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桐

作品数:21 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政治法律
  • 7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行政
  • 2篇行政学
  • 2篇政府
  • 2篇社会
  • 2篇社会关系
  • 2篇社会治理
  • 2篇总协定
  • 2篇协定
  • 2篇贸易总协定
  • 2篇工业社会
  • 2篇公众
  • 2篇关税
  • 2篇关税及贸易总...
  • 2篇后工业社会
  • 2篇概念史
  • 1篇待遇
  • 1篇第三部门
  • 1篇学术
  • 1篇学术问题
  • 1篇隐喻

机构

  • 19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9篇张桐
  • 2篇孔繁斌

传媒

  • 2篇秘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史学月刊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行政管理
  • 1篇理论月刊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学术论坛
  • 1篇江苏行政学院...
  • 1篇公共管理评论
  • 1篇公共管理与政...
  • 1篇党政研究
  • 1篇社会发展研究
  • 1篇亚太安全与海...
  • 1篇公益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现代社会的混沌未分:一个被忽略的向度被引量:2
2019年
受许多现代分析性概念和思维的影响,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概念和思维用于对前现代社会的观察和理解,这使得人们往往忽略了前现代社会——尤其是农业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混沌未分。在权力方面,前现代社会是一种“混权”状态,各权力及其持有者或部门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所谓的权力分立仅仅是一种含混的混合政体的观念,与现代西方的分权思想和分权现实完全不同;在领域方面,前现代社会是一种“混域”状态,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并没有实现分化,此时可能存在着“共同性”和“个体性”问题,却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性”与“私人性”之分;在组织形式上,前现代社会则是一种“混元”组织的形态,所有组织都是以“家”为基础的扩大和延伸,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个体的思维观念也是混沌的,时空在他们那里是静止的。前现代社会的这种混沌未分意味着当现代人尝试认识、解读和描绘前现代社会时应当保持足够的谨慎和适当的怀疑,而不是将现代概念和思维随意地强加于前现代社会之上。
张桐
关键词:混沌权力分立
社会关系变迁的结构化过程
2019年
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古老议题,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以及它们的变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自人类进入后工业化进程以来,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在后工业社会将转向何方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结构转型等课题再次成为研究的关注点。就“前工业社会一工业社会一后工业社会”的三阶段分析框架而言,毫无疑问,重新回顾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将为我们探索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未来转型提供经验与启示。
张桐
关键词:社会学研究前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社会关系
界分、流动与整合:“界面”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被引量:5
2024年
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界面”概念陷入了一种缺乏反思、自说自话的境地,研究者们关于“界面”的缘起、内涵、特征、功能等尚未达成基本共识。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分类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界面”的核心特征包括:对事物异质性的标定、有别于原事物的特殊性、对原事物的反作用、影响的持久性等。“界面”具有三大功能:界分、流动与整合。以公众—政府交互为例,界分功能在公众—政府界面的线下和线上场景中均得到了典型且直观的体现,即使公众—政府界面的具体样态不断重构与变迁,但始终都以界面为“碑”,“界分”着前后的公众与官僚。在界面这一空间场域中,各类要素在主体间实现单向或双向的“流动”,尤其在公共管理领域,这些流动往往带有目的性,且受到各种规则的约束。多个主体并不只是在界面之处进行机械接触或简单相遇,而是在这里完成了某种“整合”,从而具有了单个主体在孤立状态下并不具备的属性。在界面的整合下,各主体间相互沟通、资源共享、统一标准、提升能力,逐渐走向合作状态。“界面”概念进驻公共管理领域,能够为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公众—政府交互、部门间协同等议题提供独特的分析视角。
张桐周荣
关键词:界分
操作界面·用户界面·人本界面:理解公众—政府交互的界面视角被引量:4
2023年
人机交互界面对我们理解公众—政府交互的历史变迁与未来变革具有重要的仿真效应与启示意义。在传统的“操作界面”阶段,人机界面是机器操作系统的自然延伸与呈现,而非机器专家主动追求的结果,公众—政府交互界面则是政府体系及其运作逻辑的被动呈现,从而给二者的交互造成诸多困境;进入“用户界面”阶段,工程师与设计师基于用户导向对机器系统进行了革新与再造,而我国陆续推出的行政审批改革、一站式服务、政务中心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等系列改革就是基于公众需求对政府体系的重构,从而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和公众满意度;但是,“用户界面”的发展由于用户与机器专家的过度区隔而遭遇瓶颈,继而呼唤关注通用人的“人本界面”,公众—政府交互的未来变革也需要重审西方的“顾客”或“用户”导向原则,重评“用户界面”的相关理念与逻辑,基于对通用人的理解重新谋划二者的交互场景。
