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健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黄斑
  • 2篇断层扫描
  • 2篇视网膜
  • 2篇特发性
  • 2篇特发性黄斑裂...
  • 2篇中心凹
  • 2篇网膜
  • 2篇相干断层扫描
  • 2篇裂孔
  • 2篇脉络膜
  • 2篇脉络膜血管
  • 2篇内界膜
  • 2篇内界膜剥除
  • 2篇界膜
  • 2篇黄斑裂孔
  • 2篇黄斑中心
  • 2篇黄斑中心凹
  • 2篇光学相干
  • 2篇剥除

机构

  • 7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眼科医...

作者

  • 7篇王健
  • 5篇陈松
  • 4篇何广辉
  • 4篇武斌
  • 2篇韩梅
  • 2篇马映雪
  • 1篇王晓刚
  • 1篇杨继红
  • 1篇李莹
  • 1篇段红涛
  • 1篇董蒙

传媒

  • 3篇中华眼底病杂...
  • 2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中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观察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在250~600μm之间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IMH并经过OCT测量黄斑裂孔最小直径在250~600μm之间的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按照黄斑裂孔直径并将其分为中直径(250~400μm)裂孔组(M组)25例及大直径(401~600μm)裂孔组(L组)2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行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轴测量,双目间接检眼镜及OCT测量黄斑裂孔直径,观察术后两组黄斑孔闭合及BCVA情况。结果:手术后随访时间1~24个月,其平均随访时间为(12.5±6.1)个月。(1)黄斑裂孔闭合率M组与L组分别为100%和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265,P=0.066)。(2)M、L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33±0.27、1.18±0.34。与手术前平均logMAR BCVA比较,M组患眼logMAR 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6,P=0.016);(3)L组患眼术前术后logMAR 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6,P=0.124)。结论:剥除内界膜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在250~600μm之间IMH闭合率高,对于250~400μm之间IMH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明显;对于401~600μm之间的IMH,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效果不理想。
高翔陈松何广辉王俊华武斌王健马映雪田歌孟硕硕
关键词:内界膜剥除特发性黄斑裂孔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多模式影像特征
2023年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女性,单眼发病;年龄(61.1±9.3)岁。均主诉单眼视力突然无痛性下降伴视物变形。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同时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4只眼。6只眼中,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3只眼;微脉冲激光光凝和(或)局部热激光光凝治疗5只眼;光动力疗法治疗1只眼。治疗后失访1例,其余5例患者随访时间(9.2±7.4)个月。随访时采用首诊时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临床表现、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反应。结果患眼基线BCVA0.1~0.5。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旁孤立血管瘤样病灶,其周围伴细小出血及硬性渗出,其中可见相邻2个孤立血管瘤样病灶2只眼。FFA、ICGA检查,黄斑旁血管瘤样病变早期呈边界清晰的强荧光;FFA晚期荧光素渗漏增强;ICGA晚期无明显荧光素渗漏,可伴有冲刷现象。未见其他视网膜或脉络膜血管异常。OCT检查,所有患眼黄斑区均可见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卵圆形管腔样结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431±76)μm。OCTA检查,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卵圆形管腔样结构内均可见血流信号。其中,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可见血流信号2只眼,其在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也可观察到,但血流信号强度较SCP稍弱;仅DCP可见血流信号2只眼;SCP、DCP均可见相近强度的血流信号2只眼。治疗后,4只眼出血基本吸收,硬性渗出部分消退,CMT降低,中心凹神经上皮层间囊腔减小,血管瘤样病灶范围缩小,BCVA提高;1只眼黄斑区囊腔减小、硬性渗出部分吸收,后因血压波动复发。末�
段红涛李莹解士勇李立丛春霞王健韩梅
光动力疗法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观察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o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CV患者46例48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OCT及OCTA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常规剂量先行PDT治疗,3~5 d内再联合抗VEGF治疗,随访3~24个月。分析并比较PCV治疗前后视力、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OCTA上息肉病灶、异常分支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视力均提高,CRT均下降。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50±0.40)logMAR,治疗后24个月为(0.44±0.37)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2,P<0.05)。治疗前CRT为(601.89±183.88)μm,治疗后24个月CRT厚度为(457.54±207.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8,P<0.05)。治疗前48眼中OCTA上息肉病灶检出率70.8%,ICGA上息肉病灶检出率100.0%;34眼联合OCTA检查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息肉病灶完全消退率分别为79.4%、78.8%、75.8%和83.3%。治疗前14眼在OCTA检查中未发现息肉病灶,在联合治疗后复查OCT,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指状突起消退率分别为71.4%、76.9%、75.0%、87.5%。患者联合治疗OCTA上BVN的面积治疗前为(0.916±0.215)mm^2,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分别为(0.823±0.286)mm^2、(0.909±0.312)mm^2、(1.121±0.389)mm^2和(1.672±0.230)mm^2。结论典型的PCV病变在PDT联合抗VEGF治疗后能安全有效地显著改善和稳定患者的视力、降低CRT、促进息肉病灶消退。无创、快速和可重复的OCTA联合O
韩珺琳张桐梅解世勇丛春霞李立王健韩梅
关键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填充后角膜细胞形态学改变的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填充后角膜细胞形态学改变,探讨激光共焦显微镜在早期发现硅油相关的角膜病变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厚度、基底上皮下神经纤维数量及其他各层细胞的形态学改变进行观察记录。观察视网膜脱离患者57例(57只眼),均在局麻下行保留晶状体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根据是否眼内填充硅油分为硅油填充组29例(29只眼)和对照组28例(28只眼)。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三个月对术眼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记录相关数据。结果激光共焦显微镜显示硅油填充组术后角膜上皮细胞层出现不规则形反光增强颗粒,基底上皮下神经数量有所减少,前基质内出现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基质层内可见高反光的白色小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形性,内皮细胞密度有显著的下降,角膜厚度无明显变化。结论在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硅油填充后角膜的共焦显微镜图像的改变早于临床表现,激光共焦显微镜是早期发现硅油填充术后角膜形态学改变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王健陈松
