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小琴

作品数:55 被引量:143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轻工技术与工...
  • 26篇农业科学
  • 4篇医药卫生
  • 3篇化学工程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1篇贮藏
  • 11篇绿茶
  • 11篇茶叶
  • 7篇茶黄素
  • 5篇抗氧化
  • 5篇活性
  • 4篇多酚
  • 4篇贮藏过程
  • 4篇稳态
  • 4篇保鲜
  • 4篇茶多酚
  • 3篇深加工
  • 3篇速溶
  • 3篇提取物
  • 3篇自组装
  • 3篇纳米
  • 3篇口腔
  • 3篇口腔微生物
  • 3篇货架期
  • 3篇红茶

机构

  • 55篇中华全国供销...
  • 4篇浙江农业商贸...
  • 3篇浙江工商大学
  • 2篇上海师范大学
  • 2篇大闽食品(漳...
  • 2篇浙江省农业技...
  • 1篇江南大学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浙江泰龙制茶...
  • 1篇新昌县群星实...

作者

  • 55篇苏小琴
  • 50篇杨秀芳
  • 49篇孔俊豪
  • 29篇刁春华
  • 24篇涂云飞
  • 23篇谭蓉
  • 4篇高玉萍
  • 3篇王盈峰
  • 3篇杜颖颖
  • 3篇房升
  • 2篇高玉萍
  • 2篇刘亚峰
  • 2篇金阳
  • 1篇邹新武
  • 1篇赵明
  • 1篇徐建峰
  • 1篇胡秀芳
  • 1篇陈根生
  • 1篇宿迷菊
  • 1篇李强

传媒

  • 20篇中国茶叶加工
  • 6篇食品工业科技
  • 3篇食品安全质量...
  • 2篇保鲜与加工
  • 2篇中国食品添加...
  • 2篇中国食品学报
  • 1篇应用化工
  • 1篇食品科技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 1篇茶叶通讯
  • 1篇农产品加工

