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前路
  • 3篇切迹
  • 3篇颈前
  • 3篇颈前路
  • 3篇关节
  • 3篇关节镜
  • 2篇髓型
  • 2篇椎间融合
  • 2篇膝关节
  • 2篇膝关节骨性
  • 2篇膝关节镜
  • 2篇膝关节镜检
  • 2篇内固定
  • 2篇内固定系统
  • 2篇颈椎
  • 2篇颈椎病
  • 2篇镜检
  • 2篇脊髓
  • 2篇脊髓型
  • 2篇脊髓型颈椎病

机构

  • 6篇河北省沧州中...

作者

  • 6篇赵秀泉
  • 6篇季海龙
  • 3篇张伟
  • 3篇于国胜
  • 2篇许俊岭
  • 1篇张丽
  • 1篇张伟

传媒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河北中医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时期膝关节镜检+单髁关节置换对前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4
2023年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膝关节镜检+单髁关节置换对前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前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镜检+单髁关节置换。其中,56例行同期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Outerbridge分级为Ⅲ级或Ⅳ级),44例行分期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Outerbridge分级为Ⅰ级或Ⅱ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3、6和12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和美国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4%,与对照组的88.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6和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时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OKS和WOMAC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WOMAC和OK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与分期行膝关节镜检+单髁关节置换治疗前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相当,但同期膝关节镜检+单踝关节置换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赵秀泉季海龙刘焕于国胜
关键词:膝关节镜检膝关节活动度
试论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意义
2016年
深入探讨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13年11月~2015年2月到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钛板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观察在采用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结果 经系统治疗,观察组JOA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n=30)术后共发生颈部切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3.33%;对照组(n=30)术后共发生颈部切口感染2例、植骨块滑落2例,明显的吞咽不适1例、脊髓神经根损害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x2=13.4842,P=0.0000)。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6.67%,对照组80.00%,两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整体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借鉴。
赵秀泉季海龙张伟唐连州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并发症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与钛板融合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2017年
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与钛板融合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85例中老年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Zero-P组(39例)和传统组(4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咽喉疼痛及吞咽困难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16个月行Odman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评价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失血、术后并发症方面均明显优于钛板融合器内固定术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和16个月在椎间隙高度、Cobb角变化、VAS评分及JOA评分方面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虽无显著性差异,但Zero-P组亦显现出一定的优势。结论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创伤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吞咽不适的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
季海龙赵秀泉张伟张丽许俊岭于国胜
关键词:前路疗效比较
膝关节镜检联合单髁关节置换术后X线参数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研究被引量:8
2023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膝关节镜检与单髁关节置换术后X线参数与其手术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2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关节镜检联合单髁关节置换术的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0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以西部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estern Ontario Ma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评估患者手术效果,比较术前及术后WOMAC评分。测量患者X线参数,包括Kellgren-Lawrence(K-L)分级、外侧髌股角、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髌骨Insall指数、沟角(sulcus angle,SA)、适合角(congruence angle,CA)。采用Spearman分析法及Pearson分析法分析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X线参数与其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K-L分级中0级8例,1级33例,2级39例,3级10例;外侧髌股角(14.12°±2.31°)、PTS(8.78°±2.65°)、FTA(168.95°±2.35°)、SA(131.25°±5.42°)、CA(12.06°±3.63°)、Insall指数(1.15±0.12)。术后患者WOMAC评分中关节僵硬、疼痛、日常功能活动及总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K-L分级与术后WOMAC评分呈正相关(r=0.670,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WOMAC评分与外侧髌股角、FTA、CA及Insall指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669、0.457、0.631、0.627,P<0.05),与PTS呈负相关(r=-0.700,P<0.05),与SA无显著相关性(r=-0.180,P=0.328)。结论膝关节镜检联合单髁关节置换术后患者WOMAC评分降低,X线参数可作为评价患者术后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其中术后K-L分级、外侧髌股角、FTA、CA及Insall指数与手术效果呈正相关,而PTS与手术效果呈负相关,SA与患者手术效果无显著相关性。
季海龙赵秀泉魏燃许俊岭
关键词:关节镜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手术效果
补肾活血中药联合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术治疗膝骨关节炎软骨缺损疗效观察及对血清β连环素、Diekkopf-1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联合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术治疗膝骨关节炎软骨缺损的疗效及对血清β连环素(β-catenin)、Diekkopf-1(DKK-1)的影响。方法将84例膝骨关节炎软骨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行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术治疗,术后行常规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1 d加服补肾活血中药。2组均连续治疗8周,8周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血清β-catenin、DKK-1水平,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预后量表(KOOS)评分变化情况,并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2%(41//42)]高于对照组[85.71%(36/42)](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β-catenin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血清DKK-1水平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清β-cateni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DKK-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KOOS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中药联合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术治疗膝骨关节炎软骨缺损疗效较好,可有效降低血清β-catenin含量,提高DKK-1含量,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治疗安全性较好。
张伟赵秀泉季海龙
关键词:补肾活血Β连环素
通痹胶囊配合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观察通痹胶囊配合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12例CS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及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给予通痹胶囊治疗,2粒/次,3次/d,疗程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I)评分,检测2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2组治疗第1,3,6个月的JOA评分、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均<0.05),NDI、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MDA水平均降低(P均<0.05),而SOD水平升高(P均<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通痹胶囊联合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CSM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减轻患者疼痛并提高独立活动功能,可能与抑制患者氧化应激状态有关。
赵秀泉季海龙张伟于国胜
关键词:通痹胶囊脊髓型颈椎病氧化应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