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亚男

作品数:16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安徽建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文学

主题

  • 4篇主题
  • 3篇社会
  • 3篇美国梦
  • 3篇黑人
  • 2篇叙事
  • 2篇社会性
  • 2篇女性
  • 2篇主人
  • 2篇主人公
  • 2篇主题比较
  • 2篇互文
  • 2篇互文性
  • 2篇婚姻
  • 2篇《紫色》
  • 2篇《最蓝的眼睛...
  • 2篇《看不见的人...
  • 1篇颠覆
  • 1篇对立
  • 1篇心理
  • 1篇心理认同

机构

  • 7篇安徽建筑工业...
  • 5篇安徽建筑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13篇卢亚男
  • 2篇洪叶

传媒

  • 3篇湖北经济学院...
  • 3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科技信息
  • 1篇黑河学院学报
  • 1篇景德镇学院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二章》与苏轼《卜算子》“孤独”主题比较
2008年
诗人用诗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在诗中思考人生,寻找生命的意义。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西方诗人与中国诗人对孤独有着不同的感受。以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二章》中的第二十五和第二十六节与苏轼的《卜算子》为例,通过对两者的写作背景及文本本身进行对比,来分析这两首诗所体现的孤独主题的"同"与"异"。
卢亚男
关键词:拜伦《卜算子》
《最蓝的眼睛》主题新探——扭曲的美国梦
2014年
通过对《最蓝的眼睛》文本以及美国梦本质的分析,本文认为"最蓝的眼睛"其实质是佩科拉追求的一个简单而又扭曲"美国梦"。她追求的是平等与公正,想成为美国土地上的一员,但是由于种族歧视的存在,其梦想注定了以悲剧收场。
卢亚男
关键词:美国梦社会关系亲情心灵
《紫色》与《对抗的力量》的互文性解读
2012年
运用互文性理论解读《紫色》与《对抗的力量》,认为两部小说在表现女性主义思想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分析了两部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女性的社会贡献和关于女性联盟的思想,认为这两部作品在诸多主题上构成了文本互文,可互为参照,互为指涉。
卢亚男
关键词:《紫色》女性主义互文性
破灭的美国梦——试析《看不见的人》主人公寻梦之旅
2011年
在解读《看不见的人》一书中,通过对美国梦内涵的解析,认为主人公在致力于追逐属于自己的"美国梦"过程中,由于自己天真单纯而忽略了当时的现实环境,从而造成了其梦想演变成了噩梦。
卢亚男
关键词:美国梦天真噩梦
试论《对抗的力量》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
2010年
美国黑人女性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前一直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直到废除奴隶制之后,黑人女性境况有了一定的改观,但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到来自种族与男权的双重压迫。《对抗的力量》这部小说集中描写了废奴后中产阶级黑人女性的生活状况。作品中女主人公萨福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伴随着这种意识,实现了自我,用行动谱写了一曲黑人女性的赞美之歌。
卢亚男
关键词:黑人女性自我意识婚姻母爱
Identific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s as Embodied in Notes of a Native Son
本文探讨了美国现代文学作家鲍德温《土生子札记》作品中心理认同与黑人身份构建的关系。 经过分析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心理认同是美国黑人身份建构的前提与过程,黑人身份是心理认同的结果。运用了三种心理学理论,即:弗洛伊...
卢亚男
关键词:美国现代文学鲍德温黑人身份心理认同
文献传递
《天堂》中的创伤叙事
2015年
莫瑞森的《天堂》记述了黑人种群的痛苦与创伤、彷徨与迷茫。莫瑞森从多角度考察了蓄奴制废止后,由此衍变出来的种族歧视给黑人带来了方方面面的消极影响。小说充满张力的语言、精湛的叙事技巧、精准的人物刻画向世人呈现了一幅黑人所受多元创伤的浮世绘,以此唤起整个种族团结平等的意识,同时也呼唤整个美国社会在种族问题上能够和谐共生,以达到促进民族融合的目的。
卢亚男
互文视角下的女性价值体现——《紫色》与《对抗的力量》的女性主题比较
2013年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一个新兴流派。它是由法国女权主义者克里斯蒂娃最先提出的,而后形成不同的分支。《紫色》作为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笔下的经典作品,与宝琳.霍普金斯的《对抗的力量》在主题叙述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而在互文性理论视角下,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探索黑人女性作品中的女性价值的体现。
卢亚男
关键词:互文性社会性
李恩富作品中的华人叙事探究
2012年
近期通过的《排华法案》道歉案再次引起人们对19世纪美国排华浪潮的关注。第一位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李恩富针对当时的反华情形,撰写了许多争取华人权益的文章。《我在中国的童年》(1887)和《中国人必须留下》(1889)是其中最有名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正面的华人形象:注重礼节的文明华人、勤奋惜时的情义华人以及不平则鸣的血性男儿,对美国人正确认识华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洪叶卢亚男
关键词:华人形象
《对抗的力量》中的黑人女性主体性之实现
2010年
美国黑人女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废奴运动后的早期,黑人女性境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抗的力量》这部小说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集中描写并探讨了废奴后中产阶级黑人女性的生活状态。本文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几位女性在各方面的成长历程,认为黑人女性已经在诸多方面实现了自身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实现挑战了男权机制与种族压迫。
卢亚男
关键词:主体性婚姻社会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