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晓
-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白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白银市2009—2016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白银市2009-2016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进一步掌握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性行为特点及HIV感染状况,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和有效的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分析白银市2009-2016年MSM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采集调查对象血液标本检测HIV抗体和梅毒。结果白银市2009-2016年共监测男男性行为者1 657名,以20~29岁未婚、高中或中专文化者为主。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知晓率呈逐步提高趋势(χ^2=26.15,P<0.05)。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呈下降趋势(χ^2=16.74,P<0.05),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呈上升趋势(χ^2=45.01,P<0.05)。HIV抗体阳性率和梅毒感染率分别为2.9%、4.47%,各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7、4.79,P值均>0.05)。结论白银市MSM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较低,有感染HIV、梅毒和进一步扩大传播的危险,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 罗文晓刘志琦刘世文刘慧蓉马骥雄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男男性行为者
-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白银市艾滋病疫情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分析甘肃省白银市"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艾滋病感染状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十三五"期间艾滋病防控相关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xcel数据库整理并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十二五"期间白银市HIV/AIDS疫情报告资料。结果 "十二五"期间白银市艾滋病疫情逐年上升,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102例,死亡10例;全市5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白银区病例数最多、占55.88%(57/102);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1.75∶1;年龄集中于20~49岁,占90.20%(92/102);以初中和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为主,分别占31.37%(32/102);居前三位的职业分别是家务及无(待)业者、农民(民工)和工人,分别占45.10%(46/102)、21.57%(22/102)和10.78%(11/102);未婚报告例数最多,占44.12%(44/102);以性途径传播为主,占89.21%(91/102)。结论白银市虽处于艾滋病低流行地区,但是艾滋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十三五"期间,应继续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加大艾滋病防控工作力度,有效地遏制并防止艾滋病疫情蔓延流行。
- 刘志琦罗文晓刘慧蓉马骥雄
- 关键词:艾滋病疫情
- 白银市丙型肝炎诊断及数据质量核查分析
- 2021年
- 目的了解甘肃省白银市医疗机构现行丙型肝炎诊断标准应用现状,促进丙型肝炎病例诊断和报告的规范性。方法2020年在具备血清抗-HCV检测能力的所有医疗机构中,选择抗-HCV阳性的全部病例,按照现行丙型肝炎诊断标准判定后,复核病例相关信息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结果丙型肝炎病例漏报率为48.41%,错误报告率为34.32%,临床诊断病例漏报率(60.26%,χ^(2)=11.500)和错误报告率(41.03%,χ^(2)=7.586)均高于确诊病例(29.17%和19.23%,P<0.05);诊断分类正确率为36.92%,急慢性分类正确率为23.08%。结论白银市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病例漏报率及错误报告率较高,诊断分类、急慢性分类正确率较低;建议加强全市丙型肝炎诊断和报告培训及督导,提高工作质量。
- 王犇张入学罗文晓窦世强
- 关键词:丙型肝炎漏报错报
- 2011—2018年白银市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分析甘肃省白银市艾滋病(AIDS)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2018年白银市的艾滋病疫情数据。结果 2011-2018年白银市共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感染者/AIDS病人)274例,其中新发现并报告数随扩大HIV抗体筛查人次数的增加而大幅上升;以青壮年为主,20~49岁年龄组共计203例、占74.09%,近年老年病例增多,60岁及以上组报告31例、占11.31%,均为2016-2018年报告病例;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267例、占97.44%),其中异性传播176例(64.23%)、同性91例(33.21%);平川区和白银区以男男同性性传播为主,靖远县、会宁县和景泰县多为异性性传播。结论甘肃省白银市艾滋病处于低流行态势,但疫情呈上升趋势,60岁及以上人群HIV感染者/AIDS病人增长较快,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应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
- 罗文晓王犇刘慧蓉窦世强
-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
- 2012—2021年白银市艾滋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 了解和掌握2012—2021年甘肃省白银市HIV/AIDS的流行特征,为白银市制定防控措施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中获取2012—2021年白银市HIV/AIDS病例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白银市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2—2021年白银市共报告HIV/AIDS病例409例,其中HIV感染者214例、AIDS病例195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χ^(2)=82.500,P=0.000);白银市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白银区最多、占57.95%;男女性别比为6.05∶1;年龄中位数为41岁,20~49岁人群占65.52%,≥50岁人群报告病例构成比上升较快(趋势χ^(2)=35.256,P=0.000);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6.82%,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例各年度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70,P=0.004),不同婚姻状况的病例各年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Fisher确切概率法,P=0.152)。结论 白银市艾滋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大HIV抗体筛查力度,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有关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防控意识,遏制艾滋病疫情的持续加重。
- 王犇曾同霞罗文晓
-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HIV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