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琼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临床病理
  • 4篇病理
  • 3篇肿瘤
  • 2篇细胞
  • 2篇腺肿瘤
  • 2篇临床病理分析
  • 2篇免疫
  • 2篇病理分析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血管瘤样
  • 1篇血管瘤样纤维...
  • 1篇研究生教育
  • 1篇胰腺
  • 1篇胰腺肿瘤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生物化学

机构

  • 7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作者

  • 8篇吴琼
  • 4篇欧玉荣
  • 2篇蔡兆根
  • 1篇李楠
  • 1篇杨燕
  • 1篇李明
  • 1篇谷从友
  • 1篇武世伍
  • 1篇金齐力
  • 1篇朱博
  • 1篇冯振中

传媒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涎腺类乳腺分泌性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分析涎腺类乳腺分泌性癌(MAS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6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涎腺腺泡细胞癌患者53例,取其存档蜡块,从中筛选出符合MASC特征的病例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学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8例MASC患者中,发生在右腮腺区4例,左腮腺区3例,左上颚部1例,均以发现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就诊。术后病理学检查符合MASC表现;肿瘤细胞:S-100、vimentin及CK7均呈弥漫强阳性(8/8例),mamaglobin呈强阳性(7/8例),GATA3阳性(2/8例),DOG-1阴性(7/8例)。术后随访15~64个月,其中无瘤生存6例,局部复发1例,均无远处转移,存活至今,合并其他疾病死亡1例。结论MASC是一种发生于涎腺的具有乳腺分泌性癌特征的恶性肿瘤,较罕见。确诊主要依赖术后病理组织检查及免疫表型,结合遗传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张金莲蔡兆根吴琼秦燕子王梦慧董修芹欧玉荣
关键词:涎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
膜联蛋白A1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2年
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1(Annexin A1)在正常肝、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Annexin A1在HCC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方法检测Annexin A1在20例正常肝、30例乙型肝炎、33例肝硬化和76例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与正常肝组织相比,HCC组织中Annexin A1mRNA表达显著增高,但Annexin A1蛋白表达量却较低,另外在不同数据库中Annexin A1 mRNA表达与HCC患者总生存期的相关性不一致。针对研究者队列的IHC染色结果显示,Annexin A1在正常肝、肝硬化和HCC组织中基本不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3.03%和1.32%,但在乙型肝炎组织中阳性率可高达43.33%,多呈弱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Annexin A1蛋白表达与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分析发现,该蛋白的表达与乙型肝炎炎症活动度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相关(P均<0.05),表现在Annexin A1蛋白表达阳性组的炎症活动度评分较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低。结论:Annexin A1蛋白在HCC组织中表达量低,尚不支持其成为HCC免疫组织学标志物,但该蛋白在乙型肝炎组织中部分表达,并与乙型肝炎患者的炎症活动度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相关,可能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诊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程倩倩王威吕振宇季文斌周雪丽吴琼杨燕
关键词:膜联蛋白A1肝细胞癌乙型肝炎蛋白表达
胰腺浆液性微囊性囊腺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5年
目的探讨胰腺浆液性微囊性囊腺瘤(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2013~2014年本科室诊断的2例SM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2例SMC既往有上腹部隐痛不适或腰痛等病史,均行CT检查示胰腺占位。肿瘤为单发、境界清楚的圆形肿物,大体呈微囊、海绵状,壁薄,囊内含清亮、稀薄液体;镜下见囊壁由含糖原的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构成,核小,居中,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免疫表型:瘤细胞CK7、CK19、vimentin、MUC1、inhibin-α、EMA阳性,特殊染色PAS阳性,NSE、Cg A、CD10、CD34等阴性。术后随访4~19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SMC是发生于胰腺外分泌部的一种罕见肿瘤,多数位于胰体、尾部,常见于老年女性患者,大部分患者实验室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均正常。经病理常规和免疫组化检测可以确诊。
李皖云秦燕子吴琼朱博谷从友欧玉荣
关键词:胰腺肿瘤
5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FH)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与PD-L1表达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AFH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PD-L1表达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者1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2~65岁;临床表现为皮下无痛性肿块。眼观:瘤体大小0.8~3.0 cm,切面灰白灰红色。镜检:瘤细胞结节样生长,可见纤维包膜和假血管样腔隙形成,肿瘤周边可见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Vimentin、Desmin、CD68、SMA、CD99及EMA阳性,CD34和S-100均阴性。3例PD-L1呈阳性表达。分子病理:3例检测到EWSR1基因分离信号。结论AFH是一种少见的中间性肿瘤,其诊断依据主要依靠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PD-L1可在AFH中表达,这将为AFH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赵洋吴宁琪舒莉珊吴琼欧玉荣
关键词: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理特征免疫组化PD-L1
精准医学模式下临床病理学研究生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培养被引量:2
2020年
精准医学是在传统的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基因技术与生物信息,并结合大数据科学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医学模式,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而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要做到与时俱进,就要充分提高对精准医学概念的认识,这更加凸显了临床与科研能力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以临床病理学专业研究生为对象,结合病理学教研室对临床病理学研究生的教学现状,培养具有一定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医学研究生,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与临床,也能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是实现精准诊断的方向。
吴琼吴琼武世伍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临床病理学
p16、ki-67联合E2F-1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诊断意义的探讨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p16、Ki-67、E2F-1在皖北地区宫颈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明确其中宫颈癌进展中的表达趋势,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临床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2016至2017年宫颈癌组织、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组织、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及对照组宫颈慢性炎组织各50例,免疫组化检测p16、Ki-67及E2F-1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16、Ki-67及E2F-1在对照组宫颈慢性炎、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0%、28.0%、80.0%、92.0%;8.0%、34.0%、76.0%、94.0%;10.0%、32.0%、60.0%、80.0%,阳性率表达存在差异性(χ^2=105.2,P<0.05;χ^2=92.3,P<0.05;χ^2=52.2,P<0.05)。组间分析p16、Ki-67、E2F-1阴性对照组与各实验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及宫颈癌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高级别组与宫颈癌组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p16、Ki-67、E2F-1蛋白表达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子宫颈癌的逐级形成与p16、Ki-67、E2F-1蛋白过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16、Ki-67联合E2F-1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及筛查宫颈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的标志物,为临床诊断及治疗供有效指导。
陈少华李明冯振中蔡兆根李然吴琼李楠
关键词:P16KI-67CIN
一种用于移液枪的提示铭牌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移液枪的提示铭牌,包括移液枪主体,所述移液枪主体的外部连接有提示铭牌本体,其技术方案要点是,通过设置提示铭牌本体,该提示铭牌本体可以采用金属、塑料或者贴纸等材料制成,可以采用焊接、螺丝连接或者粘贴...
张乔煜孙玉腾吴琼闫妍荣祥祥宋腾耿宗晓范新鹏何敏金齐力
消化道炎性纤维性息肉1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进一步探讨消化道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 IFP)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以期提高人们对此种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共15例IFP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IFP部位:胃窦4例,小肠8例,结肠1例,食管2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其余还表现为进食不畅、肠套叠及体重下降等。肿瘤均为单发,内镜显示突向腔内的黏膜下息肉。低倍镜下见瘤组织源于黏膜下层,梭形细胞呈洋葱皮样同心形排列并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34和Vimentin弥漫性阳性,CD117阴性,Ki-67阳性指数1%~5%。临床治疗:4例行腹腔镜下肿物切除术,4例行ESD术,7例行剖腹探查术。术后对15例患者进行随访,预后良好。结论 IFP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性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可以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刘梦梦舒莉珊巩幼洁吴琼张金莲欧玉荣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组织病理免疫表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