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建玮

作品数:11 被引量:9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盆地
  • 4篇四川盆地
  • 4篇侏罗系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油气
  • 2篇致密
  • 2篇四川盆地中部
  • 2篇流体
  • 2篇流体包裹
  • 2篇流体包裹体
  • 2篇流体包裹体地...
  • 2篇非均质
  • 2篇非均质性
  • 2篇包裹体
  • 2篇包裹体地球化...
  • 2篇层系
  • 1篇地层
  • 1篇地层油气藏
  • 1篇地质

机构

  • 10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西南...
  • 1篇中国石油
  • 1篇《石油勘探与...

作者

  • 10篇范建玮
  • 8篇陶士振
  • 7篇庞正炼
  • 4篇张天舒
  • 3篇高晓辉
  • 3篇杨晓萍
  • 3篇张琴
  • 2篇杨家静
  • 2篇杨春
  • 2篇米敬奎
  • 2篇袁苗
  • 2篇吴因业
  • 2篇陈燕燕
  • 1篇张宝民
  • 1篇文龙
  • 1篇宋立臣
  • 1篇白斌
  • 1篇冯荣昌
  • 1篇张师本
  • 1篇王京红

传媒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矿物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编辑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第六届全国成...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3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本文运用流体包裹体方法,分析了地史时期捕获流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和GOI,恢复了油气充注的古地温、充注时期及其流体特征,揭示了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长期生烃、持续充注的特征。分析了流体包裹体中的气体成分和同位素特征,揭示了地史...
陶士振米敬奎高晓辉杨春张响响庞正炼范建玮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成藏机理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储集层微观结构及油气意义被引量:13
2018年
应用岩心分析、铸体和荧光薄片鉴定、常规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对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储集层微观特征进行定性研究,同时借助压汞、纳米CT及氮气吸附定量刻画大安寨段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尺寸与形态。将大安寨段储集岩分9类,储集空间分4大类14亚类,确定亮晶介壳灰岩是最有利储集岩类。刻画出小于1μm的储集空间占该储集层储集空间体积的91.27%,形态以缝状为主,并具良好连通性。通过建立储集空间模型,揭示出裂缝为主的微米级储集空间和纳米级孔、缝构成双重介质。储集空间以纳米级为主的大安寨段储集层资源丰度低,井控储量小,形成低产特征,但孔缝双重介质维持了该储集层长期产油,而缝状储集空间及发育的裂缝则是该储集层未采用致密油开发技术亦可规模产油的关键。
庞正炼陶士振张琴杨家静张天舒杨晓萍范建玮黄东韦腾强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储集空间结构特征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多尺度差异化富集及主控因素被引量:14
2019年
致密油的分布呈现大面积低丰度含油背景下局部富集的特征,亦只有在富集区内才能获得可观的商业油流。因此,甜点区的优选是致密油地质研究的重点。为分析致密油的富集规律,服务致密油甜点评价,以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依托油田详实的生产数据,运用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显微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资料,并结合综合地质成图,对致密油的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油的富集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占总井数22.5%的高产井产出了84.4%的油气,致密油富集程度的差异在盆地和区带尺度的分布上持续存在,并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差异化控制。在盆地尺度下,受二次运移的影响,烃源岩只能控制致密油的分布外边界,在有利烃源岩区内部无法严格约束甜点区分布。在区带尺度下,有利沉积相带控制了致密油富集区带的分布。致密油富集甜点受有利成岩相和裂缝的控制。基于上述认识,建立了一套致密油富集甜点评价参数体系,为致密油甜点选区提供支持。
庞正炼陶士振张景建张琴袁苗吴因业张天舒杨晓萍范建玮孙菲菲
关键词:四川盆地非均质性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夹层型页岩层系石油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被引量:12
2023年
目前,我国页岩层系石油勘探取得初步突破并呈现良好勘探前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是主力勘探战场之一。为更精细地分析长7主力产层——夹层型页岩层系内石油的分布规律与富集主控因素,依托典型油藏解剖、岩心和薄片观察、储层物性分析、岩石热解、场发射扫描电镜结合微区矿物分析以及石油充注运移物理模拟实验等方法,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夹层型页岩层系内石油在区带、油层以及油层内部多个尺度下,均呈现显著的分布非均质性;区带尺度下的石油富集主要受烃源岩品质与规模控制,油层尺度下石油的富集首先受源储配置控制,并受储层物性进一步控制,油层内部含油饱和度的强烈非均质性由成岩作用引起的孔隙发育非均质性导致。进一步的机理研究揭示:烃源岩提供运聚动力和烃类来源,并经历短距离二次运移是烃源岩控制区带尺度夹层型页岩层系石油富集的深层机理;运聚动力随砂岩夹层与烃源岩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是源储配置在油层尺度发挥富集控制作用的重要原因;储层物性与石油注入时所受阻力间的指数级关系,是物性控制油层及其内部石油富集的主要原因;裂缝通过降低砂岩夹层的启动压力梯度,提高运移效率,促进页岩层系内石油的富集与高产。
