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新艳

作品数:18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化学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污泥
  • 4篇脱氮
  • 4篇硝化
  • 4篇硝酸盐
  • 3篇生物脱氮
  • 3篇活性污泥
  • 2篇电极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水处理
  • 2篇硝化菌
  • 2篇固定化
  • 2篇氨氮
  • 1篇氮去除
  • 1篇电化学消毒
  • 1篇性能研究
  • 1篇序批式
  • 1篇亚硝化
  • 1篇厌氧
  • 1篇厌氧氨氧化
  • 1篇厌氧氨氧化菌

机构

  • 15篇西安科技大学
  • 3篇西安建筑科技...
  • 2篇西安市政设计...
  • 1篇环境保护部华...
  • 1篇中国建筑第八...

作者

  • 15篇张新艳
  • 14篇万琼
  • 4篇杨国红
  • 3篇王娜
  • 2篇彭党聪
  • 2篇张岩
  • 1篇王社平
  • 1篇马晓妍
  • 1篇王晓昌
  • 1篇张新艳
  • 1篇马保成
  • 1篇任武昂

传媒

  • 3篇水处理技术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硅酸盐通报
  • 1篇应用化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新西部(中旬...
  • 1篇环境保护前沿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活性污泥中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针对活性污泥系统中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DNRA)导致系统脱氮效率降低的问题,通过长期驯化培养试验、批式试验和高通量测序,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硫离子(S^(2-))的投加和流态对活性污泥中DNRA氨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间歇流条件下,当HRT由6 h延长至36 h时,DNRA氨化随着HRT的延长而增强,系统中生成氨氮质量浓度由0.43 mg/L逐渐增长至15.98 mg/L;连续流条件下,当HRT由6 h延长至48 h时,系统中生成氨氮质量浓度由2.03 mg/L逐渐增长至20.78 mg/L。投加S^(2-)可有效促进硝酸盐氮转化成氨氮,当向系统投加20 mg/L的S^(2-)时,间歇流和连续流系统出水氨氮质量浓度分别增加了11.58%和24.82%。且连续流下投加S^(2-)后,DNRA功能菌总丰度比投加前提高了22.65%。在改变HRT和进水S^(2-)质量浓度时,连续流系统中硝酸盐氮转化成氨氮比例均普遍高于间歇流系统。
万琼郝婧羽张新艳鞠恺王文静任迎春黄鑫
关键词:HRT流态
微电极在生物脱氮机制中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微电极是一种微型的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等特点,能够测定微观环境内物质浓度的细微变化。微电极能通过测定样品内浓度空间分布、计算反应速率的方式构建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的联系。该文在微电极制备与应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其在生物膜、颗粒污泥、沉积物中脱氮机制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微电极与分子生物技术、数学模型联合使用探索生物脱氮机制的意义与前景。最后,展望了微电极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其既有限制性因素提出了几点思考。
万琼鹿琳睿张新艳孙荡荡李凌宜鞠恺
关键词:微电极生物脱氮生物膜颗粒污泥沉积物
氯酸钠调控部分亚硝化运行策略
2025年
为探究部分亚硝化工艺如何快速启动与稳定运行,在SBR反应器中,通过投加氯酸钠并控制曝气量,历时40 d快速实现了部分亚硝化。结果表明,当进水平均NH_(4)^(+)-N浓度为(121.0±3.0)mg/L时,投加6 mmol/L的NaClO_(3)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有抑制作用,但对氨氧化菌(AOB)活性几乎没有影响,NH_(4)^(+)-N去除率为88.05%,NO_(2)^(-)-N积累率为95.33%,成功实现了NO_(2)^(-)-N的积累;当控制溶解氧含量(DO)为0.3 L/min,NO_(2)^(-)-N积累率为91.65%,且反应器出水平均NO_(2)^(-)-N/NH_(4)^(+)-N为1.13。最后,通过观察投加的聚氨酯海绵生物填料的挂膜形态以及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属水平菌群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进行分析后,结果证实了AOB菌群的成功富集和NOB菌群的死亡,进而证明了NaClO_(3)和DO联合调控的有效性。
