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琴 作品数:9 被引量:53 H指数:4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小儿阑尾炎评分联合高频超声对5岁以上儿童阑尾炎类型的判别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探讨小儿阑尾炎评分(pediatric appendicitis score,PAS)联合高频超声对5岁以上儿童阑尾炎类型的判别价值。方法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普外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94例急性阑尾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0例,女性124例;年龄(8.94±2.28)岁。收集每例患儿的PAS,并对术前超声结果进行判读。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所有患儿分为单纯性阑尾炎组(113例)和非单纯性阑尾炎组(281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PAS及超声征象,取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逐步Fisher判别分析以构建判别函数。通过自身检验、交叉检验评价判别函数的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共13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PAS、阑尾壁层次不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病程、阑尾周围积液、阑尾增粗、阑尾周围脂肪增厚共7个指标进入判别函数。自身检验及交叉验证的结果均显示,该函数判别阑尾炎类型的准确率为94.7%(373/394);检验组验证结果显示,该函数判别阑尾炎类型的准确率为94.4%(84/89)。判别方程式:单纯性阑尾炎组为Y_(1)=-14.446-1.312X_(3)+1.102X_(5)+0.481X_(2)+0.065X_(1)-1.884X_(6)+4.046X_(4)+3.878X_(7),非单纯性阑尾炎组为Y_(2)=-36.834+1.509X_(3)+4.297X_(5)+0.687X_(2)+0.110X_(1)-0.167X_(6)+3.432X_(4)+0.874X_(7)。结论PAS联合高频超声有助于判别5岁以上儿童阑尾炎类型,进而指导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儿童急性阑尾炎治疗策略,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郭宏溪 杨俊 卞红强 杨虎 郭琴 孙贝贝关键词:超声检查 儿童小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分析和总结儿童小肠套叠(SBI)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儿童SBI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4例SBI患儿,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4个月-13岁3个月(平均57.6个月);临床表现为腹痛18例,呕吐10例,腹胀7例,血便4例,腹泻4例,可触及腹部包块1例。17例患儿为暂时性SBI,经保守治疗再次行腹部彩超、CT检查或对比剂(空气)灌肠可见SBI自行复位且临床症状消失。7例行手术治疗,4例患儿术中可见病理性诱发点,其中3例为梅克尔憩室,1例为小肠息肉;2例术中证实为SBI,行手法复位成功,未见病理性诱发点;1例患儿术前虽已无临床症状,但多次行影像学检查仍提示SBI,术中探查见套叠已复位,但可见肠壁卡压痕迹。结论SBI需区别对待,暂时性SBI可自行复位,可行保守治疗但需严密监测患儿,包括多次影像学检查。但持续性SBI则需手术探查,而对于临床症状不重的持续性SBI患儿也可考虑腹腔镜探查。 彭飞 郑凯 郭琴 左楚清 王育继 李正峰 卞红强关键词:小肠套叠 自行复位 儿童 布拉氏酵母菌辅助磷酸铝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考察布拉氏酵母菌辅助磷酸铝对急性腹泻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腹泻患儿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磷酸铝凝胶2.5g,po,qd;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胶囊0.25g,po,bid。两组患儿均治疗3d。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腹泻、腹痛、呕吐及大便常规异常)消失时间与治疗前后的大便频率、大便性状评分、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70.91%),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大便频率、大便性状评分、免疫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大便频率、大便性状评分和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的大便频率、大便性状评分和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D3+、CD4+、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CD8+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儿的免疫功能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口干和便秘的总发生率分别为5.45%、9.0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辅助磷酸铝治疗小儿急性腹泻可显著改善患儿症状体征,缩短病程,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王丹 叶悄红 郭琴关键词:布拉氏酵母菌 磷酸铝 小儿急性腹泻 炎症反应 小儿重大先天性畸形疾病微创治疗的创新与推广 汤绍涛 童强松 阳历 李帅 普佳睿 曹国庆 毛永忠 梅红 王勇 李时望 杨俊 刘勇军 郭琴 杨春雷 该课题依托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攻关课题子项目(严重结构异常筛查、诊断和治疗规范化方案改进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表观遗传学修饰诱导炎性Treg细胞分化并参与胆道闭锁发病的作用及其机制;调节性和效应性T细胞亚群参与胆道闭...