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斌
-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栓前体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浆Fg及Tp P水平,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分析血浆Fg、Tp 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Fg、Tp P水平,冠脉造影记录所示病变血管支数及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统计分析血浆Fg、Tp 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Fg、Tp 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Fg水平随病变血管支数增多而升高,而Tp P水平随病变血管支数增加无明显升高,Gensini积分随病变血管支数增加而增加;血浆Fg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Tp P与冠脉病变支数无相关性,血浆Fg、Tp P水平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Fg、Tp P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高低与CH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浆Fg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正相关,血浆Tp P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无相关性,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正相关.
- 戴青原李明阳杨萍阎斌王启贤
-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血栓前体蛋白冠心病
- 诱导化疗时外周血原始细胞清除时间和初诊时白蛋白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基因突变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 探讨诱导化疗时外周血原始细胞清除(PBBC)时间和初诊时白蛋白(ALB)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基因突变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3年5月初诊的175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ROC曲线确定PBBC的最佳临界值为6.5 d,PBBC≤6.5 d划分为外周血原始细胞清除短时间组(EBC),PBBC> 6.5 d分为外周血原始细胞清除长时间组(DBC);以PBBC和初诊时ALB建立简易预后模型,可以将患者划分为a、b、c 3组,a组(PBBC≤6.5 d、ALB>34.45 g/L,无危险因素),b组(PBBC> 6.5 d、ALB> 34.45 g/L或PBBC≤6.5 d、ALB≤34.45 g/L,1个危险因素),c组(PBBC> 6.5 d、ALB≤34.45 g/L,2个危险因素),对3组患者各基因突变情况及OS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评估各种参数的差异性,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显示PBBC和ALB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对abc 3组的OS进行组间比较发现,3组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1.86 a和0.93 a(a组vs b组,P <0.001;a组vs c组,P <0.001;b组vs c组,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无危险因素组的OS和PFS均优于1~2个危险因素者。发现3组间CEBPA双突变和NPM1基因突变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C-KIT基因突变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BBC和ALB是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PBBC和ALB组成的简易预后模型可以为精准化、个体化诱导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为判断初诊AML患者的基因突变及预后提供参考。
- 张瑞婷阎斌李祖燕孙金敏姚锦
- 关键词:白蛋白基因突变预后
- 多发性骨髓瘤外周血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及泛免疫炎症值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2025年
-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疾病,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生存率低,死亡率高,难治且易复发,但与MM预后相关的各种危险因素尚不明确。因此,本项研究致力于探讨周边血液中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例(简称FAR)以及泛免疫反应炎症指标(简称PIV)与初诊为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之间的联系。途径:通过回溯性方法审视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收录的112名初次诊断出MM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数据,利用ROC曲线分析得出FAR和PIV的最佳分割值,分别为0.14与275.71,据此将患者分为FAR高值组(FAR≥0.14)与FAR低值组(FAR<0.14)[1],高PIV(PIV≥275.71)和低PIV(PIV<275.71)两组。按照危险因素的多少,将患者划分为a、b、c3 组,a 组(PIV<275.71且FAR<0.14,无危险因素),b 组(PIV≥275.71 或 FAR≥0.14,1 个危险素),c 组(PIV≥275.71 且 FAR≥0.14,2 个危险素)。通过对各项参数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处理,包括实施t检验、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等方法,对生存数据则应用Kaplan-Meier法与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2]。结果 112例参与者的中位随访期限为12个月,范围介于0.1至72.5个月。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外周血中FAR及PIV的数值与预后状况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具体而言,FAR值较高的患者群体,其总体生存时间(OS)相较于FAR值较低的患者群体有显著减少(8.5个月对比50.5个月,P值小于0.001)[2]。同样,PIV值较高的患者群体,其总体生存时间(OS)也较PIV值较低的患者群体显著缩短(8.5个月对比36.0个月,P值小于0.001)[2]。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PIV≥275.71(P=0.005)及FAR≥0.14(P=0.005)被证实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2]。在危险因素分组对比中,a组患者的平均OS为55个月,而c组患者的平均OS仅为4.0个月,表明危险因素较少的患者预后更佳,而危险因素较多的患者预后较差(a组对比c组,P值小于0.001)
- 阎斌张瑞婷姚锦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
-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
- 2014年
-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总结对策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2年6月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112例、同期相关护理人员20名进行护理不安全因素调查。结果112名患者阐述不安全因素246次,人均2.20次,构成比前三项分别为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34.15%(84/246)、护理人员职业技能欠佳21.54%(53/246)、自我护理能力不足(42/246),护理人员调查结果为患者自身因素28.33%(17/60)、管理制度不合理23.33%(14/60)、护患沟通效用低16.67%(10/60);共发生不良事件63例,可避免的并发感染52例、意外事故9例,其中主要责任为院方9例占14.29%、患者18例占28.58%、护理人员36例占57.13%。结论医院应加强培训与监督,促进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护患间沟通,采取综合干预促进患者自我护理意识能力提高,此外还应加强医院管理,减少因环境、管理混乱造成意外的可能。
- 阎斌李方
-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
- 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控制与用药安全管理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质量控制与用药安全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5月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200例,并与同期相关护理人员42名一同作为研究对象,在出院时进行影响护理质量因素调查,并统计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判断其主要责任方。结果患者调查所得构成比前四位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员沟通能力(24.35%)、自身护理能力意识(21.76%)、护理人员经验(13.73%)与患者依从度(12.69%),而护理人员则为患者依从度(22.78%)、自身沟通能力(21.11%)、管理因素(17.22%)及患者自身护理能力意识(17.22%);住院期间发生不良事件50例,用药失误、操作失误、其他意外分别为23、13、14例,院方责任、护理人员责任、患者责任分别为6、16、28例。结论应加强心血管内科护患间的交流沟通,增加健康宣教质量,促进患者自我护理意识能力、治疗依从性提高,此外还需加强护理人员综合培养与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促进合理用药。
- 阎斌李方
-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