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奇
-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2025年
-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是间歇性外斜视的一种亚型,手术为最常用的治疗方式,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改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截除术、双眼内直肌倾斜或非倾斜截除术以及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上述术式均可同时降低看近及看远的斜视度并减小远-近斜视度差异。双眼内直肌倾斜或非倾斜截除术远期斜视度回退明显,应用受限,而改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截除术及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远期效果稳定,临床应用较多,掌握每种术式的特点并恰当应用于临床,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宋德胜(综述)周璐姚家奇
- 关键词:外斜视眼科手术
- 眼轴测量对先天性斜视手术量的校正
- 2024年
- 目的参照眼轴测量结果设计先天性内/外斜视手术量,比较先天性斜视常规手术量与校正手术量的矫正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7年2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254例先天性内/外斜视患儿。依据手术设计方式划分为A组127例,B组127例,A组单纯以斜视度按常规设计手术量,B组根据眼轴长度对以斜视度设计的手术量进行校正。对A、B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组间正位率比较,术后1周,A、B组正位率分别为84.3%、8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B组正位率78.0%,比A组66.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B组正位率76.9%,比A组63.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当眼轴<22 mm时,A、B两组术后1周的正位率分别为84.0%、85.2%,术后3个月的正位率分别为64.9%、78.4%,术后6个月的正位率分别为63.8%、77.3%。当眼轴≥22 mm且<26 mm时,A、B两组术后1周的正位率分别为84.8%、87.2%,术后3个月的正位率分别为72.7%、76.9%,术后6个月的正位率分别为60.6%、69.2%。当眼轴<22 mm时,两组术后1周正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当眼轴≥22 mm且<26 mm时,两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正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手术满意度比较,B组满意度83.5%比A组69.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排除其它影响因素下,根据眼轴长度对传统手术量进行校正有利于提高先天性斜视的术后效果和手术满意度。该方法可为斜视手术量设计提供参考。
- 李雨晴宋德胜金双谢嘉铭姚家奇陈志钧
- 关键词:眼轴斜视手术设计术后效果
- 小儿斜视矫正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研究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探讨对小儿斜视矫正术患者实施全面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并总结相应的护理经验。方法:纳入100例小儿斜视矫正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2月-2017年2月。实施均等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统计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恶心呕吐评分和平均住院时间,调查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2h与术后24h分别对两组患儿实施恶心呕吐评分,可得观察组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经护理质量评估,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患儿住院时间以及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方面经比较存在组间统计学差异,观察各项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斜视矫正术患者实施全面围手术期护理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有效减少术后不良反应,促进患儿的康复,并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 汪洁姚家奇周静
- 关键词:小儿斜视斜视矫正术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 默比乌斯(MSbius)综合征一例报道被引量:2
- 2016年
- 默比乌斯综合征(Mobius syndrome)是一种复杂先天性眼-面神经麻痹性疾病,临床罕见,发病率为1:50000~1:100000。德国神经学家默比乌斯(Mobius)于1888年报道并提出该病是由于先天性颅神经运动核发育不全所致,
- 程海霞兰文姚家奇陈志钧
- 关键词:内斜视
- 巩膜隧道切口入路治疗儿童先天性瞳孔残膜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评估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入路治疗儿童先天性瞳孔残膜(PP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接受PPM切除并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入路的患者17例(29眼)。收集患者手术前的病例资料,观察患者手术后瞳孔形态、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和眼压变化。主要的疗效指标为瞳孔形态的改善和术后BCVA,安全性评估主要基于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引起的散光变化。结果:17例PPM患者中,12例为双眼PPM,5例为单眼PPM,患者年龄3~151(48.9±30.7)个月。2眼的PPM仅累及虹膜,27眼的PPM与晶状体前囊粘连。所有患者均采用上方巩膜隧道切口进行手术。术后29眼均顺利切除PPM,瞳孔圆形,对光反射灵敏,前房深度正常。患者术前基线LogMAR视力为0.47±0.55,末次随访视力为0.23±0.1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医源性白内障、前房出血或角膜混浊等并发症,2眼术后出现一过性高眼压,经降眼压治疗后恢复正常。至末次随访,2眼散光度数增加,1眼由术前的0.50 D增至1.75 D,另1眼由术前的1.50 D增至2.25 D。2例大龄患者术前存在弱视,至末次随访仍在弱视治疗中。29眼随访时间为(18.2±17.4)个月。结论: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入路治疗儿童PPM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良好,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 符竹筠陈志钧姚家奇
- 关键词:瞳孔先天性瞳孔残膜巩膜隧道切口手术技术儿童
- 学龄期近视儿童中央角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学龄期近视儿童中央角膜厚度(CCT)和屈光度、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以及前房深度(ACD)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抽取眼科门诊就诊的7~16岁双眼近视儿童358例,选取右眼作为实验对象。所有儿童均使用复方托吡卡胺麻痹睫状肌后检影验光并计算获得等效球镜度(SE)。通过索维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检测获得AL、CCT、K值(K1:扁平K值,K2:陡峭K值)、ACD。并计算获得平均角膜曲率(Km)。结果近视屈光度平均值(-3.46±1.79)D;CCT平均(557.95±33.19)μm。CCT和年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022,P>0.05);男性和女性患儿之间CCT数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922,P>0.05)。CCT和SE、AL、ACD、K2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044,0.128,-0.044,-0.142,P>0.05)。CCT和K1(r=-0.218,P<0.01)、Km值(r=-0.183,P<0.05)之间呈负相关。结论在学龄期近视儿童中,CCT和年龄、性别、屈光度、AL、ACD、K2值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CCT和扁平角膜曲率K1,平均角膜曲率Km之间存在负相关性。
- 景娇娜姚家奇顾伟陈志钧
- 关键词:近视中央角膜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