关键词:关键词:微创治疗 2016-2022年武汉儿童原发性肠套叠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2016-2022年武汉地区原发性肠套叠(肠套叠)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2022年武汉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近7年原发性肠套叠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7年间本院共收治原发性肠套叠患儿6506例,其中男性4457例,女性2049例,男女比例约为2.18∶1。发病年龄为出生后2 d至12岁,年龄(23.56±18.03)个月,6~12月龄为高发年龄段,3岁以内占81.16%(5280/6506);7月份发病例数最高。2016-2022年,年龄<1岁原发性肠套叠患儿构成比由41.36%降至16.67%,而1~<3岁年龄组构成比由43.80%增至56.28%,患儿年龄由(20.04±15.88)个月增至(30.37±20.30)个月。不同性别原发性肠套叠年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3岁时,女性构成比高于男性;年龄≥3岁后,男性构成比高于女性;不同性别原发性肠套叠季节及城乡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部超声为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98.97%,6439/6506)。非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92.64%,6027/6506),成功率92.25%(5560/6027)。376例(5.78%)肠套叠复发,其中1岁以上儿童占56.91%,初次发病后6个月内复发占75.27%。灌肠整复成功组及失败组在年龄和病程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2016-2022年武汉地区儿童肠套叠平均患病年龄呈逐年递增趋势,<1岁年龄组患儿构成比呈逐年递减趋势;儿童肠套叠的年龄分布与性别具有相关性;首次复发时间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越小、病程越长,灌肠失败率越高。 郭宏溪 杨俊 卞红强 杨虎 郭琴关键词:肠套叠 儿童 流行病学 年龄 儿童直肠脱垂酒精硬化注射治疗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总结分析直肠脱垂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初步评估酒精硬化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住院治疗的直肠脱垂患儿资料。患儿均首选纠正咳嗽、腹泻、便秘等诱因的药物治疗或行为治疗,若上述治疗无效,对年龄≥5岁、年龄<5岁但脱垂长度≥2 cm或嵌顿超过2次的患儿采取酒精硬化注射治疗,并分析所有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共98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72例、女26例,平均年龄3岁10个月。便秘、腹泻、慢性咳嗽、大便失禁、骶椎发育异常、结肠息肉为直肠脱垂的主要合并症。98例中,既往发生急性嵌顿35例。19例因首次嵌顿无法门诊复位而急诊住院的患儿镇静后行手法复位、纠正诱因等保守治疗;余79例采取一次或多次酒精硬化注射治疗,术后均未出现肛周黏膜坏死、皮肤坏死等并发症。采取酒精硬化注射治疗的79例直肠脱垂患儿中,有6例术后2周内再次出现脱垂(复发率7.59%);观察3个月后,4例未再出现脱垂,得到痊愈;1例进行了第2次注射术;1例进行了第2次及第3次注射术。所有患儿门诊及电话随访1~6年,均恢复良好。结论对采取纠正咳嗽、腹泻、便秘等诱因的药物或行为治疗无效的直肠脱垂患儿而言,酒精硬化注射的安全性及治愈率均较高,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可作为外科治疗的首选。 雷海燕 郭琴 王海斌 郭宏溪 杨俊 卞红强关键词:直肠脱垂 便秘 注射 儿童 小儿阑尾周围脓肿保守治疗后腹腔镜阑尾切除最佳手术时机的探讨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小儿阑尾周围脓肿经保守治疗治愈后腹腔镜阑尾切除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6例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阑尾周围脓肿治愈后延期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时间间隔将86例患儿分为3组,A组:阑尾周围脓肿治愈4周后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B组:8周后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C组:12周及超过12周后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延期手术期间阑尾炎复发患儿不计入手术组。比较A、B、C 3组患儿延期手术期间阑尾炎复发发生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中转开腹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A组10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10例,阑尾炎复发0例;B组31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30例,阑尾炎复发1例;C组45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39例,阑尾炎复发6例。