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亮

作品数:9 被引量:111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形
  • 3篇雷暴
  • 3篇雷暴大风
  • 3篇暴雨
  • 3篇大暴雨
  • 3篇大风
  • 2篇地形作用
  • 2篇中尺度
  • 2篇特大暴雨
  • 2篇飑线
  • 2篇急流
  • 2篇降水
  • 2篇辐合
  • 2篇辐合线
  • 2篇边界层
  • 1篇低空
  • 1篇低空急流
  • 1篇地面辐合线
  • 1篇订正
  • 1篇冬奥会

机构

  • 9篇河北省气象与...
  • 5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石家庄市气象...
  • 1篇河北省气象科...

作者

  • 9篇杨晓亮
  • 1篇王秀明
  • 1篇柴东红
  • 1篇张义军
  • 1篇陈浩
  • 1篇杨珊珊

传媒

  • 5篇暴雨灾害
  • 2篇气象
  • 1篇黑龙江气象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23.7”河北罕见特大暴雨过程降水演变与中尺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24年
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受台风“杜苏芮”北上减弱低压影响,河北出现罕见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以下简称“23.7”暴雨过程),其中位于冀南的邢台市梁家庄自动站52 h累积降水量高达1003.4 mm。利用常规地面与探空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资料、雷达拼图与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3.7”暴雨过程的降水演变特征、环流形势与环境条件、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覆盖范围广等特征;台风“杜苏芮”登陆北上后,受500 hPa华北北部“高压坝”阻挡而停滞,河北大部地区整层水汽总量达到其气候平均态的2倍以上,环境大气具有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及一定的对流不稳定能量,以及850 hPa倒槽切变线稳定少动提供的持久辐合抬升条件,使得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在河北西南部太行山前和河北中部。边界层东南风急流伴随台风倒槽向北发展,急流核风速在河北中部超过22 m·s^(-1),大暴雨过程中地形作用明显。边界层急流影响河北西南部期间,回波强度30~40 dBz、质心高度低于6 km的多个对流单体先后移过梁家庄站上空,造成梁家庄站累计出现24 h的短时强降水;边界层急流北移后,8 m·s^(-1)左右的偏东风使太行山前层积混合云降水回波继续长时间维持造成雨区重叠,是梁家庄站52 h累积降水量超过1000 mm的主要原因。
杨晓亮杨晓亮金晓青孙云梁天谷欣蕊闫雪瑾张珊张唯
关键词:特大暴雨边界层急流地形作用
2017年秋季河北一次飑线引发的雷暴大风过程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7年秋季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的一次由飑线引发的雷暴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高空冷涡底部,槽后冷空气与低层暖平流叠加配合地面冷锋的有利天气背景下,由飑线回波直接造成。环境条件中水汽和热力达到了中国华北地区产生强雷暴大风的平均值,大气温度直减率和垂直风切变比夏季更适宜,但能量不如夏季充足。飑线的强度、形态与夏季产生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特征无异,但依据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预警秋季飑线大风需提高阈值。秋季飑线过程中地面同样伴随风场辐合、雷暴高压等中尺度系统,冷池密度流作用有利于地面大风产生。
杨晓亮杨晓亮
关键词:雷暴大风雷达回波对流云团
冷涡背景下河北雷暴大风环境条件与对流风暴演变个例分析被引量:23
2020年
