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 作品数:29 被引量:77H指数:5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兵团青年科技创新资金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大黄素增加BK_(Ca)通道β_1亚基表达介导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基底动脉舒张被引量:5
- 2014年
- 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素干预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电生理特性和表达的变化。在使用大黄素干预处理前后,用尾动脉测压仪观察血压变化,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SHR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电流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观察平滑肌细胞BKCa通道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大黄素干预后,SHR血压由(223±16)mmHg显著降低至(127±12)mmHg(P<0.01),与Wistar大鼠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大黄素显著增加SHR平滑肌细胞外向电流(P<0.05),该增强作用可被BKCa通道特异性阻断剂IbTX所阻断。大黄素干预后SHR基底动脉平滑肌BKCa通道β1亚基表达明显上调(P<0.01)。以上结果提示,大黄素可能通过增加BKCa通道β1亚基表达,增强BKCa通道介导的外向电流,从而发挥舒张SHR脑基底动脉的作用。
- 张传林丛丽娜王蕊王洋马克涛赵磊司军强李丽
- 关键词:脑基底动脉大黄素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突触前抑制作用的改变及其第二信使系统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CCI)致神经病理性痛后,大鼠背根神经节(DR G)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受体)激活电流的改变及其细胞内第二信使系统的变化。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CCI模型组。用穿孔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模式观察该3组大鼠DRG神经元GABAA受体特异性激动剂蝇蕈醇(muscimol)的激活电流,比较各组激活电流的特点;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该3组大鼠DR G神经元内IP3、cAMP和cGMP的浓度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CCI模型组大鼠DR G神经元在不同浓度muscimol时激活电流均为内向电流且幅值均呈浓度依赖性,各组的EC5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I模型组在不同浓度muscimol时激活电流幅值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均显著减小,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不同浓度muscimol时激活电流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I模型组DRG神经元中cAMP和cGMP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均显著升高,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CCI模型组大鼠DRG神经元中IP3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的过程中,受损伤侧DRG神经元GABAA受体激活电流显著减小,受损伤侧DRG神经元内cAMP和cGMP的浓度显著升高。GABAA受体功能的减弱导致的突触前抑制作用减弱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这种功能的减弱是细胞内cAMP和cGMP浓度的改变共同参与调节的结果。
- 王洋李思源马克涛司军强赵磊张忠双朱贺李丽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痛背根神经节Γ-氨基丁酸A受体第二信使
- 雷米普利对SHR脑动脉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的影响
- 田甜王洋贾其花宋文杰李丽马克涛司军强
- 豚鼠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联合2种常用的细胞培养方法从豚鼠耳蜗螺旋动脉中提取平滑肌细胞,为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材料。方法从豚鼠耳蜗中分离出螺旋动脉,应用1.25g/L的胰蛋白酶进行消化并将组织块贴壁,运用自然纯化法及根据不同细胞贴壁能力的差异性对细胞进行纯化,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85%的组织块存活,第4代平滑肌细胞纯度达95%。镜下可见细胞呈典型的"峰-谷"样生长,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平滑肌细胞特异性的肌动蛋白呈阳性表达。结论通过本研究方法,可以得到大量高纯度的豚鼠耳蜗螺旋动脉平滑肌细胞,有望为内耳循环系统紊乱导致的病理生理变化的体外研究及血管平滑肌药物评价提供一个理想的研究材料。
- 肖靖杰张治平张治平司超王洋张伟李丽张亮马克涛
- 关键词:细胞培养肌动蛋白
- 豚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本研究联合使用直接贴壁法和酶消化法培养细胞,从豚鼠脑基底动脉中提取平滑肌细胞,为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材料。方法从豚鼠颅内分离出脑基底动脉,用0.125%胰蛋白酶进行消化并将组织块贴壁,细胞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自然纯化法,并根据不同细胞贴壁能力的差异性对细胞进行纯化。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检测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85%组织块存活,第4代平滑肌细胞纯度达95%。镜下可见细胞呈典型的"峰-谷"样生长,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平滑肌细胞特异性的肌动蛋白呈阳性表达。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到大量高纯度的豚鼠脑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有望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生理变化的体外研究及脑血管平滑肌药物评价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材料。
- 肖靖杰张治平王洋司超张亮张伟李丽李新芝马克涛
- 关键词:脑基底动脉细胞培养肌动蛋白
- 豚鼠耳蜗血管纹TMEM16A随鼠增龄的表达变化
- 2017年