张桐
关键词:用户界面
社会治理体系及其结构:对一个学术问题的重新界定被引量:15
2017年
在作为人类社会重要历史转型期的今天,"结构"和"结构转型"等表述已变得十分流行,也因此变得模糊不定。但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我们需要对社会治理体系及其结构做出重新界定。现有的以"治理结构"为名的研究通常采用两种取向,要么将其与治理议题本身相混同,要么在实际的分析中走向还原论,而没能采取真正的结构视角,也很少提出简明的结构称呼。社会治理体系及其结构等概念表明,当我们试图讨论治理体系的结构时,我们必须采取真正的结构视角,即研究单元在体系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而不是单元自身或者单元间的关系,因为,正是单元所处的"位置"使得某个单元呈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和结果,使得单元之间呈现出特定的关系。
张桐
关键词:社会治理体系
战后波德和解与华沙的角色
2023年
如何利用创伤历史遗产促进和平城市构建,是所有遭受战争破坏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关系到一座城市的身份定位与未来发展、乃至国家形象与国际和解。英国的考文垂、德国的德累斯顿、日本的广岛、波兰的华沙以及中国的南京,在历史上都历经了沉重的战争创伤,形成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只有深刻记住曾经的苦难并以此为镜,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作为一种被F.R.安克斯密特称作“崇高的历史经验”的创伤历史,我们对其记忆与认知非常重要。历史事实证明,构建和平城市是对苦难历史的一种最好的纪念和修复。当一座城市的创伤历史记忆升华为人类共同的记忆,我们对过去灾难的认知就可以超越陈规定型的政治记忆。唯此,痛苦的历史才能与未来的和平相连,才能促成昔日敌对双方的和解,从而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希望。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向构建和平城市之路,进而形成全球和平城市网络,和平记忆终将超越战争记忆。本组笔谈愿为此崇高的人类目标略尽绵薄之力。同时,本组笔谈也尝试为陷入瓶颈的城市史和文化史研究贡献一条新的可行路径。
达昕张桐
关键词:文化史研究战争创伤历史悲剧战争记忆身份定位
威尔逊是行政学的创始人吗?一场争论——代主持人按语
2022年
面对(美国)行政学开始于威尔逊1887年发表《行政之研究》这样的极简论断,稍加思索就会产生许多疑问。行政学真的产生于1887年吗?事实上,就《行政之研究》这篇论文而言,初稿是威尔逊在1886年的一次演讲中呈现的,仅基于这一事实,我们就将这门学科的起源往前推了一年,而且这一点毫无争议。其次,所谓“开山”,难道这篇论文真的就凭空出世了?
张桐
关键词:主持人行政创始人
“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治理的变革指向被引量:2
2017年
本文基于中心—边缘结构的视角探讨了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变革议题。工业社会的治理体系是一个不平等的中心—边缘结构,要实现治理体系在后工业社会的结构性转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旧结构的突破,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明确提出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要求。在谋求这一变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重新关注和评估边缘的价值,以此来弥补边缘在工业社会被结构及其中心的长期压制,并为我们寻求变革之道提供新的思路。在概念上,"社会治理"应当重回"社会",即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一样都来源和服务于社会,应当融于社会之中,而非凌驾于社会之上或脱离于社会之外。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治理形态,20世纪后期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部分想象:在某时某地,也许仍然存在中心与边缘的划分,但就整个体系而言,中心与边缘都处在随时的流变之中,整个体系将呈现出一种"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情境。
张桐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社会治理
威尔逊关于行政的首批文献
2023年
学界一般认为,行政学起源于伍德罗·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之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威尔逊稍早的三篇文章已为《行政之研究》的成文打下了基础。这组被称为“威尔逊关于行政的首次书写”的文献包括《参议院礼节》《关于行政的笔记》和《管理的艺术》,由粗糙笔记到“开山之作”的发展脉络也在其中若隐若现。我们特别编译了这组文献,以飨读者。
周荣(译)孙玉华(译)刘畅(译)张桐
中心—边缘结构:对工业社会之社会交往的再解读被引量:1
2019年
中心—边缘结构是一个在众多领域都显示出较强解释力和批判力的分析概念与框架,也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讨工业社会的社会交往及其结构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人类从前工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社会交往的基础从习俗转变为契约,社会交往的形式从互助转变为协作,这两项重要转变均指向了一种可以被称为"中心—边缘结构"的形态,即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在形式上处于平等的地位,但在实质上仍然处于不平等的结构之中。在工业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中,少数成员构成社会交往的中心,他们联系紧密、占有资源并掌握权力,其他边缘成员则围绕中心而存在,边缘的目标及其行为都指向中心,甚至对边缘的定义也要从中心出发。对中心—边缘结构的探讨与批判将有助于我们在未来建构一种真正平等的交往形态。
张桐
关键词:社会交往工业社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