鞠恺刘颖鹿琳睿万琼张新艳杨国红任武昂王峰
关键词:部分亚硝化DO微生物群落
序批式OA_N反应器处理污泥水富集硝化菌中试研究
2024年
以西安市某污水处理厂实际污泥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序批式OA_(N)反应器对其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TCOD,TP,NH_(4)^(+)-N和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3%,52.52%,99.87%和88.82%。OA_(N)反应器中富集硝化菌活性污泥的氨氧化速率(AUR)和亚硝酸盐氧化速率(NUR)平均值分别为7.84 mg/(gMLSS×h)和12.17 mg/(gMLSS×h),远高于污水处理厂系统活性污泥AUR 2.64 mg/(gMLSS×h)和NUR 2.95 mg/(gMLSS×h)的硝化速率,可将富集硝化菌的活性污泥添加入污水处理厂系统以强化生物脱氮。
尹博涵王社平常虹万琼张新艳
关键词:污泥水
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中硝酸盐的研究及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氮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纳米零价铁(Nano‑zero‑valent iron,nZVI)可通过化学反硝化快速去除水中的NO_(3)^(-),但对N_(2)的选择性较低。通过对nZVI还原NO_(3)^(-)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探讨了nZVI还原NO_(3)^(-)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提高对N_(2)选择性的改性方法。酸性、高温、低DO、高nZVI/NO_(3)^(-)比、含Cu^(2+)和Fe^(2+)等离子的环境均有利于nZVI对NO_(3)^(-)的去除,而高DO、HCO_(3)^(-)、SO32-和Cr(Ⅵ)等离子及有机物的存在均不利于NO_(3)^(-)的去除。将nZVI进行表面活性剂、负载纳米材料及纳米铁合金改性,NO_(3)^(-)去除率和对N_(2)选择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表面活性剂改性能有效减少nZVI氧化和团聚现象,但对N_(2)的选择性不足6%,而nZVI/Cu/TiO_(2)合金对N_(2)的选择性可达80%。在提高N_(2)选择性方面,nZVI复合材料的种类决定了材料性质,而且原料制备方法会影响材料结构,对于复合材料的选取、制备方法及运行条件优化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万琼孙荡荡曹逸希鞠恺杨国红鹿琳睿李凌宜张新艳
关键词:纳米零价铁铁合金脱氮改性
以给水厂污泥制备新型陶粒及其性能优化被引量:13
2019年
随着自来水需求及处理量增加,给水厂的副产物-给水污泥产量日益增加,其最终处置急需合理解决。以给水厂污泥为主料,粉煤灰、黏土及玻璃粉为辅料,烧制陶粒,试样孔隙均匀,三维连通,可作为无土栽培、中水处理及人工湿地填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制备过程中原料配合比、烧结温度及烧结时间等因素对陶粒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SEM和XRD进行了微观结构和物相分析,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配合比为给水污泥60%,粉煤灰16%,黏土16%,玻璃粉8%,预热温度500℃,预热时间20 min,烧结温度1170℃,烧结时间20 min。陶粒试样表观密度1. 388 g·cm^(-3),堆积密度0. 7636 g·cm^(-3),吸水率23. 65%,空隙率44. 99%。
万琼韩庆吉张新艳鞠恺赵志啸雷茹彭勃
关键词:给水污泥陶粒
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碳毡复合电极电化学消毒性能研究
2025年
