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眼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blC型家系的临床与分子遗传学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背景研究已证实,c.365A〉T和c.658_660delAAG突变是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cblC型(cblC病)散发患者MMACHC基因突变少见的类型,且目前尚未见到相关的家系报道。目的对患cblC病的中国一家系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本研究遵循Helsinki宣言,所有检测方法均征得患儿父母的知情同意。收集一个2代4名成员的cblC病中国家系,包括患病兄妹和正常表型的父母。对所有成员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检查及眼底照相、眼压测量等。采集4名家系成员的外周血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通过PCR检测和DNA直接测序法筛选该疾病相关MMACHC基因的序列改变。结果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先证者及胞妹均为cblC病患儿,分别于10岁及1岁时确诊并给予相关治疗,其父母表型均正常。2例患儿眼前节未见异常,但先证者存在双侧眼球震颤,黄斑部萎缩斑明显大于其胞妹。DNA测序结果分析表明,2例患儿均存在MMACHC基因4号外显子缺失突变(e.658-660delAAG,P.K220delLys)和3号外显子错义突变(c.365A〉T,P.H122L)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而表型正常的母亲存在第3外显子编码区365位A〉T杂合突变,密码子由CAT变为CTT,表型正常的父亲在第4外显子编码区第658-660位缺失AAG3个碱基。结论该cblC病家系是由MMACHC基因的c.658-660delAAG和C.365A〉T复合杂合突变导致,MMACHC基因在该病具有致病作用。
- 欧阳明刘璐梁平成洪波王云刘桂琴刘旭阳樊宁
- 关键词:甲基丙二酸DNA突变分析
- 家族格子样角膜营养不良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R124C突变的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家族性格子样角膜营养不良1型(LCD1)的临床特征及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TGFBI)的突变。方法以内蒙古地区一格子样角膜营养不良家系为研究对象。应用眼科常规检查方法观察其临床特征,分别选取3例患病者与3例未患病者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从患病和未患病家族成员的静脉血中获得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TGFBI基因的第4、11、12和14外显子进行扩增和直接测序分析,找出突变基因。结果家系患者中检测出TGFBI基因第4外显子的R124C突变(碱基C→T),呈杂合突变,导致第124位氨基酸从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在该家系的未患病者中未发现此突变。结论在这个内蒙古地区格子样角膜营养不良1型家系中测出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TGFBI)的R124C突变。这种突变发生在TGFB蛋白的第一个FAS1结构域(作用是结合一、二和四型胶原),推论该突变可能为格子样角膜变性的发病机制。
- 其其格王云张婷蔡素萍周绮郭振山刘密密金铭宇阿拉坦其其格吕红彬闫乃红夏庆杰刘旭阳
- 关键词: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链反应
- 目标区域捕获技术鉴定-RP家系USH2A基因的新复合杂合突变被引量:2
- 2016年
- 背景RP为遗传性致盲眼病,其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呈高度异质性,对患者的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和诊断对于进一步的基因治疗研究有重要意义。目的利用目标区域捕获技术确定中国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家系成员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方式。方法收集2013年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1个汉族RP家系,对该RP家系的4个成员进行眼科检查,抽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后,利用华大基因眼科芯片目标区域捕获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利用PCR以及Sanger测序法对RP家系中正常表型的成员进行基因突变点验证。结果该家系共3代5名成员,I1、I2、Ⅱ2和Ⅲ1均为表型正常者,Ⅱ1为先证者,自18岁出现夜盲及视力下降,呈管状视野缺损。先证者眼底检查发现视盘呈蜡黄色和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积,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片状遮蔽荧光和周边视网膜透见荧光。该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芯片分析发现先证者USH2A基因存在由C.9958G〉T(P.Gly3320Cys)错义突变和C.11156G〉A(P.Arg3719His)错义突变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而其表型正常的父亲(I1)为C.9958G〉T(P.Gly3320Cys)杂合突变,表型正常的母亲(I2)为c.11156G〉A(P.Arg3719His)杂合突变,表型正常的女儿(Ⅲ1)为c.9958G〉T(P.Gly3320Cys)杂合突变。结论该RP家系可能由USH2A基因的C.9958G〉T和C.11156G〉A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眼科芯片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筛查RP常见候选基因。