年份

  • 5篇2025
  • 8篇2024
  • 10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9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1篇2016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基于纳米化MOFs材料的茶叶保鲜用多孔控释凝胶微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纳米化MOFs材料的茶叶保鲜用多孔控释凝胶微球,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保鲜活性成分、可溶性茶叶发酵多肽、纳米SiO<Sub>2</Sub>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混合均匀后造粒得到保鲜活性成分包埋物,...
左小博苏小琴杨秀芳孔俊豪宋鹏鹏涂云飞
茶叶酚类成分对口腔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等为茶叶中活性物质,对多种人体病原微生物具有明显的体内、体外抗菌活性。口腔微生物群作为人体微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实验研究表明,茶叶酚类成分对口腔条件致病菌如变形链球菌、牙卟啉单胞菌等具有明确的抑制效果,可作为潜在的口腔菌群调节剂,广泛应用于龋齿、牙周疾病等多种口腔疾病的预防治疗。文章总结了茶叶代表性酚类成分对口腔致病菌的抑制活性及其改善口腔健康作用的有益发现,以期为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技术提供参考。
刁春华孔俊豪孔俊豪苏小琴涂云飞苏小琴杨秀芳
关键词:口腔微生物口腔疾病
鲜叶酶法增质技术在速溶红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孔俊豪杨秀芳刁春华谭蓉刘相真苏小琴涂云飞
该项目构建了冷冻复温组合发酵及其工艺参数等鲜叶酶法生产速溶红茶的关键工艺技术,通过鲜叶预调控技术、鲜叶酶法发酵调控技术、适温酶法熟化技术,开发了鲜叶发酵速溶红茶新产品。产品中茶黄素含量为2.1%,氨基酸含量为6.1%,得...
关键词:
关键词:速溶红茶生产工艺茶叶
调节菌群的含茶组方牙膏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调节菌群的含茶组方牙膏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口腔洁护技术领域,调节菌群的含茶组方牙膏包括茶叶提取物和茶树花精油,其中,所述茶叶提取物包括茶氨酸、茶黄素和茶皂素,所述茶氨酸、茶黄素、茶树花精油和茶皂素的质...
孔俊豪杨秀芳苏小琴刁春华谭蓉左小博涂云飞
文献传递
一种茶叶中蔗糖的快速检测方法及所用茶水去杂工具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水去杂工具,该工具包括可依次串联的第一空柱、鲁尔接头和第二空柱,所述第一空柱内设置有推杆,所述第一空柱和第二空柱内均装填有PVPP填料,并在靠近出口一端的底部设置有筛板,筛板可使茶水通过并阻止PVPP填...
涂云飞杨秀芳孔俊豪徐建峰刘相真左小博苏小琴宋鹏鹏
一种常温贮藏绿茶的品质控制方法
一种常温贮藏绿茶的品质控制方法,属于茶叶贮藏过程中品质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步骤包括:1)包装前的绿茶,经过毛火干燥、回潮、足火干燥处理,即经过二次以上的干燥工序,回潮时间控制在30~60 min,水分控制在2.5%~5%...
杨秀芳苏小琴孔俊豪刁春华左小博涂云飞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蛋白载体的茶多酚微纳米复合体的制备方法及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蛋白载体的茶多酚微纳米复合体的制备方法及用途,采用经多重物理诱导改性的食品蛋白为载体在特定条件下封装载运茶叶多酚,并结合壳聚糖构建三元复合稳态体系,进一步提高茶叶多酚的应用稳定性及抗氧化、抑菌等活性功...
左小博杨秀芳孔俊豪苏小琴谭蓉刁春华
文献传递
包装方式对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探索不同包装方式对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颗粒形绿茶分别采用单一铝箔包装和脱氧剂包装,在温度(15±1)℃、相对湿度65%下贮藏24个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感官审评方法和色差分析法,研究贮藏过程中风味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第0月比,两种包装方式颗粒形绿茶含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P<0.05),单一铝箔包装颗粒形绿茶贮藏6个月咖啡碱含量显著下降(P<0.05),贮藏9个月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贮藏12个月茶多酚、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类总量显著下降(P<0.05)。而脱氧剂包装颗粒形绿茶贮藏12个月茶多酚、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含量和儿茶素类总量无显著变化(P>0.05)。贮藏第24个月,单一铝箔和脱氧包装颗粒形绿茶茶汤L分别为93.88和94.49,a分别为-2.25和-2.43,b分别为14.14和13.75,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48.96%和60.87%。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包装方式颗粒形绿茶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b/a、茶多酚、表儿茶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感官审评表明,采用脱氧包装的颗粒形绿茶的汤色、滋味和感官总分始终高于单一铝箔包装。结论相较于单一铝箔包装,采用脱氧包装更有利于保持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从而延长颗粒形绿茶货架期。本研究为颗粒形绿茶贮藏品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苏小琴左小博黄伟红陆德彪孔俊豪孔俊豪杨秀芳
关键词:贮藏品质抗氧化活性
绿茶贮藏过程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2025年
我国绿茶品类丰富,历史悠久,深受消费者青睐。香气是评价绿茶品质和风味的关键指标之一,贮藏是影响绿茶香气风味的重要环节。文章从贮藏时间、环境温度、氧气等因素对绿茶贮藏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影响进行归纳分析,并梳理了绿茶贮藏的“陈气”标志物,以期为绿茶贮藏品质风味的保持和加工工艺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欧阳诗云杨秀芳孔俊豪孔俊豪王元凤苏小琴
关键词:绿茶贮藏香气成分
基于GC-IMS技术分析不同贮藏时间白茶挥发性风味物质
2025年
为比较贮藏时间对白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对贮藏1年、2年、4年、6年和8年的福鼎白牡丹进行检测分析。样品中共鉴定出45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21种,醇类8种,酯类6种,酮类6种,酸类2种,杂环类2种。白茶香气风味在贮藏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清鲜的毫香、清香逐渐减弱,陈香逐渐显现。各组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有明显差异,且部分物质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芳樟醇、氧化芳樟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醛、6-甲基-5-庚烯-2-酮等物质含量随贮藏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在贮藏1年的白茶中(E,E)-2,4-庚二烯醛高于其他茶样,在贮藏8年的白茶中乙酸、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己醛和异丁醛等物质大量存在且含量远高于其他茶样,是贮藏过程中产生或增加的成分。采用GC-IMS技术可快速区分不同贮藏时间白茶的挥发性物质差异,为年份白茶的快速鉴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金阳刘亚峰刁春华苏小琴
关键词:贮藏挥发性风味物质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