- 目的探讨跨膜蛋白16A(transmembrane protein 16A,TMEM16A)在不同鼠龄豚鼠耳蜗血管纹上的表达及其与年龄相关性听力下降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健康豚鼠按照年龄分为:2周组、3月组、1年组、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衰老模型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不同鼠龄豚鼠的听力变化;免疫荧光技术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TMEM16A在不同鼠龄豚鼠耳蜗血管纹中的分布和表达改变。结果 ABR反应阈值随鼠龄增长呈逐渐增高趋势,D-gal组与其他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MEM16A在不同鼠龄豚鼠耳蜗血管纹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从2周组到1年组随鼠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均<0.05);D-gal组表达量减少,与3月组和1年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EM16A在豚鼠耳蜗血管纹表达的变化可能与年龄相关性听力下降相关。
- 宋佳王洋刘艳辉马克涛李丽司军强
- 关键词:血管纹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听性脑干反应
- 一种简单易行的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和验证方法被引量:2
- 2019年
- 小鼠是生物医学科研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小鼠尾静脉注射是实验中最常用的注射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要求速度快且准确率高,由于小鼠尾静脉较细,新手穿刺成功率较低,本文着重介绍一种利用自制的小鼠固定装置、恒温水浴锅对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此方法为一种方便实用的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和注射成功的验证方法。
- 胡娜邓诗瑜许珍珍冯子奕王洋
- 关键词:小鼠尾静脉注射台盼蓝
- 基于Blackboard网络平台的基础医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世纪对卫生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网络平台辅助式学习逐渐成为了主要的网络教学模式。以基础医学课程为例,以Blackboard为教学平台,结合当前医学院校的教学现状,提出了体现课程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创建网络精品课程为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 张忠双刘政江曾佳石文艳魏丽丽于秀石张亮王洋
- 关键词:BLACKBOARD教学平台混合式教学
- 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栓病理成分变化
- 2025年
- 目的探讨补救性支架植入(RS)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栓病理成分变化。方法选择接受血管内治疗并行RS的IS患者39例,RS后24 h内复查CT观察HT发生情况,经血管内行机械性取栓后立即收集新鲜血栓,免疫组化(IHC)染色法检测血栓中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163)、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肌动蛋白(Actin)、C反应蛋白(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T),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血栓中红细胞、纤维蛋白/血小板,观察其分布情况,并计算CD163、CD147、Actin、CRP、vWF、NET的平均光密度值及红细胞面积百分比、纤维蛋白/血小板面积百分比。结果39例IS患者RS后发生HT 8例、未发生HT 31例。RS后发生HT与未发生HT的IS患者血栓病理成分(CD163、CD147、Actin、CRP、vWF、NET)在血栓中随机分布,不局限于边缘部位;Actin、vWF、NET在血栓中呈团状或层状分布,CD163、CRP、CD147呈点状分布。大量红细胞聚集在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和中性粒细胞之间。RS后发生HT的IS患者血栓中CD147表达高于RS后未发生HT的IS患者(P<0.05),二者血栓中CD163、CRP、Actin、vWF、NET表达及红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RS后发生HT的IS患者血栓中CD147高表达,血栓病理成分的变化可能与RS后HT的发生有关。
- 康天博代林志王洋王洋王洋
- 关键词:出血性转化血栓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 咪达唑仑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GABAA受体激活电流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咪达唑仑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GABAA受体激活电流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体重200—250g,4周龄,雌雄不拘,分离DRG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GABAA受体激活电流。采用无糖细胞外液进行药物配制。记录咪达唑仑(终浓度3.00μmol/L,)与不同浓度(终浓度0.03、0.10、1.00、10.00、100.00、1000.00μmol/L)GABA混合液作用下的GABAA受体激活电流、不同浓度(终浓度0.03、0.10、1.00、3.00、10.00、100.00μmol/L)咪达唑仑作用下的GABAA受体激活电流、不同浓度(终浓度0.03、0.10、1.00、3.00、10.00、100.00μmol/L)咪达唑仑与GABA(终浓度100.00μmol/L)合液作用下的GABA。受体激活电流和不同咪达唑仑预灌注时间(灌注即刻、20、40、60、120s)时咪达唑仑(终浓度1.00μmol/L)与GABA(终浓度100.00μmol/L)混合液作用下的GABA。受体激活电流。计算咪达唑仑给药前后电流的增强率。结果对GABA敏感的神经元灌注咪达唑仑均未记录到可检测的膜电流变化;各浓度GABA下,咪达唑仑给药后GABAA受体激活电流均较给药前增强(P〈0.01);各浓度咪达唑仑给药后DRG神经元GABAA受体激活电流均较给药前增强,且随咪达唑仑浓度升高,对DRG神经元GABAA受体激活电流的增强率逐渐升高,咪达唑仑3.00μmol/L时达峰值(P〈0.05或0.01);随咪达唑仑预灌流时间延长,DRG神经元GABAA受体激活电流增强率逐渐升高,预灌流40s时达峰值(P〈0.05或0.01)。结论咪达唑仑可增强DRG神经元GABAA受体激活电流,提示咪达唑仑可通过增强GABAA受体活性,从而增强GABA的作用,在脊髓水平产生镇痛作用。
- 樊超马克涛杨越成洪聚王洋李丽司军强
- 关键词:咪达唑仑背根神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