2017年7月9日河北中南部出现一次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过程,该过程属于典型的高空冷平流强迫型强对流天气,对流云团先后影响河北中南部的南(Ⅰ)、北(Ⅱ)两个区域。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区域自动站与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过程发生的环境条件以及对流风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发生在蒙古冷涡天气背景下,冷涡后部冷空气与低层暖湿空气在河北南部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以及较强垂直风切变,区域Ⅰ对流由地形抬升触发,并在高空西北气流作用下向东南方向移动,而区域Ⅱ对流由冷锋直接触发,在平流和传播的共同作用下向东偏北方向移动。(2)造成区域Ⅰ大风的对流系统有飑线、与中气旋伴随的超级单体,飑线成熟阶段后侧入流急流在1 km以下超过31 m·s^-1,地面大风出现在大风速核前沿、雷暴高压移向的前方和小时正变压中心附近;造成区域Ⅱ大风的对流系统有多种形态,如超级单体、块状回波和飑线,飑线大风出现在阵风锋后侧到小时正变压中心之间。飑线回波强度减弱后冷池密度流、动量下传和变压风共同作用仍可造成地面大风。(3)雷达低仰角径向速度图超过30m·s^-1的大风速核配合地面5 hPa以上的小时正变压,风廓线雷达5 km以下的7~10 m·s^-1下沉速度伴随1 km以下强的西北风,可作为地面8级以上雷暴大风0~2 h临近预警的参考指标。
杨晓亮杨晓亮隆璘雪艾敬宜
关键词:雷暴大风飑线临近预警
“23·7”河北太行山东麓罕见特大暴雨特征及成因被引量:18
2023年
受台风杜苏芮北上减弱的低压影响,2023年7月29日至8月1日,京津冀地区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并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利用高空观测、地面自动站、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过程具有累计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地形作用明显等特征。台风杜苏芮、卡努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水汽条件,华北北部形成的高压坝阻挡了台风环流北上,华北地区先后经历了阵性降水、台风倒槽降水和倒槽减弱阶段对流性降水三个阶段,降水落区的叠加效应是形成罕见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台风倒槽阶段850 hPa切变线受太行山阻挡移动缓慢,降水持续时间长,初期大气处于近中性状态,雨强整体平稳,30日午后对流开始加强,河北中部降水区冷池出流的偏北风与偏东风形成地面辐合线,使得河北东南部高能区中触发的对流单体发展加强为MCS,移入保定后形成“列车效应”;太行山冷池出流的偏北风与地面东南风形成辐合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30日夜间河北西南部降水维持的原因。31日早晨超过20m·s^(-1)的东南风急流再次建立,造成北京南部超过110 mm·h^(-1)的强降水。
杨晓亮杨晓亮孙云陈碧莹梁天杨敏闫雪瑾李江波
关键词:北上台风地形作用
京津冀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的统计分析被引量:26
2017年
根据灾情观测资料、重要天气报告资料,从多角度对京津冀地区雷暴大风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MICAPS资料、NCEP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讨论了雷暴大风形成的天气条件、类型和风暴特征,结果表明:雷暴大风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北部山区、沿海地区以及西北部高原,平原相对较少,近30 a演变趋势为振荡减少。雷暴大风最早始于3月中旬,最晚终于11月上旬,6月下旬达到顶峰,6、7月份为最多月份,14—20时为日高峰期。雷暴大风的旬、月分布与冷空气活动、南支急流的位置有关;雷暴大风的形成,5、9月份需要更高的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6、7、8月份需要更高的不稳定条件和能量条件;西北气流型和低涡型是产生雷暴大风日数最多的天气类型。各类型天气系统的月分布与冷空气活动、副热带高压位置以及南支急流的强度、位置有关;雷暴大风的范围与影响系统的尺度和强度有关,冷锋和低涡出现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的几率最高,且级别越高,冷锋的优势越明显;雷暴大风过程多单体风暴最多,飑线次之。雷暴大风的范围与风暴的强弱有关,飑线、超级单体风暴是出现区域性雷暴大风几率最高的对流风暴,且级别越高,飑线的优势越明显。
柴东红杨晓亮吴紫煜闫雪瑾裴宇杰李宗涛张义军
关键词:雷暴大风物理参数
京津冀一次暖区大暴雨的成因分析被引量:14
2021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以及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与北京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VDRAS)反演资料,对2020年8月12日京津冀地区一次区域性暖区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环流背景、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500 hPa以下暖气团中,主要影响系统为850 hPa低空急流和暖式切变线。