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川
- 作品数:9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人胚胎视网膜血管发生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1
- 1999年
-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人胚胎视网膜血管发生的调节作用。方法收集54例9~40周龄胎儿眼球后壁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①VEGF在视网膜的表达呈波峰式分布,高峰在9~13周及26周左右。②节细胞层的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呈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celnuclearantigen,PCNA)免疫反应阳性,水平波动,高峰在9~13周及21周前后,此期间梭形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形成内皮细胞索,经改建形成视网膜内层血管,26、34周起见内核层内、外缘血管内皮细胞呈PCNA免疫反应阳性,并保持至足月。③视网膜VEGF表达量与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细胞PCNA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736,P<0.01)。
- 宋跃赵劲松张晓光王宜李浩川李浩川梁文妹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正常人垂体滤泡星形细胞对S—100蛋白和波形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 1993年
- 应用 S—100蛋白、Vimentin、CK、NSE等4种抗体对63例正常人垂体的滤泡星AS细胞(FSC)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垂体运侧部的 FSC对S—100蛋白和 Vimentin反应阳性。而对 CK和 NSE为阴性。内分泌细胞大多数对CK反应阳性,少数对 NSE 阳性。S—100蛋白和 Vimentin双重染色进一步证明了FSC阳性细胞有3种不同的类型:S—100蛋白阳性;Vimentin阳性;S-100和Vimentin双阳性。研究结果证明了FSC是与神经外胚层的胶质细胞同源。
- 朱辉李玉林邱铁东李浩川金松杰
- 关键词:垂体前叶星形细胞蛋白
- 表皮钙粘素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被引量:3
- 1998年
- 目的 探讨E—CD在喉癌组织的表达与极其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E—CD在4例正常喉组织及40例喉癌和癌旁组织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①正常喉组织及癌旁组织E—CD表达强阳性,与喉癌组织差异显著。②不同分化程度的癌组织,其阳性表达呈明显差异。结论 E—CD免疫组化染色可作为判定喉癌细胞分化程度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 李浩川李兰朱桂彬马丕勇李玉林
- 关键词:喉癌免疫组织化学
- 荷癌大鼠血中高凝状态和早期血栓形成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 1998年
- 通过血液学检查及应用羊抗大鼠纤维蛋白原抗体的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实验组动物凝血系统改变及在组织中对纤维蛋白原抗原的表达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实验组动物血液中血小板数减少、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荧光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可见在肺、肾、心、脑、肝及肿瘤组织血管内呈阳性反应。证明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显示血中高凝状态及早期血栓形成,这对于判断早期血栓形成及分析血栓变迁过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李浩川朱桂彬王海燕李玉林
- 关键词:血凝血栓形成免疫组化纤维蛋白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瓣下上皮细胞植入的临床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4
- 1998年
-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瓣下上皮细胞植入的临床细胞学、病理学特点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对LASIK术后15~65天发生角膜瓣下上皮细胞增生的4只患眼行向鼻侧撕开角膜瓣,刮除植入及增生的有形物质,冲洗层间,重新将角膜瓣复位。结果术后1~12个月,无新的上皮细胞植入。将刮除的植入及增生的有形物质行临床细胞学、病理学检查,可见较多变性、坏死且呈散在或小团状分布的角膜上皮细胞及部分细长形的纤维细胞样细胞。膜样有形成分行组织学HE染色,可见淡蓝色的细颗粒状无结构物质,其中夹杂少量变性坏死的细胞。结论LASIK术后角膜上皮瓣下植入增生可出现瓣下乳白色有形物质,主要由细颗粒状无结构物质构成,夹杂变性坏死的细胞成分。具有不规则、匍匐性进展的特征,应尽早清除。
- 宋跃孙同张辉张辉陈力平李浩川
- 关键词:角膜磨镶术LASIK
- 疏水性表面活性剂对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的预防作用
- 1992年
- 本文将22只家兔随机分为三组。喂饲胆固醇诱发高脂血症。实验组给予疏水性表面活性剂Soluchorol,探讨其对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实验组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低于高脂组(P<0.01)。血清过氧化脂质亦低于高脂组(P<0.05)。二组主动脉斑块面积及厚度的对比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疏水性表面活性剂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及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但对Soluchorol的合成过程及其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使用剂量及毒性,试验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 李浩川李玉林邱铁东耿卓赵昕
-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高血脂病动脉硬化
- 化学疗法所致荷癌大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学观察
- 1997年
- 在应用新化学疗法对大鼠皮下移植肿瘤治疗研究中,观察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通过多种病理学染色方法及组织学图像分析方法,对实验组动物各脏器血栓形成与肿瘤坏死面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新化学疗法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实验组动物肿瘤坏死面积达66%~99%(平均84.6%),单独治疗组平均为26.9%,非治疗组平均为15.5%(P<0.01)(P<0.01);在新化学疗法组,各例均见有血栓形成,以肾、心、肝、肺为著,肿瘤坏死面积较大的大鼠血栓形成较多。证明有效的化学疗法在短期内使肿瘤大块坏死是导致DIC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 李浩川李玉林王海燕
- 关键词:DIC实验病理学药物疗法
- 反应性淋巴组织和滤泡性淋巴瘤中T细胞的分布及其生物学意义
- 1994年
- 应用6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形态学定量方法,对19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及11例滤泡性淋巴瘤组织中T细胞的分布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反应性淋巴滤泡中的了细胞90%以上分布于核分裂象较少的明区,而在核分裂象较多的暗区,T细胞仅占10%。在滤泡性淋巴瘤组织中,T细胞失去上述极性分布特点。组织学观察发现与肿瘤细胞的增殖相对应,T细胞呈弥漫型、边缘优势型、边缘型、部分边缘型、散在型等5种分布样式。根据上述结果推论T细胞主要介入正常及肿瘤性B细胞的分化过程。
- 李浩川李玉林张丽红
- 关键词:淋巴瘤T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 荷癌大鼠DIC血栓形成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 1997年
- 目的:探讨化学疗法所致DIC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HE,Frazer-Lendrum,PTAH和Elastic-Masson等染色,通过病理形态学观察,对荷癌大鼠在化疗过程中DIC时血栓形成、血栓变迁过程及组织形态学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实验组大鼠均见有血栓形成,并呈弥漫性分布;血栓呈均质状、丝网状、机质状及溶解状等四种形态,在同一视野内见有不同阶段的血栓形态。Frazer-Lendrum染色可显示早期血栓形成,Elastic-Masson及PTAH染色均可特异地显示血栓形态。结论:血栓的形态学性状及分类对血栓陈旧度的鉴别及分析血栓变迁过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李浩川李玉林王海燕
- 关键词:血栓形成DIC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