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新华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篇地震
  • 1篇地震数据
  • 1篇地震数据处理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模型
  • 1篇断裂带
  • 1篇多次波
  • 1篇多次波压制
  • 1篇多属性
  • 1篇正演
  • 1篇正演模拟
  • 1篇质控
  • 1篇质量管理
  • 1篇融合技术
  • 1篇软件系统
  • 1篇石炭
  • 1篇石炭系
  • 1篇数据处理
  • 1篇盆地
  • 1篇准噶尔盆地

机构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6篇黄新华
  • 2篇郑鸿明
  • 2篇王晓涛
  • 2篇范旭
  • 2篇苏艳丽
  • 1篇蔡义峰
  • 1篇李艳平
  • 1篇马晶晶
  • 1篇汪孝敬
  • 1篇吴孔友
  • 1篇张龙
  • 1篇仲伟军
  • 1篇贾春明
  • 1篇尹丽丽
  • 1篇潘拓
  • 1篇潘龙
  • 1篇夏雨
  • 1篇刘宜文
  • 1篇党志敏
  • 1篇蒋琳

传媒

  • 2篇复杂油气藏
  • 1篇新疆地质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结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被引量:11
2018年
红车断裂带结构特征及相关的成岩封闭作用是目前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断裂带研究中的热点,其内部结构能否准确、合理的划分对后续研究油气运移、断层封闭性等油气勘探中的关键问题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野外地质露头、岩心资料,重点对红车断裂进行了详细的内部结构划分,其石炭系顶部断裂主要有北北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四个方向,主要发育平行式、网状、羽状、斜交式、梳式、交切式等平面组合关系,识别了红车断裂带南段发育的多条走滑断层,建立了多因素控制下断裂带内部结构发育模式。通过对断层控圈、裂缝输导、胶结封闭等方面的探讨,确立了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为车拐地区的油气成藏及地震勘探井位部署提供了理论基础。
仲伟军黄新华张玉华贾春明吴孔友
关键词:结构特征红车断裂带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质控评价系统研究及应用
范旭潘龙郑鸿明张龙黄新华窦强峰王晓涛
主要技术内容:建立“地震数据处理质量分析与评价规范”:随着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软硬件产品的丰富,资料处理处理方法众多,同时针对勘探地质不同的目标,处理流程及处理质控分析环节及差异较大,增加了质控的难度。为统一质控评...
关键词:
关键词:软件系统
时变校正方法研究与应用被引量:4
2009年
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方法的基本假设是:地震波在低降速带为垂直入射、垂直反射,即地表同一位置,静校正量只与低降速带的厚度、速度和充填速度有关,而与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无关.这一假设是为了计算表层的延迟时而对表层模型的近似.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精细,以往的构造勘探逐步转向岩性勘探,叠加剖面地震响应的地质特征是正确岩性反演结果的基础.因此叠加过程中如何减小对振幅、频率、波形的影响,处理中如何保护好岩性信息是实现勘探转型的关键.本文通过模型道的约束,利用相关方法,消除了地表非一致性引起的剩余时差,使反射相位同相性增强,减少了叠加过程对地震高频成份的损失及对地震波形的改变,有利于地震属性的反演和AVO油气检测的自动识别.
郑鸿明彭勇蒋琳范旭黄新华
基于正演模拟的Radon变换多次波压制技术及应用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阶带连片地震资料存在的多次波给地震解释人员带来的麻烦,制约了该区石炭系的油气勘探发现。为此,通过建立区域地质正演剖面模型,参照实际观测系统,采用二维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进行正演计算,分层次组合使用了高精度R...
苏艳丽潘拓马晶晶王晓涛黄新华
关键词:正演模拟地质模型多次波RADON变换
多属性融合技术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针对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北斜坡DN8井区二叠系梧桐沟组二段有利储层分布不明确的问题,认为有利储层分布与沉积相存在很好的相关性。通过利用地震多属性模式识别技术,提取多种地震属性并根据地震属性与单井相类别的相关性进行优选,...
蔡义峰夏雨黄新华汪孝敬李艳平
关键词:沉积相
文献传递
基于井控标定与校正的静校正技术在石南地区的应用
2020年
从处理角度来说,中、长波长静校正精度是影响石南地区低幅度目标解释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受应用条件限制,各常规静校正方法所得结果较难满足低幅构造识别要求,且不同静校正方法所得中长波长形态差异较大。为此开展的基于井控标定与校正的静校正技术综合应用研究,是利用微测井成果、探井分层数据进行约束反演、质控标定与校正,保证静校正中、长波长量空间变化准确可靠。该方法能使最终静校正量误差控制在3 ms以内,基本能满足石南低幅目标区的地质综合研究需要,对其它探区静校正方法的综合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党志敏刘宜文尹丽丽苏艳丽黄新华
关键词:微测井静校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