强降水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主要分两个阶段,分别对应河北南部和京津冀北部两个暴雨区,其形成原因不同。第一阶段强降水由一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发生发展造成,降雨前局地水汽和能量充足,地面辐合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线状强回波,对应地面气旋性环流为螺旋状回波,其上的对流单体不断发生发展造成强降水。第二阶段强降水由多个β中尺度云团产生,北上加强的偏南风低空急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动力条件,边界层低空急流及中尺度低涡系统是第二阶段大暴雨的重要影响系统,雄安新区单站125.9 mm极端小时强降水是由“逗点状”回波尾部暖云降水叠加“列车效应”共同造成。
杨晓亮杨晓亮段宇辉朱刚孙云
关键词:暖区暴雨低空急流地面辐合线中尺度对流系统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河北局地强降水触发与维持机制分析被引量:13
2022年
2018年8月5日晚上,河北中部局地强降水引发山洪并造成2人死亡。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VDRAS资料、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强降水发生的环流背景及触发与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在500 hPa偏强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受北上台风云雀影响,河北上空水汽含量异常充沛:地面露点温度高达28~29℃,大气可降水量偏离气候平均达4σ以上,同时对流有效位能CAPE很大,0~6 km深层垂直风切变很弱,环境条件有利于产生强降水。河北中部三处强降水形成的物理过程各不相同:保定东南部强降水的触发和增强系统为阵风锋,阵风锋向南、向东推进形成中尺度辐合中心,雷暴单体经过辐合中心合并增强、后向传播形成准静止雨带;保定西部强降水由边界层增强的偏东气流在太行山前迎风坡抬升触发,降水形成的冷池与偏东风对峙使回波在山前维持;保定东北部强降水经历了南北向对流云带和东西向对流云带两个阶段,是夜间最强降水阶段。6日01时保定东侧低空(距地1500 m)加强的东南气流与其西侧正南气流形成的南北向辐合线使得南北向回波发展,随着东南气流转为正南气流,其与北侧偏东气流形成的准东西向暖式切变线使得回波转为东西向,夜间增强的低空偏南气流主导了保定东北部强降水回波的加强和维持,是决定强降水落区的关键因子。
杨晓亮杨晓亮王秀明朱刚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触发边界层辐合线
偏差订正技术在冬奥会崇礼赛区复杂地形风速预报中的应用
2025年
为提高复杂地形下近地面风速预报效果,首先利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崇礼赛区60个国家和区域气象观测站风场观测资料,针对2021年9月—2022年1月,获取1—12 h预报时效内风场背景场逐小时平均偏差。然后,用逐小时平均偏差场,采用统计偏差订正方法,对河北省气象局50 m分辨率融合分析与临近预报系统(INCA-50系统)背景场进行偏差订正,并使用订正后的背景场得到风场预报结果。最后,通过风场综合对比和个例检验验证偏差订正后精细化风场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1)偏差订正后风速相比INCA-50系统格点预报产品系统性偏差明显降低,12 h预报时效内风速绝对误差降低幅度最高达36%,站点平均绝对误差改善率达30%。(2)个例应用检验结果表明,偏差订正方法可以有效弥补观测站点稀疏的不足,偏差订正后可有效改善INCA-50系统风速预报结果偏大的问题,预报风速与观测风速更接近。
陈浩张南杨珊珊杨珊珊崔园园杨晓亮
关键词:风速预报复杂地形偏差订正
一次浓雾过程的观测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利用DMTFM120雾滴谱仪(2-50μm)、VAISALAPWD22能见度仪和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对2016年11月3日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的一次浓雾天气进行了观测分析。这次浓雾过程主要由于夜间辐射降温形成,晴夜风速较弱,低空存在较强逆温,属于典型的辐射雾。观测表明,由于夜间长波辐射冷却作用的增强,温度迅速下降,雾滴浓度突增,导致能见度突降,出现了浓雾的爆发。这次浓雾过程的能见度最低为71m,相对湿度93%-99%;雾滴的平均浓度为89cm^-3,最小2cm^-3,最大403cm^-3;平均直径为3.9μm,最大直径13.5μm;平均含水量为0.0033gm^-3,最小含水量0.00002g·m^-3,最大含水量0.038g·m^-3。总体而言,这次过程雾滴浓度不高、含水量较低,各阶段的雾滴谱分布都偏向小滴一端,谱宽较窄,缺乏大滴,不利于向强浓雾发展。
甄晓菊吴国明杨晓亮
关键词:能见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