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冬梅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植物
  • 2篇蕨类
  • 2篇蕨类植物
  • 1篇形态解剖学
  • 1篇演化历史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相对含...
  • 1篇适应性进化
  • 1篇鼠尾
  • 1篇鼠尾草
  • 1篇鼠尾草属
  • 1篇谱系
  • 1篇谱系分析
  • 1篇侏罗纪
  • 1篇蕨科
  • 1篇系统发育
  • 1篇鳞片
  • 1篇耐热
  • 1篇耐热性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金冬梅
  • 1篇刘群录
  • 1篇戴锡玲
  • 1篇黄艳波
  • 1篇刘保东
  • 1篇魏宇昆
  • 1篇严岳鸿
  • 1篇李桂彬
  • 1篇冯时

传媒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八种中国原产鼠尾草属植物耐热性比较被引量:9
2017年
以上海辰山植物园引种驯化的8种中国原产鼠尾草属(Salvia L.)植物为材料,测定了其高温半致死温度(LT50)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APD值),比较这8种植物的耐热性差异,从而对其在引种地的高温适应性做出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8种鼠尾草属植物的LT50值在50~57℃,且均呈"S"型曲线上升。8种植物的耐热性从强到弱依次排序为:贵州鼠尾草(Salvia cavaleriei Lévl.)>红根草(S.prionitis Hance)>南川鼠尾草(S.nanchuanensis H.T.Sun)>血盆草(S.cavaleriei Lévl.var.simplicifolia Stib.)>云南鼠尾草(S.yunnanensis C.H.Wright)>美丽鼠尾草(S.meiliensis S.W.Su)>南丹参(S.bowleyana Dunn)>佛光草(S.substolonifera E.Peter)。利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植物的LT50值与SAPD值大小排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价鼠尾草属植物耐热性的指标。
冯时刘群录魏宇昆金冬梅李桂彬黄艳波
关键词:鼠尾草属耐热性叶绿素相对含量
功能性状的谱系分析揭示蕨类植物生活策略的演化历史
蕨类植物起源于4亿年前,经历了多次大灭绝事件和全球气候变化,目前是维管植物中的第二大类群,功能性状与生活策略都具有很高的多样性.蕨类植物中最晚分化的水龙骨目贡献了蕨类物种多样性的82.4%,其余十个目一共占17.6%.S...
金冬梅周喜乐商辉韦宏金Harald Schneider严岳鸿
关键词:适应性进化侏罗纪
蕨类植物的鳞片特征及演化Ⅰ:凤尾蕨科被引量:1
2020年
鳞片是蕨类植物体表常见附属物,是蕨类植物非常显著的分类学特征。凤尾蕨科(Pteridaceae)在蕨类植物系统发育中的位置关系多次发生了变化,不同学者对该科中包含的类群也有着不同的观点。通过对该科76种植物的鳞片进行取材,利用解剖镜观察拍照,对各属鳞片特征进行描述。结果显示,鳞片特征在不同的属和亚科之间具有明显的形态差异。用GenBank数据库中的rbcL基因序列对所研究物种进行系统发育重建,并对鳞片的边缘特征和筛孔类型进行祖先性状重建,结果表明,全缘型鳞片和均质型鳞片是凤尾蕨科鳞片的祖征性状,非全缘类型和透明筛孔类型的鳞片是在后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特征。此外,透明和不透明类型的筛孔其形成可能与蕨类植物生活环境中的光照强度有关。
顾钰峰金冬梅刘保东戴锡玲严岳鸿
关键词:形态解剖学分类学鳞片系统发育凤尾蕨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