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振

作品数:17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专利
  • 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气体
  • 4篇功耗
  • 3篇钻孔机械
  • 3篇钻孔设备
  • 3篇窨井
  • 3篇井口
  • 2篇单点
  • 2篇低功耗
  • 2篇压缩感知
  • 2篇压缩感知理论
  • 2篇预设
  • 2篇阵列传感器
  • 2篇生物系统
  • 2篇数据库
  • 2篇谱域
  • 2篇气体检测
  • 2篇气体检测仪
  • 2篇燃气
  • 2篇燃气安全
  • 2篇吸收剂

机构

  • 17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中山北京理工...

作者

  • 17篇王振
  • 8篇钱新明
  • 8篇王萍
  • 8篇侯龙飞
  • 8篇许令顺
  • 5篇王丹
  • 2篇李胜

传媒

  • 1篇洁净煤技术

年份

  • 4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19
  • 5篇2017
  • 1篇201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小尺寸定向钻孔设备
本发明涉及钻孔机械装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尺寸定向钻孔设备。本发明提供的小尺寸定向钻孔设备,用于在窨井等狭小作业空间内进行定向钻孔操作,包括驱动机构、操作平台、钻孔机构及导轨,操作平台包括搭接架及高度可调节的支撑...
袁梦琦钱新明侯龙飞许令顺王萍王振王丹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密闭空间定位的定位终端、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密闭空间定位的定位终端、方法及系统。终端包括:有源阅读器和定位装置;所述有源阅读器,用于发射预设频率的射频信号;接收配置有应答器的待测设备根据所述射频信号反馈的应答信号,并将所述应答信号发送至所...
袁梦琦钱新明侯龙飞王萍巢佰崇许令顺沈迎春王振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梭催化策略合成硫醚类化合物的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梭催化策略合成硫醚类化合物的方法及其应用,涉及有机合成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于惰性气体氛围下,将烯烃类受体化合物、硫源供体化合物和催化剂溶解于溶剂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对反应产物进行分离纯化,...
杨小会王振
集成式计算光谱成像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出一种集成式计算光谱成像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设计并制备光谱调制掩膜,其中光谱调制掩膜包含多类光谱材料的空间分布和光谱分布;将光谱调制掩膜集成于阵列传感器,形成光谱采集传感器;使用所光谱采集传感器通过曝光成像...
边丽蘅王振张宇哲张一诺
一种小尺寸定向钻孔设备
本发明涉及钻孔机械装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尺寸定向钻孔设备。本发明提供的小尺寸定向钻孔设备,用于在窨井等狭小作业空间内进行定向钻孔操作,包括驱动机构、操作平台、钻孔机构及导轨,操作平台包括搭接架及高度可调节的支撑...
袁梦琦钱新明侯龙飞许令顺王萍王振王丹
文献传递
一种单点监测气体浓度检测仪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气安全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点监测气体浓度检测仪的控制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单点监测气体浓度检测仪的控制方法,包括:开启抽气泵,判断抽气泵的运行时间是否达到预设工作时间,若达到预设时间则对采集到的待测气...
袁梦琦钱新明侯龙飞许令顺王萍王振王丹
集成式计算光谱成像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提出一种集成式计算光谱成像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设计并制备光谱调制掩膜,其中光谱调制掩膜包含多类光谱材料的空间分布和光谱分布;将光谱调制掩膜集成于阵列传感器,形成光谱采集传感器;使用所光谱采集传感器通过曝光成像...
边丽蘅王振张宇哲张一诺
一种单点监测气体浓度检测仪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气安全监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点监测气体浓度检测仪的控制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单点监测气体浓度检测仪的控制方法,包括:开启抽气泵,判断抽气泵的运行时间是否达到预设工作时间,若达到预设时间则对采集到的待测气...
袁梦琦钱新明侯龙飞许令顺王萍王振王丹
文献传递
低功耗气体检测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涉及气体分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功耗气体检测方法及装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功耗气体检测方法,用于气体检测仪检测被测气体的浓度,包括:获取气体检测仪在第一预设时间内采集被测气体的气体浓度信息;根据气体浓度信息,生...
袁梦琦钱新明侯龙飞王萍巢佰崇许令顺沈迎春王振
化学吸收法捕集CO_(2)的研究进展、性能对比与展望
2025年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手段。化学吸收法因其适应性广、工艺成熟等优势是当前碳捕集的主流技术之一,但仍然面临着能耗和成本较高的难题,高性能吸收剂的研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基于化学吸收剂代际演进与多性能评价视角,系统性地分析了各代吸收剂的优缺点、研发现状、存在的问题,解析了各代吸收剂发展的驱动力及研发趋势;其次,全面量化对比了各代吸收剂在吸收容量、黏度、挥发性、降解性、再生能耗等关键指标的代际差异性,研判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与趋势;最后,对化学吸收法捕集CO_(2)亟需突破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并给出了相关发展建议。整体而言,经过多代发展,吸收剂已经在降能耗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着高负载-低能耗-低黏性-低降解难协同、解吸温度较高等难题,建议从吸收剂量化评价及数据库建立、人工智能模型开发、低温再生吸收剂研发、再生与低品位热能利用工艺结合、外场-催化协同工艺、多代技术融合方面进行研发突破,协同提升捕集效率与经济性。
王振李玥李胜
关键词:碳减排二氧化碳捕集化学吸收法吸收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