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璀
-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资源与冶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 一种快速检测水体中氨氮含量的双波长光谱法被引量:7
- 2016年
- 氨氮是衡量地表水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现行的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535—2009)检测氨氮含量过程中,水样预处理(絮凝沉淀法)、剩余浊度与仪器基线漂移等因素给检测过程带来不确定影响。据此,提出一种双波长(420和650nm)光谱的改进方法,通过扣除由剩余浊度与仪器基线漂移引入的吸光度,以消除检测干扰。先确定水样在420nm处的浊度修正系数k,后以420nm处的吸光度减去650nm处吸光度与k值的乘积,得到氨氮显色反应的净吸收值,从而实现对氨氮含量的准确定量检测,并对该方法的精确度与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单波长法中,仅由絮凝沉淀法过滤过程引入的相对偏差可达8.67%,而双波长法无絮凝沉淀步骤,不受该偏差影响。双波长法5次重复实验的精度标准差低至1.58%,回收率在98.5~103%之间,因此更为准确、可靠。与现行的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相比,该方法既省略了水样预处理的步骤,又扣除了剩余浊度的干扰,显著提高了实验的效率,特别适用于大批量地表水样中氨氮含量的快速检测。
- 吴慧玲胡湛波柴欣生王璀杨瓯蒙
- 关键词:氨氮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 新型智能化曝气控制系统在生活污水A/O处理工艺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6年
- 为探究AOSD(automatic oxygen supply device)智能化曝气控制系统在A/O污水处理工艺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了实验组智能化曝气控制的A/O工艺(I-A/O)与对照组连续曝气的A/O工艺(C-A/O)处理生活污水启动期和稳定期的运行情况。结果表明,I-A/O和C-A/O两个系统均能在15 d内达到稳定,I-A/O对COD、NH_4^+-N、TN去除率分别达到89.53%、95.27%和91.48%,C-A/O对COD、NH_4^+-N、TN去除率分别达到90.25%、98.58%和85.64%;I-A/O对TP去除率达到92.08%,而C-A/O无显著除磷效果;第15天I-A/O和C-A/O好氧池内粒径大于10μm的污泥,其粒径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I-A/O比C-A/O日节省鼓风曝气系统电耗52~54%。AOSD是一种有效的智能化曝气控制系统。
- 杨瓯蒙胡湛波王璀吴慧玲徐旻旸陶村贵
- 关键词:A/O工艺污水处理节能
- 活性焦作为曝气生物滤池填料的可行性及处理效果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将一种新型填料活性焦应用于曝气生物滤池,考察其物理、生物性能,构建活性焦滤料评价指标体系,并研究其对某煤化工企业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活性焦表面官能团和内部孔隙结构有利于大分子污染物的吸附和生物膜的生长,适合作为曝气生物滤池填料,在处理煤化工废水时,COD的去除率为60.9%,NH3-N去除率达到82.5%,SS去除率达到82.8%,满足循环冷却水用再生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 王璀胡湛波滕济林靳昕李若征
- 关键词:曝气生物滤池煤化工废水
- 城市黑臭河道夏季产甲烷通量研究——以南宁市朝阳溪为例被引量:2
- 2015年
- 利用静态箱法测定城市黑臭河道!南宁市朝阳溪夏季产甲烷通量,结果表明朝阳溪是重要的甲烷排放源,夏季甲烷排放通量平均值为12.2mg/(m2·h),上游、中游、下游排放通量变化不显著。利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可得,甲烷通量与温度、化学需氧量、底泥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与总氮、氨氮、总磷、pH相关性较小。
- 刘恺华胡湛波韦金青蒋哲陆晖王璀
- 关键词:排放通量黑臭河道偏最小二乘法
- 微纳米曝气氧传质影响因素分析及经验模型建立被引量:6
- 2016年
- 考察微纳米曝气装置在不同空气流量、温度条件下氧传质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空气流量在1~6 L/min范围内,微纳米曝气过程氧总体积传质系数(KLa)随着空气流量增大而增加,标准氧传质效率随着空气流量增加而减小。微纳米曝气的KLa与标准氧传质效率均高于鼓风微孔曝气。在温度20~35℃范围内,微纳米曝气的KLa与标准氧传质效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鼓风微孔曝气趋势与其相同。相对于温度而言,微纳米曝气KLa对于通气量变化更敏感。同时,文章还考察了水体污染水质条件对微纳米曝气中氧传质特性的影响。曝气组KLa随着pH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在pH在7左右达到最小。水中NH4Cl和浊度也会对曝气时的KLa产生影响,KLa分别随着NH4Cl增大而下降,随着浊度的增大而增大。该研究还建立了溶解氧、不同影响因素和时间之间的经验模型,为微纳米曝气对污染水体曝气过程中条件选择提供了定量依据。
- 胡湛波陆晖刘恺华吴慧玲王璀徐旻旸
- 铜绿微囊藻生长过程中CO_2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015年
-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铜绿微囊藻生长过程中水-气界面CO2通量进行18 d连续观测,同时监测表层水体相关指标。实验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生长过程中表层水体经历了"碳源"到"碳汇",CO2通量值在4天后出现大幅变化且由正转负,水体表现为较强的固碳能力,其最大值出现在第7天,吸收通量为-8.89 mg/(m2·min),实验期间CO2通量均值为-4.1 mg/(m2·min)。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对各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CO2通量主要影响因素有比增值速率、氨氮与p H。CO2通量与p H呈负相关关系,CO2通量与氨氮呈现正相关关系,铜绿微囊藻在低氨氮浓度下能够更好地生长。铜绿微囊藻的增值作用是控制CO2通量的关键因素。
- 蒋哲胡湛波刘恺华陆晖杨瓯蒙王璀
-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水-气界面CO2通量偏最小二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