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阳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篇生物量
  • 2篇物量
  • 2篇模型构建
  • 2篇节子
  • 2篇混合模型
  • 1篇单因素
  • 1篇单因素试验
  • 1篇幼树
  • 1篇针叶
  • 1篇针叶树
  • 1篇针叶树种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指数
  • 1篇树种
  • 1篇树莓
  • 1篇体积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因子
  • 1篇人工林
  • 1篇鞣花酸

机构

  • 5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5篇赵阳
  • 4篇贾炜玮
  • 2篇赵阳
  • 1篇赵阳
  • 1篇符群
  • 1篇李凤日
  • 1篇王佳慧
  • 1篇于欣悦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中国林副特产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三种针叶树种节子属性通用方程的构建被引量:2
2023年
以2020年在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与孟家岗林场选取的3种典型针叶树种红松、长白落叶松、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对节子直径、疏松节长度、健全节长度3种属性构建基础模型、哑变量模型和混合模型,分析不同树种节子属性的差异,简化模型的建模工作。首先通过剖析法收集相关节子属性数据,结合相关文献,转换模型形式以及替换相关变量,构建基础模型;将树种作为定性因子,转化为哑变量,引入基础模型中,构建相关属性的哑变量模型;在构建混合模型时,引入样木与样地水平的随机效应,通过比较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等评价指标,选出拟合效果最佳的混合模型。之后对基础模型、哑变量模型、混合模型的拟合精度进行对比,选出最优的通用方程。结果表明:3种模型中,哑变量模型与混合模型的拟合精度均大于基础模型。AIC、BIC等评价指标显示,混合模型对节子属性的拟合效果优于哑变量模型。模型对比结果中,健全节长度、疏松节长度、节子直径混合模型的R~2相较于基础模型分别提升了13.2%、84.8%、40.3%。不同树种3种节子属性基础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大于90%,哑变量模型与混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在94%以上,说明构建的模型能够对节子相关属性进行较好的预测。3个树种健全节长度、节子直径、疏松节长度大小均为樟子松>红松>长白落叶松。哑变量模型与混合模型的拟合结果较基础模型更佳,精度更高。
李泽霖贾炜玮郭昊天敖子琦赵阳
关键词:针叶树混合模型
黑龙江省丰林县林下灌木与幼树生物量模型构建被引量:1
2025年
灌木和幼树是天然林林下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在土壤保水、水源涵养和防风防沙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然而,目前研究多集中于乔木层与林下植被层的相互作用,对林下植被的生长动态、生物量更新及其环境适应性关注较少。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丰林县林下18种灌木和6种幼树的植被数据及样地的气候信息,引入林分密度和龄级2种哑变量,构建了林下灌木与幼树的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在基础模型中引入气候因子(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构建的气候敏感生物量模型显著提高了模型的拟合精度,决定系数(R^(2))由基础模型的0.732提高至0.741,提升了6.8%。在气候敏感生物量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引入龄级单一哑变量和林分密度与龄级双哑变量建模,双哑变量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R^(2)达到0.840,显著高于单哑变量模型(R^(2)=0.787)和气候敏感生物量模型(R^(2)=0.741)。本研究在气候敏感生物量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林分密度与龄级双哑变量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反映不同龄级和林分密度下灌木与幼树生物量的变化,为森林生态管理和生物量的科学估算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李泽霖贾炜玮赵阳赵阳
关键词:灌木幼树生物量气候因子
树莓中鞣花酸提取工艺的优化被引量:12
2017年
以红树莓为原料,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红树莓中的鞣花酸,分析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鞣花酸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优化红树莓中鞣花酸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鞣花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4.04(g/mL)、提取时间19.72min、提取温度80.02℃,此条件下鞣花酸得率为670.28μg/g,验证实验得率为675.134μg/g,相对误差0.72%,模型可靠。
王佳慧于欣悦廖声玲陈思珂赵阳符群
关键词:红树莓鞣花酸响应面法单因素试验
基于疤痕大小建立节子体积预测模型
2024年
【目的】以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东京城林业局林场29块标准地中49株人工红松共计1207个节子数据为研究对象,并以其相关的数据为基础,构建节子体积预测模型,通过人工红松树干内部节子体积的分布规律分析,实现无破坏性地评价木材质量,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木材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剖析法收集相关数据,查阅相关文献,建立基础模型;在构建混合模型时,引入样木与样地水平的随机效应,通过比较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等评价指标,选出拟合效果最佳的混合模型;构建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时,将样木水平嵌套于样地水平中,根据拟合评价指标,得出最优的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结果】3种模型中,单水平混合模型与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的拟合精度均大于基础模型,AIC、BIC等评价指标显示,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在对节子属性的拟合效果更优于单水平混合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基础模型的预测精度大于90%,两种混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在98%以上,说明构建的模型能够对节子体积进行较好地预测。【结论】基于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不仅能实现无破坏性地预估节子体积,还能更加准确地体现人工红松树干内部节子体积的分布规律。实现无破坏性地评价木材质量,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木材提供参考,进而提高经济收益。
李泽霖贾炜玮纪鑫妍郭昊天赵阳
关键词:红松人工林混合模型
大兴安岭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广义加性生物量模型构建
2025年
【目的】森林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了解各因子对森林生物量的影响对优化森林空间结构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林分类型构建生物量模型,有助于为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7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2015年1 157块监测样地数据,结合Sentinel-2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计算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坡度等变量。将遥感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气候数据相结合,建立广义最小二乘生物量模型(GLS)和广义加性生物量模型(GAM)。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通过计算均方根误差(RMSE)、均方误差(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等评价指标对模型进行检验,并使用2020年复测的328块样地数据对模型进行辅助验证。【结果】在7种典型林分类型下,GAM的拟合效果优于GLS。其中,广义加性生物量模型的MAE较最小二乘生物量模型降低了1.99%~27.48%,RMSE降低了4.29%~20.87%,MSE降低了6.72%~35.43%。二次检验结果表明,每种林分类型的GAM预测精度均在80%以上。【结论】广义加性生物量模型是一种建立生物量模型的非参数方法,适用于大兴安岭地区不同林分类型下的生物量预测。
赵阳赵阳贾炜玮李凤日郭昊天王帆赵子鹏
关键词:生物量林分类型植被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