电化学消毒因其装置小巧、安全高效和易于管理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农村地区分散式供水系统.采用浸渍法制备出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碳毡(Fe3O4NPs-CF)复合电极,并对复合电极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同时构建穿流式电化学消毒装置,以大肠杆菌为消毒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Fe3O4NPs负载量、电流密度和流量对消毒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其消毒机理.结果表明,Fe3O4NPs-CF具有良好的负载稳定性和导电性,在负载量为0.3 g,电流密度为120 m A·cm^(-2),流量为3 m L·min^(-1)条件下,即可对10~5 CFU·m·L-1的大肠杆菌菌液实现约5.0 log的灭活.消毒机理的探究结果表明,活性氧和活性氯对细菌灭活的作用有限,电场直接作用为细菌致死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高效低耗的点用式饮用水消毒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万琼谢凯严尹博涵杨虎生庞传山景宏彬鞠恺张新艳杨国红
关键词:电化学消毒碳毡
温度/pH双响应硝化菌凝胶球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2021年
采用包埋法制备了粒径均匀的海藻酸钙(CA)硝化菌小球,并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CA硝化菌小球来改善其扩散传质性能,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丙烯酸(AA)为单体材料,形成温度/pH响应层,制得一种新型温度/pH双响应硝化菌凝胶小球。以NH_(4)^(+)-N为指示物考察不同制备条件下硝化菌凝胶小球的氨氮去除性能及对温度、pH的敏感特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废水的脱氮处理。结果表明,经浓度为0.3%的NaCl溶液改性后的CA硝化菌小球的扩散传质性能最佳;15 m L温度响应溶液中NIPAAm为200 mg、MBA为4 mg,10 mL pH响应溶液中AA为200 mg、MBA为4 mg时双响应硝化菌小球的氨氮去除性能最好;当温度低至4℃时,氨氮去除率可达29.45%,当pH为9时,氨氮去除率仍可达35.48%。双响应硝化菌凝胶小球具有良好的温度、pH敏感特性,对实际废水中氨氮的去除也具有良好效果,有利于提高低温及碱性条件下硝化菌的硝化效果。
万琼任迎春赵志啸张新艳王文静郝婧羽黎璇鞠恺
关键词:硝化菌氨氮去除率
基于物质剂量效应曲线形状的联合作用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为探明能否从剂量效应曲线形状研究物质的联合作用,选择5种不同类型的标准物质,分别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氟硅唑、三氯异氰尿酸、ZnSO_4·7H_2O、CdCl_2·2.5H_2O,借助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 sp.-Q67)微孔板生物毒性检测法和非线性毒性单位法(TU'模型)进行了标准物质及二元混合物的急性毒性检测及联合作用评价分析。二元混合物按照经典的等毒性法配置,选择EC_5、EC_(10)、EC_(15)、EC_(20)、EC_(25)、EC_(30)、EC_(35)、EC_(40)、EC_(45)、EC_(50)等浓度水平。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单一物质剂量效应拟合获得各物质的剂量效应方程。结果表明:5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标准物质按照剂量效应曲线类型分为3类;SDBS的剂量效应曲线趋势与其和Q67的作用过程相吻合;曲线类型相同的3组二元组合均表现为加和作用;不同曲线类型的7组二元组合中有5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协同或拮抗作用,产生联合作用的百分比高达71.4%,强度最高达53%;从物质的剂量效应曲线形态特征研究物质的联合作用具有可能,且工作量较小。
王娜马晓妍王晓昌张新艳
关键词: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青海弧菌混合物
包埋厌氧氨氧化菌的影响因素与研究现状被引量:2
2023年
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采用包埋厌氧氨氧化技术可以提高反应器中的细胞浓度、缩短启动时间、促进固液分离、提高系统耐冲击性能。本文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各种方法及其优缺点,进一步阐述载体材料、污泥形态、交联剂和其它环境因素等对包埋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影响,并对该技术在处理水体中污染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最后,对包埋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并讨论了其存在的制约因素。
万琼李凌宜张新艳杨国红鹿琳睿鞠恺
关键词:固定化包埋厌氧氨氧化细菌影响因素生物脱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