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雪峰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大庆油田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肿瘤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旁路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篇心病
  • 1篇胸部
  • 1篇胸部恶性肿瘤
  • 1篇胸腔
  • 1篇胸腔镜
  • 1篇胸腔镜检
  • 1篇胸腔镜检查
  • 1篇移植术
  • 1篇针刺
  • 1篇针刺镇痛
  • 1篇镇痛
  • 1篇直视
  • 1篇神经阻滞
  • 1篇食管
  • 1篇食管内

机构

  • 4篇大庆油田总医...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作者

  • 4篇杨雪峰
  • 3篇王岳峰
  • 2篇杨鹏
  • 2篇石磊
  • 1篇马宪友
  • 1篇孙红梅
  • 1篇鹿凯
  • 1篇姜长林
  • 1篇尤庆山
  • 1篇孙宇
  • 1篇祝沪军
  • 1篇许日昊
  • 1篇孙涛
  • 1篇杨晓晶
  • 1篇邬飞

传媒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8
  • 2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冠心病合并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二瓣置换术的效果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总结冠心病(CAD)合并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病例及手术经验。方法 27例就诊于大庆油田总医院胸心外科的冠心病合并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患者,其中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2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MVR)手术5例。观察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瓣膜反流程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大小。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术后瓣膜反流程度、左心室大小较术前均减轻(P<0.05),MVR组较CABG组在左室大小和LVEF方面改善更明显。结论对于CAD合并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的患者,术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瓣膜反流原因、心脏改变情况、反流束情况、心功能以及术中食道超声检查结果。
王岳峰杨鹏邬飞杨雪峰石磊祝沪军许日昊
关键词:冠心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特制食管内^(125)I粒子链治疗晚期胸部恶性肿瘤导致进食困难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食管内^(125)I粒子链治疗晚期胸部恶性肿瘤导致食管梗阻引起进食困难的疗效。方法4例晚期胸部恶性肿瘤导致进食困难,分别为上段局部晚期食管癌1例,食管癌合并远处转移2例,肺癌巨大纵隔淋巴结转移压迫食管1例,术前均只能进全流食,并有间断呕吐,4例均不能手术治疗,行特制^(125)I粒子链食管内置入。结果 3例患者直接经鼻腔置入^(125)I粒子链并在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透视下调整在合适位置,1例在胃镜引导下置入粒子链,透视下将粒子链调整在合适位置。术后1~3周开始起效,进食困难逐渐缓解,术后45~60天拔除粒子链,上消化道透视显示梗阻解除。分别随访7、5、3和2个月,1例在7个月时再次出现进食梗噎感,其余3例进食正常。结论特制食管内^(125)I粒子链治疗晚期胸部恶性肿瘤导致食管梗阻引起的进食困难疗效显著,创伤小,有长时间维持进食通畅的可能。
马宪友石磊杨鹏王岳峰孙涛杨雪峰孙宇杨晓晶
关键词:进食困难胸部恶性肿瘤
肝转移癌患者3D后程放疗长期随访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2018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转移癌精确放疗的效果及临床预后因素。方法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三院收治肝转移癌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为不适合手术治疗的初次治疗)给以后程放疗治疗。患者生存率计算采用Kaplan-Meier方法,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进行比较患者的生存率与中位生存时间,采用Cox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经过放疗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4.4%,20.2%,13.5%,中位生存期1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肝外转移器官数少、肝转移灶数目少、肝转移最大直径小、放疗剂量高、人院前未经化疗和卡氏评分≥80分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均显著提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外转移器官数目、肝转移灶最大直径、转移灶数目和放疗剂量是影响肝转移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转移癌患者采用三维适形后程补充照射技术有较高的局部控制率和1、2、3年生存率.而且正常肝组织的副损伤发牛率也比较低。
鹿凯杨雪峰孙红梅尤庆山
关键词:肝肿瘤肿瘤转移化放疗
术中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与术后针刺镇痛在胸腔镜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比较
2025年
目的对比术中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以及术后针刺镇痛用于胸腔镜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收集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行胸腔镜治疗的肺结节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2例。A组给予术中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镇痛,B组给予术后针刺镇痛。比较2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主观镇痛满意度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炎症指标和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12 h,A组VAS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36、72 h时,A组VAS评分高于B组(P<0.05)。2组住院期间抢救镇痛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2.38±5.67)d]短于B组[(30.16±6.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天,A组满意度评分高于B组,而术后第3天和第7天,A组满意度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第3天,B组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2种镇痛方式在胸腔镜手术后均具有较好镇痛效果,早期术中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的疼痛控制效果优于针刺镇痛,随着时间推移针刺镇痛效果逐渐优于术中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2种方法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
王岳峰肖瑶姜长林杨雪峰
关键词:肋间神经阻滞胸腔镜检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