- 王瑛黄辉樊宁吴静周晓敏殷燕王云刘旭阳
-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H-1152对兔眼眼压及小梁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H-1152对兔眼眼压以及小梁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观察兔眼点用H-1152前后眼压变化,并用透射电镜分析兔眼小梁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H-1152能明显降低兔眼眼压。局部点用10mmol/L的H-1152(50μL)后1~6h的眼压较对照组降低(P<0.05)。点药后2h下降至最低点,较处理前降低50.6%。与对照组相比,点药后1~3h眼压下降最明显。电镜下可见小梁间间隙增大,小梁组织中细胞外基质(ECM)减少。结论H-1152可有效降低兔眼眼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解小梁通道的ECM,改变小梁通道的构型,使房水排出阻力减少,眼压降低。H-1152有望成为治疗青光眼的有效药物。
- 王云孙静静蔡素萍邱敬华余曼曹桂群刘旭阳李校堃
- 关键词:青光眼眼压小梁网
- 三个先天性无虹膜症家系中PAX6基因的突变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背景人类配对盒基因(PAX6)编码一个转录调节子,对眼和大脑形态的形成起关键作用。PAX6突变可导致许多先天性眼部发育异常,如先天性无虹膜症,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目的对三个先天性无虹膜症家系成员进行PAX6基因分析,探索这些家系发病的遗传基础。方法收集三个先天性无虹膜症家系的5例患病者和正常成员13名的外周血标本提取DNA,根据PAX6基因的序列设计4~13外显子序列,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引物并测序,将目标序列与已发表的PAX6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个家系中共有5例患病者,在家系A中2例患者发现一个杂合突变(c.718C〉T),导致第240位氨基酸由精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P.Arg240X),而其他正常表型者未发现此突变。家系B中的患病者和正常成员均未检测到PAX6基因的突变。家系C中1例患病者发现c.331delG(P.VallllSerfsX13)的缺失突变,此单个碱基的缺失造成了移码突变,使PAX6蛋白羧基端的299个氨基酸缺失,而此家系的其他正常表型成员未发现此突变。结论家系A和家系c先天性无虹膜症的致病与PAX6基因的突变有关。
- 闫乃红王云向浩天马用信刘旭阳蔡素萍
- 关键词:先天性无虹膜聚合酶链反应
- 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背景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常见并发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参与降解除多糖以外全部细胞外基质(ECM)的重要蛋白酶,探讨MMP-3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基因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而纤连蛋白(FN)是MMP-3的主要降解底物,能间接反映MMP-3的表达情况。目的构建pEGFP—N1-MMP-3真核重组质粒并转染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观察MMP-3在LECs中的表达,探讨后发性白内障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取6只新鲜猪晶状体,将囊膜用组织块法进行原代培养,获得LECs。用E.coli DH5α MMP-3和E.coli DH5α pEGFP—N1质粒构建MMP-3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EGFP—N1-MMP-3,通过双酶切,DNA测序分析鉴定人MMP-3片段的准确性。将构建的pEGFP—N1-MMP-3转染至猪LECs中,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FP)间接观察MMP-3在猪LECs中的表达,用Westernb lot法检测pEGFP—N1-MMP-3真核重组质粒转染后LECs表达产物FN的相对表达量,间接评估MMP-3的表达量。结果双酶切鉴定结果符合质粒pEGFP—N1及目的片段MMP-3大小。软件分析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GFP—N1-MMP-3中的MMP-3基因与GenBank中的人MMP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9.6%,表示目的片段已正确插入pEGFP—N1载体。原代培养猪LECs,将重组质粒pEGFP—N1-MMP-3转染人猪LECs,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GFP绿色荧光。Western blot检测表明,FN在pEGFP—N1-MMP-3真核重组质粒转染组的表达量为0.666±0.008,空质粒转染组FN的表达量为0.326±0.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成功构建了pEGFP—N1-MMP-3质粒,并能够在猪LECs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在LECs中的表达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 杨晶晶何湘珍向浩天周晓敏王云蔡素萍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3晶状体上皮细胞后发性白内障转染基因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