关键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共焦显微镜
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中等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观察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为250~400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为Ⅳ期IMH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裂孔最小直径为250~400μm的患者45例45眼,随机分为常规内界膜剥除组(常规组)22眼及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保留组)23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常规组剥除后极部包括黄斑区内界膜至血管弓,保留组则保留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300~400μm直径的内界膜,全气-液交换后无菌空气填充。手术后随访时间为(21.52±5.68)个月,观察术后两组黄斑裂孔闭合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结果常规组与保留组患者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分别为(337.77±34.54)μm和(324.87±31.95)μm;黄斑裂孔指数分别为0.53±0.09和0.51±0.08,BCVA LogMAR分别为0.95±0.20、1.30±0.2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常规组与保留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95.45%和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9)。常规组、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分别为0.72±0.15、0.49±0.11,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9,P<0.001)。结论常规内界膜剥除术与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对于治疗直径为250~400μmⅣ期IMH成功率较高,行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的剥除术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要好于常规内界膜剥除术。
王俊华陈松何广辉高翔武斌王健马映雪董蒙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剥除术
单眼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双眼脉络膜血管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观察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单眼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变化。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2018年1~3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单眼急性CSC患者24例48只眼(病例组)纳入研究。将病例组患者的患眼、对侧眼分别设为CSC组、对侧眼组,均为24只眼。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1名21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观察受检眼黄斑区结构,并测量黄斑区半径1mm圆形范围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三组受检眼之间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的差异。结果OCT检查结果显示,CSC组患眼均可见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伴或不伴RPE脱离分别为20、4只眼。对侧眼组24只眼中,厚脉络膜性RPE病变(PPE)13只眼(54.2%)。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黄斑区未见视网膜、脉络膜结构异常。OCTA检查结果显示,CSC组、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分别为1.759±0.132、1.924±0.463、1.940±0.033。与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比较,CSC组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1、6.474,P=0.000、0.000);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8,P>0.05);对侧眼组中PPE眼与无RPE改变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6,P>0.05)。结论单眼急性CSC患者54.2%的对侧眼存在PPE;患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较对侧眼及正常眼降低。
侯军军陈松王晓刚武斌何广辉王健杨继红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显像
阿托伐他汀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XC趋化因子受体4表达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2018年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ATV)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中 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表达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鉴定大鼠BMSC。将第4-6代细胞分为对照组和ATV处理0.1 nmol/L组、1.0 nmol/L组、10.0 nmol/L组、100.0 nmol/L组、1 000.0 nmol/L组。ATV处理12 h后,细胞免疫荧光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CXCR4蛋白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CXCR4 mRNA表达;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组间细胞中mRNA、蛋白表达和细胞迁移能力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1.0 nmol/L组、10.0 nmol/L组细胞中CXCR4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0.1 nmol/L组、100.0 nmol/L组、1 000.0 nmol/L组明显增高;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10.0 nmol/L组细胞中CXCR4 mARNA、蛋白表达均较1.0 nmol/L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mARNA=20.36,P=0.005;F蛋白=33.17,P=0.009);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结果显示,10.0 nmol/L组细胞迁移能力较1.0 nmol/L和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7,P=0.000)。结论较低浓度ATV可呈剂量依赖性促进体外培养的BMSC中CXCR4表达并提高其迁移能力。
武斌陈松张惟何广辉王健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阿托伐他汀受体CXCR4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