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
-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外源性气管支气管异物151例术前影像分析
- 2025年
- 目的 探讨儿童外源性气管支气管异物(TFBs)的术前影像学特点,以期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51例儿童外源性TFBs病例的术前影像学资料。结果 术前影像学直接征象部位与术中所见异物滞留部位的符合率为84.11%(127/151)。间接征象以肺气肿的检出率(34.44%)最高。相较于气管异物和左侧支气管异物,右侧支气管异物更易出现右侧肺气肿征象(P<0.001);相较于气管异物和右侧支气管异物,左侧支气管异物更易出现左侧肺气肿征象(P<0.001)。胸部X线的阳性征象检出率为79.17%(19/24),直接征象检出率为12.50%(3/24),间接征象检出率为66.67%(16/24);胸部CT的阳性征象检出率为100.00%(149/149),直接征象检出率为98.66%(147/149),间接征象检出率为57.72%(86/149)。胸部CT的阳性征象及直接征象检出率均高于胸部X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CT和胸部X线的间接征象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部CT平扫与胸部CT三维重建的阳性征象、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像学检查在儿童外源性TFBs的诊断及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且胸部CT检查显著优于胸部X线检查,可作为首选;胸部CT平扫对儿童外源性TFBs的检出率与胸部CT三维重建相仿;肺气肿是儿童外源性TFBs最常见的间接征象之一,且倾向于出现在支气管异物的同侧。
- 黄庆雷俊杰潘家龙林冬云陈翠芳
- 关键词:气管支气管异物X线肺气肿儿童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通过Snail诱导肝卵圆细胞上皮-间质化
- 1944年Opie等[1]在大鼠诱发肝癌的过程中发现卵圆细胞,1956年Farber首次将其命名为卵圆细胞[2],1958年Wilson等[3]推测卵圆细胞可能是肝脏的干细胞,随后人们发现人体肝脏内也存在卵圆细胞。目前普...
- 黄庆
- 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肝卵圆细胞
-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血清IgE水平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观察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变化情况。方法20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111例患儿用于IgE水平观察,89例患儿用于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观察。IgE入选患儿根据诊断标准分为喘息组(54例)与非喘息组(57例);另选取44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呼出气一氧化氮入选患儿根据诊断标准分为喘息组(49例)与非喘息组(40例);另选取42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IgE水平、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结果喘息组的血清IgE浓度(24.56±11.02)mg/L高于非喘息组的(11.85±7.70)mg/L及健康对照组的(4.50±3.66)mg/L,非喘息组的血清IgE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23.02±7.49)ppb高于非喘息组的(13.90±3.71)ppb及健康对照组的(10.71±3.87)ppb,非喘息组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E在喘息发生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可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可以通过检测血清IgE水平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为感染后早期干预提供指导意见,进而避免发生气道变态反应炎症,通过减轻临床症状促进支气管哮喘病情恢复。
- 冯冰纪国业黄庆朱冬卉林冬云
- 关键词: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免疫球蛋白E呼出气一氧化氮
- TGF-β诱导肝癌细胞向肿瘤干细胞分化的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肝癌细胞向肿瘤干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TGF-β诱导肝癌细胞(Hep G2细胞)上皮间质化(EMT),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癌细胞EMT指标变化。流式细胞术、蛋白免疫印迹法及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癌细胞受诱导后干细胞标志物EPCAM变化,并检测Wnt通路的β-catenin变化及激光共聚焦检测β-catenin入核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β-catenin沉默后干细胞标志物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的变化。结果 TGF-β可诱导肝癌细胞形态的改变、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下调和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上调,肝癌干细胞标志物EPCAM上调。TGF-β可能通过激活Wnt通路β-catenin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以及促进其核转录诱导肝癌细胞向干细胞分化。沉默β-catenin可以抑制TGF-β诱导肝癌细胞向干细胞分化的过程。结论TGF-β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向肿瘤干细胞分化。
- 黄庆邹旻红邓伟雄罗时敏焦兴元曹杰
- 关键词:肝癌细胞肿瘤干细胞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 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究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胸部X线特点,分析影响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16例新生儿肺炎病例,基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衣原体检测结果将入组病例分为衣原体阳性组(17例)和衣原体阴性组(99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胸部X线特点,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新生儿衣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一般情况方面:两组入院年龄、性别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围生期情况方面:两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早产、胎膜早破、羊水混浊、胎盘早剥、脐带绕颈、脐带扭转、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衣原体阳性组经阴道娩出率为100.00%,高于衣原体阴性组的61.62%(P<0.05)。临床表现方面:两组起病年龄、发热、鼻塞、咳嗽、痰鸣、气促、湿性啰音、干性啰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衣原体阳性组重度肺炎、口吐泡沫、眼分泌物增多、吸气性三凹征发生率分别为58.82%、52.94%、35.29%、52.94%,高于衣原体阴性组的24.24%、27.27%、1.01%、24.24%(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比、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尿白细胞阳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衣原体阳性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3.36±3.34)×10^(9)/L、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1.71±0.72)×10^(9)/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5.64±1.86)×10^(9)/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2.23±9.44)%、血清C反应蛋白(CRP)5.70(1.56,15.50)mg/L、血清降钙素原(PCT)0.15(0.12,0.19)ng/ml均高于衣原体阴性组的(10.65±2.84)×10^(9)/L、(1.29±0.43)×10^(9)/L、(3.56±2.16)×10^(9)/L、(32.09±12.98)%、0.30(0.20,1.10)mg/L、0.11(0.09,0.15)ng/ml,外周�
