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合并轻度三尖瓣反流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对术后5年的三尖瓣反流程度、三尖瓣环径和右侧心腔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4~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36例,随机分配到两组:三尖瓣成形(TAP)组(n=18,缝合三尖瓣);三尖瓣非成形(nTAP)组(n=18,不干预三尖瓣),随访5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5年的三尖瓣反流程度、三尖瓣环径和右侧心腔的结构与功能,收集和比较其余临床指标。结果 TAP组男性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5.7±12.5)岁;nTAP组男性6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5.4±10.5)岁。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瓣膜病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纽约心功能指数、超声心动图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瓣膜病因均为风湿性瓣膜病。手术时间、体外转流时间和术后住ICU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三尖瓣反流均为1级。术后5年,两组间临床、超声心动图参数、三尖瓣0~4级反流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5年,TAP组和nTAP组2~4级三尖瓣反流分别为3例(16.7%)、6例(33.3%)。术后5年的舒张期三尖瓣环径与术前比较, TAP组减小[(32.6±3.5) mm vs.(35.6±4.7) mm,P<0.05]。nTAP组有扩大趋势[(34.9±2.7) mm vs.(32.7±3.6) 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5年两组的右侧心腔结构和功能参数均有改善(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手术时,同期对轻度三尖瓣反流形三尖瓣成形术,可改善右侧心腔结构和功能,缩小三尖瓣环径,或可降低术后5年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风险。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4岁,因'反复气急4月余,加重伴晕厥4 d'于急诊入院。患者4个月前出现活动后气急、乏力,伴颜面浮肿,无发热、咳嗽、咳痰,无头晕、双下肢水肿等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重度狭窄。当地医院建议入院治疗,患者未重视及治疗。4 d前,患者出现胸闷、气急,伴晕厥、腹胀,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利尿等纠正心力衰竭的治疗,病情无好转。6 h 前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加重,于我院急诊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