<0.05);bFGF的变化趋势与VEGF基本一致,只是在给药后第4天后未见继续升高。结论:急性血栓形成后,内皮细胞VEGF与bFGF表达增高可能是机体的内源性保护作用,溶栓抗凝治疗能促进该作用的发挥。
王晖余朝文李博王孝高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568例髂静脉受压介入治疗体会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总结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568例髂静脉受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352例,腔内成形加支架置入(PTA+ stent)216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IVCS患者,采用手术取栓、置管溶栓加PTA,必要时支架置入治疗.对采用单纯PTA及PTA+ stent 的出院后3个月及12个月的有效率及优良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553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97.4%(553/568).患者出院后3个月及12个月的有效率单纯PTA的为94.0%、86.9%,PTA+ stent的为95.9%、96.1%;优良率单纯PTA的为81.3%、70.4%,PTA+ stent的为91.3%、91.7%.两组比较,出院后3个月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0,P>0.05);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56,P<0.05).出院后12个月的有效率及优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95,P<0.05;x2=296.35,P<0.05).结论 PTA+ stent较单纯PTA在治疗IVCS的近期、中期疗效更佳.
王孝高陈世远官泽宇余朝文聂中林王晖高涌
关键词: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腔内治疗支架置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