- 黄庆雷俊杰潘家龙林冬云
- 关键词:衣原体肺炎新生儿胸部X线表现结膜炎
- 肺炎链球菌与EB病毒共感染儿童坏死性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 2024年
-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与EB病毒(EBV)共感染儿童坏死性肺炎(NP)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4月15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NP患儿的病历资料,并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和PubMed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2岁,因“咳嗽10余天,反复发热6天,呼吸困难3天”收治入本院。患儿胸部CT显示右肺中叶实变伴多发空洞形成,右侧胸腔积液。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病原学分析,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未检出致病微生物,而靶向高通量测序(tNGS)则检出高序列数的肺炎链球菌、人类γ疱疹病毒4型(为EBV)以及低序列数的流感嗜血杆菌和人类哺乳动物腺病毒C组。治疗措施包括给予患儿抗菌药物、祛痰药、抗凝血药、糖皮质激素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以及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可弯曲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等。治疗21天后患儿康复出院。3个月余随访中,患儿状态良好。相关文献显示,引起我国儿童NP的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腺病毒和流感病毒等。国内外医学文献中EBV相关性NP的成人病例已见1例,但儿童病例迄今尚未见报告。结论EBV可能参与儿童NP发病,但目前依据尚不充分。基于病原微生物tNGS有助于NP患儿的病原学诊断和抗微生物治疗的精准性,但临床上对其报告应谨慎解读。
- 黄庆雷俊杰潘家龙林冬云
- 关键词:坏死性肺炎EB病毒肺炎链球菌儿童
- 清远地区0~14岁儿童外源性气管支气管异物流行特点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
- 2024年
- 目的分析清远地区儿童外源性气管支气管异物(tracheobronchial foreign bodies,TFBs)的流行特点,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回顾2013年至2022年间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岁以下儿童外源性TFBs病例,收集并分析患儿的性别、发病年龄、居住地、发病时间、诱发因素、异物种类、异物滞留时间、异物滞留部位、并发症、治疗、转归等,总结其流行特点,并据此探讨预防对策。结果共纳入159例,其中101例(63.52%)来自农村,58例(36.48%)来自城市。发病高峰出现在冬季(66例,41.51%)。发病年龄在4~95月龄,多数(139例,87.42%)在36月龄以下。男性99例(62.26%),女性60例(37.74%),男女比例1.65:1。异物种类以坚果和种子类(128例,80.50%)及动物骨骼(15例,9.43%)为主。坚果和种子类异物中最常见的是花生(64例,40.25%)和瓜子(46例,28.93%),之后为黄皮果核(6例,3.77%)。坚果和种子类异物在12月龄患儿中更常见(χ^(2)=25.895,P<0.001),而动物骨骼类异物在0~11月龄患儿中更常见(χ^(2)=38.590,P<0.001)。多数患儿(142例,89.31%)在进食过程中发病,其中,进食坚果和种子类诱发者在≥12月龄患儿中更常见(χ^(2)=22.365,P<0.001),而进食带骨食物诱发者在0~11月龄患儿中更常见(P<0.001)。0~11月龄患儿进食带骨食物诱发者共8例,其中进食猪骨粥诱发者7例,进食黄鳝粥诱发者1例。大多数患儿(148例,93.08%)发病时有监护人在场。气管异物在≥24月龄患儿中更常见(χ^(2)-7.367,P=0.007),而单侧支气管异物则在0~23月龄患儿中更常见(χ^(2)=5.210,P=0.0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较长的异物滞留时间(OR=1.489,95%CI:1.098,2.020)和较小的发病年龄(OR=0.646,95%CI:0.459,0.908)是发生并发症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159例患儿经治疗后痊愈出院151例(94.97%),转诊7例(4.40%),死亡1例(0.63%)。结论与年龄不匹配的食物暴露是清远地区儿童发生外源性TFBs的主要诱因,花生、瓜子、带骨食物及
- 黄庆潘家龙陈翠芳雷俊杰林冬云
- 关键词:气管异物气管支气管异物流行病学儿童
- 腺病毒肺炎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变化及其在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腺病毒肺炎(adenovirus pneumonia,AP)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变化及其在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9例AP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情况,并与61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P患儿的单核细胞计数水平较高(P<0.001)。住院初期重症腺病毒肺炎(severe adenovirus pneumonia,SAP)组及普通腺病毒肺炎(general adenovirus pneumonia,GAP)组单核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SAP组单核细胞计数低于GAP组(P<0.05)。住院后期GAP组单核细胞计数较前下降(P<0.05),而SAP组单核细胞计数下降不显著(P>0.05),SAP组单核细胞计数高于GA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初期较低的单核细胞计数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0.004)。住院初期单核细胞计数用于预测SA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42,最佳截断值为1.05×10^(9)/L,灵敏度为74.3%,特异度为63.5%。结论AP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呈不同程度升高,SAP病例升高程度不及GAP病例,但下降较后者慢。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估AP患儿病情进展风险的潜在指标之一。
- 黄庆潘家龙林冬云
- 关键词:腺病毒肺炎单核细胞计数
- 那些被宝宝误吸进气管的食物
- 2025年
- 误吸异物(俗称"呛着了"),是儿童时期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造成儿童误吸的异物种类存在差异,国内最常见的是食物.借助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如CT检查,能在体外将气管内的异物直观地显示出来.接下来,让我们借助CT,看看几种常见食物被宝宝误吸进气管后的样子,加深印象,引起重视.以下图片均来源于作者所在医疗机构的真实病例.
- 黄庆
- 关键词:食物气管误吸C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