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黄洗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 2025年
- 目的:研究荆黄洗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为医疗机构制剂申报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优化处方中挥发性药材芳香水提取工艺;以干膏收率、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水提工艺的研究;采用薄层鉴别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荆黄洗剂进行质量标准研究。结果:挥发性药材的提取工艺为10倍量水,浸泡1 h,蒸馏提取1 h,收集芳香水约250 mL;其他药材提取工艺为水煎煮提取3次,加水量分别为7.5、6、6倍,每次1.5 h;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为含量测定指标,以黄柏、苦参、土茯苓为薄层鉴定指标作为质量标准。结论:荆黄洗剂的制备工艺稳定,质量标准符合医疗机构院内制剂指导原则的要求,可为其制剂申报提供科学依据。
- 柯刚王玉李荣徐世英肖世容刘畅李希冯建安
- 关键词: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 中药单体联合化学药抗胶质母细胞瘤纳米制剂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4年
-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一种高度侵袭性和破坏性的脑肿瘤,但单一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多、易产生耐药性,临床预后不良,复发率高。研究表明,中药单体联合化学药在治疗GBM中能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化学药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显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中药单体与化学药联用治疗GBM的给药途径涵盖口服、鼻腔给药、注射等多种途径,剂型涉及脂质体、纳米粒、纳米胶束等多种纳米制剂形式。总结了中药单体联合化药抗GBM的给药途径和纳米制剂的类型,以期为中药单体联合化药抗GBM的纳米制剂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 曹明柯刚柯刚胡鹏翼温晓胡慧璇刘豫郑琴
-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联合给药中药单体纳米制剂给药途径
- 头孢美唑钠致迟发型全身弥漫性红斑一例被引量:1
- 2017年
- 患者,女,61岁,因"反复便时肛门疼痛、出血伴肛门肿物脱出1年余,加重1周"于2016年7月25日入院.既往史有高血压4年,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 mg,每天1次,1994年行卵巢切除术,2012年行肛裂切除术,2013年行血栓性外痔切除术,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无外伤史,无输血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 王琦蒋英兰刘婷柯刚李洁李荣曾敬怀
- 关键词:头孢美唑钠迟发型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红斑全身传染病史
- 含麻黄碱类成分的感冒咳嗽药在儿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柯刚李荣蒋英蓝刘婷王琦曾敬怀
- 树枝状多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吸附精油的结构表征及吸附动力学研究
- 2025年
- 目的研究树枝状多孔二氧化硅颗粒(dendtritic 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DPSN)吸附陈皮精油(VO)的分子动力学过程及吸附结构的表征。方法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I-IR)、热重(TG)等仪器,对DPSN吸附VO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吸附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分子模拟研究DPSN吸附VO的分子动力学过程。结果纳米颗粒与小分子的结合过程是小分子逐渐吸附到纳米颗粒的表面,最终均匀分布在纳米颗粒表面,纳米颗粒与小分子之间吸附以范德华力为主。结论DPSN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以用于精油的吸附材料用于制备纳米药物。
- 任桂林柯刚柯刚赵剑黄锐刘增金
-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肿瘤恶病质的作用机制
- 2025年
-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参苓白术散治疗肿瘤恶病质的药理机制,为经典方剂临床拓展运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获取参苓白术散处方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靶点,根据ADME筛选中药活性组分;通过OMIM、Genecards、Disgenet、DRUGBANK数据库获取肿瘤恶病质主要靶点,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PPI网络。采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参苓白术散“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而后采用Metascape平台分析其参与的生物过程及通路,最后通过Discovery Studio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参苓白术散治疗肿瘤恶病质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木蜡酸、豆甾醇、木犀草素、β谷甾醇等,核心靶点有AKT1、TP53、TNF、IL-6、MAPK3、CASP3、JUN、CTNNB1、HIF1A、EGFR等,分子对接验证亦显示,排名前10的活性成分中,木蜡酸、豆甾醇、β谷甾醇与靶点大部分的结合活性较好。参苓白术散治疗肿瘤恶病质生物学通路主要是调节肿瘤相关通路、代谢相关通路及炎症因子和食欲相关通路等方面。结论初步揭示了参苓白术散治疗肿瘤恶病质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 柯刚董清科肖世容龚茜李荣汪代杰
-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网络药理学肿瘤恶病质分子对接