庞正炼陶士振张琴白斌林森虎张天舒陈燕燕范建玮孙菲菲
关键词:非均质性
川中地区龙王庙组洞穴充填物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10
2016年
依据洞穴充填物岩性、孢粉化石、主元素、痕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探讨了川中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大型洞穴的形成时期和充填过程。洞穴充填泥中孢粉化石时代为石炭纪—早白垩世,泥质岩具有高B含量、低Sr/Ba、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差别大的元素地化特征。认为龙王庙组洞穴主要形成于石炭纪—早二叠世古隆起大规模隆升暴露期,为风化壳喀斯特作用和顺层喀斯特作用叠加形成的,并经历了石炭纪—早二叠世的沉积充填和潜流携带古隆起高部位物质充填,及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活动期地表水携带溶解残余物沿断裂下渗充填过程。邻近龙王庙组尖灭线,受石炭纪—早二叠世风化壳喀斯特作用和顺层喀斯特作用影响的颗粒滩发育带为川中龙王庙组储层发育最有利地区。
周慧张宝民李伟单秀琴范建玮刘静江张师本文龙罗冰罗文军
关键词:下寒武统洞穴孢粉元素地球化学
关于一些油气藏概念内涵、外延及属类辨析被引量:10
2011年
随着油气勘探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发现油气藏的类型日益丰富,弄清不同类型油气聚集的概念内涵、外延和类属,是开展深入研究和应用的基础。详细讨论了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的内涵和属类,及其与连续型油气聚集的区别,指出了源外的连续型油气聚集必须具备大面积非常规(致密)储层、广覆式优质烃源岩和"源—储"上下紧密叠置、无缝对接这3条充分必要条件,以及圈闭形成条件和渗流聚集方式2项鉴别标志(本质属性)。
陶士振邹才能王京红范建玮
关键词: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非常规油气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被引量:2
2013年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多层系产气、大面积含气、天然气分布不受构造控制,气水分异差,含气饱和度变化大。前人对该区烃源岩和现今气田气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根据δ13C2介于-30‰^-24‰之间,δDC2H6=-150‰^-110‰(梁艳等,2006;肖芝华等,2008),认为须家河组天然气为自生自储的煤成气,煤系烃源岩全天候生气,根据有限的包裹体温度统计分布呈现双峰特征(90~100℃和130~150℃)。
陶士振米敬奎高晓辉杨春张响响庞正炼范建玮
关键词:须家河组流体包裹体三叠含气饱和度多层系煤成气
JCR暂停发布SCI收录期刊引证指标的原因探析被引量:1
2016年
对2010—2014年期刊引证报告暂停公布引证数据的SCI收录期刊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不公布期刊引证数据的原因。认为:办刊中应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期刊自引和堆叠他引异常,重视计量统计在编辑工作中的作用。科技期刊和数据库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建立客观、公正、与时俱进的数据库评价体系,是科技期刊健康发展和增强数据库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宋立臣范建玮
关键词:SCI期刊引证报告期刊自引
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形成条件与运聚特征
致密油是指赋存于覆压基质渗透率≤0.1mD的致密储层中的石油,单井一般无自然产能或自然产能低于工业产能下限,在一定经济条件和技术措施下可获得工业产量。本文从形成条件及运聚机理角度对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进行研究。1形成条件...
庞正炼陶士振吴松涛高晓辉范建玮
关键词:侏罗系四川盆地生油岩烃源岩
文献传递
层序演化对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有利储层类型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凉高山组为例被引量:17
2019年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滩坝相砂岩是致密油重要产层。生产数据表明,该储层非均质性强,亟需明确有利储层类型及其分布的主控因素。针对凉高山组湖相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利用岩心、露头、录/测井、岩石薄片、地球化学和古地貌等资料,应用湖侵—湖退体系域划分方法及沉积微相精细划分技术,识别不同级次的层序,精细剖析层序演化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储层的成因类型和有利储层分布。提出凉高山组沉积时期湖平面的升降控制了滩坝的形成与发育,滩坝主要分布于湖侵体系域。并将滨浅湖滩坝进一步划分为坝(坝主体、坝侧缘)、滩(近岸滩和远岸滩)2个微相,认为凉高山组有利储层受沉积微相控制,浅湖砂坝主体砂岩为有利储层。最后初步优选2个致密油勘探有利区,明确了滩坝相有利储层分布规律,对下步勘探决策有指导意义。
张天舒陶士振吴因业杨家静庞正炼杨晓萍陈燕燕袁苗刘敏范建玮冯荣昌
关键词:三角洲滩坝沉积微相有利储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