3组患儿在年龄、性别、阑尾周围脓肿直径、诊断阑尾周围脓肿时炎症指标、脓肿保守治疗治愈时间、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时炎症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阑尾炎复发发生率方面,C组(13.33%)高于A组(0)与B组(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并发症发生率(A、B、C组分别为40.00%、10.00%、10.26%)、中转开腹发生率(A、B、C组分别为20.00%、0、0)、手术时间[A、B、C组分别为(106.70±7.42)d、(41.40±10.44)d、(39.60±11.27)d]、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A、B、C组分别为(5.80±2.15)d、(0.93±0.17)d、(0.83±0.11)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B、C组分别为40.00%、6.70%、5.10%)、术后住院时间[A、B、C组分别为(12.40±4.15)d、(1.67±0.31)d、(1.58±0.44)d]方面,A组均高于B组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 彭飞 郑凯 杨俊 郭琴 卞红强关键词:阑尾周围脓肿 保守治疗 延期手术 手术时机 2岁及以下儿童肠套叠非手术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 2024年 目的探讨2岁及以下儿童原发性肠套叠非手术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儿童医院确诊并行非手术复位的2岁及以下的肠套叠住院患儿28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5例,女86例,年龄为(16.46±10.97)个月。根据灌肠复位结果将其分为成功组234例和失败组47例。分析人口统计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征象及灌肠复位方式等临床数据资料。对两组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单因素分析,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肠套叠患儿非手术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进行效能评价,并运用验证集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失败组患儿中年龄<1岁、病程≥48 h、呕吐、血便、腹胀、发热、包块位于左侧腹、腹腔积液、肠壁血流信号异常、水灌肠复位比例和C反应蛋白水平、套入长度均高于成功组,血红蛋白、血钠水平均低于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岁(OR=27.70,95%CI:6.06~126.62)、呕吐(OR=0.05,95%CI:0.01~0.28)、腹胀(OR=0.11,95%CI:0.02~0.70)、血红蛋白降低(OR=1.06,95%CI:1.01~1.10)、包块位于左侧腹(OR=0.04,95%CI:0.01~0.20)和套入长度长(OR=0.49,95%CI:0.32~0.76)是肠套叠患儿非手术复位失败的危险因素(均P<0.05)。预测模型预测肠套叠患儿非手术复位失败的ROC曲线的AUC为0.975(95%CI:0.957~0.995,P<0.001),灵敏度为94.9%,特异度为87.2%;验证集中预测模型预测肠套叠患儿非手术复位失败的ROC曲线AUC为0.966(95%CI:0.937~0.995,P<0.001),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95.7%。结论年龄<1岁、呕吐、腹胀、血红蛋白降低、包块位置� 郭宏溪 杨俊 卞红强 郭琴关键词:肠套叠 灌肠 列线图 儿童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2024年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并经病理确诊的582例急性阑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术中所见和病理类型将所有患儿分为非单纯性阑尾炎组(382例,包括化脓、坏疽和穿孔性阑尾炎)和单纯性阑尾炎组(20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对儿童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收集2020年1月至12月于我院行阑尾切除手术的急性阑尾炎病例160例对预测模型的诊断价值进行前瞻性验证。结果582例患儿中,382(65.6%)例为非单纯性阑尾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WBC;OR=1.305,95%CI 1.189~1.432,P<0.001)、中性粒细胞比例(NP;OR=1.046,95%CI 1.012~1.080,P=0.007)、CRP(OR=1.046,95%CI 1.010~1.082,P=0.011)、白蛋白(ALB;OR=0.973,95%CI 0.952~0.995,P=0.014)为非单纯性阑尾炎患儿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4个因素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5.614+0.263×WBC+0.045×NP+0.045×CRP-0.027×ALB。概率模型为P=1/[1+Exp(-5.614+0.263×WBC+0.045×NP+0.045×CRP-0.027×ALB)],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该预测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P=0.622)。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为0.931(95%CI 0.896~0.957,P<0.001),灵敏度为0.830,特异度为0.905。前瞻性验证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2、0.820。结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和CRP水平升高及低白蛋白血症是儿童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与非单纯性阑尾炎的鉴别。 郭宏溪 杨俊 卞红强 杨虎 郭琴 孙贝贝关键词:急性阑尾炎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