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国飞
-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海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未成年期体质指数和腰围与成年期血压的关联--成年期体质指数和腰围的多重中介效应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未成年期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与成年期血压的关联,并进一步探讨成年期BMI和WC在此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3--2015年调查资料,选取未成年期(6-17岁)和成年期(18~35岁)均参与调查的1313名研究对象,采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未成年期BMI和WC与成年期血压关联中成年期BMI和WC的中介效应。结果未成年期BMI/WC与成年期收缩压[β(SE)_(调整)=0.10(0.03)/0.08(0.03)]、舒张压[β(SE)_(调整)=0.13(0.03)/0.08(0.03)]呈正相关(P<0.01)。成年期BMI/WC在未成年期BMI/WC与成年期收缩压和舒张压关联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其中成年期BMI中介效应占比为70.00%(95%CI 42.68%~73.33%)和23.08%(95%CI 14.29%-26.32%);成年期WC中介效应占比为37.50%(95%CI 2000%-41.67%)和25.00%(95%CI 20.00%-35.71%)。结论未成年期BMI和WC与成年期血压呈正相关,且成年期BMI和WC在此关联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 盛敏阳赵天旺陆国飞雷朝秋李敏超
- 关键词:体质指数腰围血压成年期中介效应
- 浙江省海宁市2009-2012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掌握浙江省海宁市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 2009-2012年海宁市蚊类平均密度为2.31只/(灯·h),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80.23%;蝇密度指数为5.21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和大头金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5.40%和27.46%;蜚蠊密度为0.53只/张,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0.35%;鼠类捕获率为0.69%,优势种为小家鼠和褐家鼠,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4.27%和35.88%。蚊和蝇5月开始活动,蚊类于8月达到高峰,蝇类6-8月达到高峰;蜚蠊和鼠全年均有活动,3-10月蜚蠊密度较高,鼠密度高峰一般出现在9月。结论通过监测基本掌握了海宁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为媒介生物性疾病的防制提供了依据。
- 丁丰陈浩祥孙品晶陆国飞凌锋吴方
- 关键词:病媒生物种群构成
- 海宁市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分析海宁市2016年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海宁市人民医院报告的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或肛拭子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 2016年共报告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440例,男女比为1.08∶1,年龄以16岁~组最多(26.36%),职业以工人(39.32%)和农民(22.73%)为主;第三季度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30.00%)。共检出致病菌和病毒57株,其中诺如病毒27株、副溶血性弧菌21株、沙门菌7株和志贺菌2株。结论应重点加强工人、农民等职业人群及高发季节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健康教育。
- 赵天旺陆国飞吴超盛敏阳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诺如病毒副溶血性弧菌
- 不同性别与年龄食源性疾病患者的暴露食物差异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分析海宁市不同年龄与性别食源性疾病患者的可疑暴露食物差异,以期为食源性疾病原因食物的调查提供线索。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2019年8月31日浙江省海宁市监测点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的病例档案信息,采用N(%)描述不同性别和年龄组可疑食物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人群各类型食物的暴露风险。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525例食源性病例患者。前五位可疑暴露食物类别为水产品及制品、肉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主食、蔬菜及其制品,其中,男性暴露风险更高的食物类别包括水产品及其制品(OR=1.320,95%CI:1.187~1.469),酒类(OR=5.695,95%CI:3.613~8.977)和包装饮用水(OR=3.790,95%CI:1.327~11.880)。各年龄组具有不同高危暴露食物,与19-49岁年龄组相比,≤5岁年龄组更易暴露于乳制品(OR=6.096,95%CI:4.452~8.328)、蛋类(OR=6.096,95%CI:4.452~8.328)、水果类(OR=3.488,95%CI:2.858~4.257)、包装饮用水(OR=3.488,95%CI:2.858~4.257);6-18岁年龄组更易暴露于乳类(OR=2.325,95%CI:1.616~3.352);≥50岁年龄组更易暴露于蔬菜类(OR=2.091,95%CI:1.789~2.445)、蛋类(OR=1.874,95%CI:1.454~2.416)和主食类(OR=1.332,95%CI:1.152~1.547)。结论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对各类别食物具有不同暴露风险等级,提示在进行食源性疾病调查时可依据病例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提出针对性的病因食物假设。
- 李敏超赵天旺雷朝秋陆国飞盛敏阳
-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年龄
- 我国≥60岁老年人抑郁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分析我国≥60岁老年人抑郁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抑郁症防控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20年调查数据,选取≥60岁老年人的行为生活习惯、健康状态与生活功能等相关数据,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模型分析抑郁症影响因素,构建MLP神经网络模型对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排序。结果 共纳入8 337名≥60岁老年人,抑郁症检出率为41.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OR=1.79)、农业户口(OR=1.52)、现住址为农村(OR=1.28)、已婚分居(OR=1.33)、离婚/丧偶(OR=1.36)、文盲(OR=1.41)、小学(OR=1.36)、家庭人均月支出<1 500元(OR=1.32)、睡眠时间<6 h(OR=1.85)、现患慢病≥2种(OR=1.46)、BADL评分较高(OR=1.19)、IADL评分较高(OR=1.06)的≥60岁老年人抑郁症检出概率较高,已戒烟(OR=0.83)、中高强度体力(OR=0.76)、健康满意度较高(OR=0.53、0.27)、生活满意度较高(OR=0.24、0.15)、子女满意度较高(OR=0.62、0.47)的≥60岁老年人抑郁症检出概率较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显示抑郁症检出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活满意度、离婚/丧偶、睡眠时间<6 h、健康满意度、现住址为农村、睡眠时间>8 h、子女满意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已婚分居和现住址为城乡结合部。结论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抑郁症检出率较高,应通过倡导老年人戒烟、定期锻炼、保持适量睡眠、维持对生活的满意度等系列方式来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 李敏超宋丽君陆国飞章云衡赵天旺
- 关键词:抑郁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