- 四川省甘孜州高原藏族地区0~6岁儿童维生素A水平与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考察甘孜藏族自治州0~6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VitA)水平,为预防VitA相关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4月-2019年4月在甘孜州乡城县和稻城县对2122名藏族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VitA的含量。结果2122名0~6岁儿童血清VitA平均水平为(1.05±0.27)μmol/L,亚临床缺乏率为8.15%,可疑亚临床缺乏率为45.99%。婴儿组VitA平均水平为(0.94±0.26)μmol/L,低于幼儿组[(1.09±0.28)μmol/L]和学龄前儿童组[(1.05±0.27)μmol/L](F=15.308),海拔4 km以上VitA平均水平为(0.96±0.19)μmol/L,低于海拔2~3 km[(0.99±0.26)μmol/L]和3~4 km[(1.12±0.27)μmol/L](F=61.735),夏季VitA平均水平高于其他季节(F=52.1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0~1岁组亚临床缺乏率为23.97%,高于其他年龄段(χ^(2)=43.50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海拔高度、季节和年龄对亚临床缺乏和可疑亚临床缺乏均有影响,其中随着海拔升高亚临床缺乏和可疑亚临床缺乏发生几率增大。结论甘孜藏族自治州0~6岁儿童VitA平均水平较低,以可疑亚临床缺乏为主,VitA的缺乏与年龄、海拔、季节相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应根据当地海拔高度、不同季节补充VitA及富含VitA的食物,以预防VitA缺乏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 黄萍林新梅郭杜平巴学国魏正容丁红燕何茂云王全生徐世英柯刚
- 关键词:维生素A海拔
- 甘孜州高原藏族地区0~6岁儿童维生素A、D、E水平与海拔高度、季节变化等因素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了解甘孜州高原藏族地区0~6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Vit A)、维生素D(Vit D)25-羟维生素D[25-(OH)D]、维生素E(Vit E)水平情况,为政府有关部门对高原地区儿童健康体检,四病(小儿腹泻、营养性贫血、佝偻病、小儿肺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12个乡镇和稻城县14个乡镇参与体检的2122名0~6岁儿童,现场填写完成相关问卷、体格测量、静脉采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Vit A、Vit E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季节变化、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2122名0~6岁儿童血清Vit A水平为(1.05±0.27)μmol/L、亚临床缺乏率为8.15%(173/2122例)、可疑亚临床缺乏率为45.99%(976/2122例);不同年龄、季度和海拔血清Vit A水平、亚临床缺乏率和可疑亚临床缺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25-(OH)D水平为(24.65±6.45)ng/L,缺乏率为6.03%(128/2122例),不足率为16.59%(352/2122例);不同年龄、季度血清25-(OH)D水平缺乏率和不足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Vit E水平为(7.81±1.74)mg/L,缺乏率为2.78%(59/2122例),不足率为29.59%(628/2122例);不同年龄、季度血清Vit E平均水平、缺乏率和不足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it A和25-(OH)D在1岁以前水平最低,缺乏率最明显。Vit E在>1~2岁最低,缺乏率和不足率最高。Vit A、25-(OH)D、Vit E水平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明显,夏季水平显著高于春、秋、冬季。Vit A、25-(OH)D受海拔影响显著,在4 km以上海拔高度其水平最低。结论甘孜州高原藏族地区0~6岁儿童Vit A、25-(OH)D、Vit E整体水平低于平原地区,不同年龄段、季节、海拔Vit A、25-(OH)D、Vit E差异显著,与当地资源缺乏、母亲孕期营养和出生后摄入不足,当地季节和海拔变化造成的温度、光照等因素有关,需要在孕期开始做好合理补充,预�
- 黄萍林新梅王全生柯刚魏正容郭杜平巴学国袁永萧王群丁红燕何茂云先礼贵张利萍王钰斐虞连会匡克洪罗庆平陈竹李红梅罗晶徐义兰
- 关键词:儿童高原藏族维生素A25-羟维生素D维生素E海拔高度
- 中药挥发油治疗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及其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其一线治疗药物受血脑屏障阻碍,在肿瘤部位难以达到有效剂量。中药挥发油具有高脂溶性、易穿过血脑屏障等优点,表现出良好的抗脑胶质瘤作用。引经中药具有引药上行功效,一些挥发油成分可通过促进化药入脑、抑制脑内药物外排、协同化药治疗等方式提高抗脑胶质瘤作用。但挥发油稳定性差,纳米制剂如脂质体、纳米粒、自组装前药递药系统等可改善其稳定性,并通过注射给药方式发挥治疗脑胶质瘤效果,为挥发油治疗脑胶质瘤提供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中药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以及挥发油联用化疗药物及其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挥发油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王佳华汪莲芳柯刚柯刚伍丽郑琴张继稳
- 关键词:中药挥发油脑胶质瘤联合给药纳米制剂
- 炔雌醇环丙孕酮与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青春期功血的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系统评价炔雌醇环丙孕酮与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青春期功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VIP、万方,纳入有关炔雌醇环丙孕酮与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青春期功血的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止至2020年3月。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整体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使用STATA 14.0软件egger's test对发表偏倚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RCTs,包括1523例青春期功血患者,其中试验组(炔雌醇环丙孕酮) 809例,对照组(雌孕激素序贯疗法) 714例。Meta分析显示:与传统雌孕激素联合法相比,炔雌醇环丙孕酮可明显提高青春期功血治疗的总有效率(OR=4.89,95%CI:3.07~7.79,P<0.01)和痊愈率(OR=2.28,95%CI:1.79~2.90,P <0.01),缩短控制出血时间(WMD=-1.26,95%CI-1.43^-1.10,P<0.01)和完全止血时间(WMD=-16.11,95%CI:-18.98^-13.89,P<0.01),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RR=0.31,95%CI:0.23~0.41,P<0.01)和突破性出血发生率(RR=0.09,95%CI:0.03~0.25,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炔雌醇环丙孕酮在治疗青春期功血的总有效率、痊愈率、控制出血时间、完全止血时间方面具有优势,且不良反应和突破性出血发生率较低。但由于纳入文献综合质量不高,存在偏倚风险,仍需要临床开展高质量的RCT评价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青春期功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刘婷李荣柯刚龚茜李洁
- 关键词:炔雌醇环丙孕酮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